般若智慧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是梵语音译,意译为妙德、妙首、妙吉祥。文殊菩萨是般若智慧的代表,经常出现在般若系的经典之中,与普贤菩萨同为华藏世界的上首。

经典中常说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诸佛之母,这是说般若智慧是诸佛的老师与母亲,众生非般若不能成就佛道,佛陀非智慧不能出现世间。但是般若智慧无形无相,不可触摸,经上常形容般若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很难用言语表达,故而用文殊菩萨做代表,给凡夫一个智慧形象的比喻,希望藉此而理解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中提到:在东北,有个叫做清凉山的地方,那里有菩萨叫做文殊师利,他和他的眷属及诸多菩萨共一万人,常在山中演说法理。而在中国山西的「五台山」,因为终年积雪,夏天仍然寒冷,从来没有过炎暑,又叫清凉山,因此众人便以五台山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久而久之,这里便为信众们朝拜文殊菩萨的圣地了。

我们常见的文殊菩萨造像,是座脚跨青狮,手持如意(或宝剑、莲华等),头戴天冠,身披璎珞衣着,飘逸且雍容华贵,柔和中带着雅静的天人像。狮子是兽中之王,有「狮子一吼,百兽胆裂」之说,因此经中常常将佛陀说法比喻为狮子吼,形容佛陀的法音对众生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把狮子作为文殊菩萨的座骑,则是表菩萨智慧猛利,能伏一切烦恼。

文殊菩萨的智慧落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就是要保持高度的理智,不可以感情用事。佛门有句话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有智慧为先导的慈悲与方便,才能长养菩提,接引众生。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造佛像超度堕胎婴儿后,孩子变成了她最好的朋友

造佛像超度堕胎婴儿后,孩子变成了她最好的朋友

最近认识个佛友,她刚刚开始学佛。佛法的一切对她都是那么新奇,那么有吸引力。于是,她像十万个为什么一样,常常缠着我问这问那的。我因为有感于现在堕胎婴儿太多,而地藏菩萨有大愿,捐造形象,即得升天,于是发...

晋美朗巴的教言:

一切都是如此的稀奇,我们的生命就像山边的云雾一样,一切亲友和敌怨的关系就像天边的云一样,而且一切所集之众就像客人一样,一切都是无常的自性。

 

年龙上'师仁波切讲授:

就像我们以前讲的《深道六法教言》所说的,任何人都要修行四种修心,四种修心之中最主要的是修行无常,而对无常的修行有三种决定,大家要经常修行。

 

哪三个决定呢?首先,人是必定要死的,是肯定要死的;那么,如何的死呢?死法无定,这是肯定的。然后什么时候死呢?这是不由自己把握的,这也是肯定的。当这样思维的时候,我们心中的确对无常会有所认识,当自已的心中产生认识的时候,自己的心一定能够趋于正法。

 

的确是这样的,一切的所集都是无常,就像我们在这里集会,差不多有七、八十人,但大家都是无常的,没有一个人有把握不无常。就像上'师自己一样,去年的时候和空行仁波切一起为大家广转法轮,但是现在除了上'师自己之外,佛母已经于法界当中趋于涅槃。

 

周围的人也是这样的,在我们这些人当中谁能够在今晚不死,没有一个人有这样的远见,有这样的把握,除了自己的义气之心之外,的确是没有任何把握可言的。

再想一想我们现在在这个地方接受佛法,那么明年我们当中谁会趋向死亡的大道呢?在下个月的时候,还是明天的时候,谁会继续在这个地方呆着,这些都已经是无常的事了,让你们这样思维的时候很容易对无常产生很深刻的认识。

 

无常是死亡的大道,在这个死亡的大道上,任何一个人都必须要走上去,不论是多么大年纪的人,也不论是多么年幼的人,不管你自己知道还是不知道,死亡都会降临在你的身边,任何人都是无可避免的。

 

就比如说在印度的时候,我们无比能仁释迦牟尼佛,还有所有大罗汉、菩提萨垛,他们也都趋于涅槃,而且像印度的84大成就者,王臣25,乃至于历代的传承上'师,包括上'师自己或者我们大家,没有一个人会不无常,所有的人都必须走上这个死亡的大道。所以说,想到无常的时候,我们心中应该对无常产生一个确切的认识,精进地修行。

 

而且在自己想起无常的这个时候,时时刻刻要忆及:正是因为无常的缘故,所以我们才要修习佛法;因为无常,我们修习佛法才能生起精进;面对无常,才能有非常广大的意义。如果你能够真正的修无常,那么不管是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忍辱也好,禅定、精进等等法行,你都能够做得到。因为想到了无常

 

没有一件事情能有任何的挂碍的。我们永远就是要这样地思维:一切亲友和敌怨都是这样无常的,现在看上去是敌人的,最终也许会成为像是亲友一样,也许有的时候自己非常亲近的人,但是忽然之间刀剑相见,转成一种恶劣的关系。

 

一切也都是无常的,真的就像秋天的云彩一样,忽然聚集,忽然离散,而且我们所聚集善缘的弟子们,大家也都像集市上的客人一样,满足了自己愿望的时候,离别降临的时候,各奔东西。我们大伙也是如此,现在聚在一起听受佛法,分别之后,或者到了明天,或者到了后来,都各奔东西了,任何一种事情都是无常,大家要这样地来思维,并且把握住它。

 

过去有许多的大德在修习无常的时候,甚至于每天都要把握无常,就比如持明晋美朗巴,他曾经在桑耶清普的大密花窟里修行了12年。他在山洞里修习,每次出来总会有荆棘挂他脖子,每当他想把这个荆棘砍掉的时候,他总会想:算了吧,也许我出去后再不会回来,或者是我回来后就永远出不去了!因为他不断忆念无常的缘故,所以在洞里闭关修行了12年之久,荆棘也没被砍掉。真正地修行无常的人是如此的。

 

所以,我们从自己的心里也要真正地、确切地认识无常,当你对无常产生了非常深刻信任的时候,你也才能够真正地来区分真实的佛法。

 

有些人从自己的心中没有能够真切地认可无常这个事实,想“无常”没有什么甚深的,“大圆满的口诀”这才是最甚深的,但是事实上,没有一个比无常更甚深的法,只有认识到无常才是我们现在当务之急。希望你们从内心深处体会无常,并且认识无常,把握无常。

 

晋美朗巴教言:

对一切的收获、所得、名称,还有美誉等等所有的一切,就像是路边的尸体一样当即放弃。一切本自无常的缘故,为了不给自己的修行产生障道,把它当即舍弃!

 

年龙上'师仁波切讲授:

的确如此,我们仔细想一想,如果获得一些什么,或者是拥有一些什么,并且为了自己争取得到它,会产生很多的贪执之心,因为贪执之心反而造成轮回之苦。

 

断弃贪执的这个方面,真的就好像是晋美朗巴大师所说的那个样子,周围的一切,它就像我们在路边发现一具死尸,这个死尸是我们不需要的,拿回去也不会有什么用处。的确是,这个死尸对我们来说的确是不必要的东西。

 

事实上,世间上所有的一切全部都是无常幻化不真实的,如梦如幻的,那么这些虚幻的东西,对我们来说本身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可是如果你贪执它的时候,显得它就好像有什么意义一样。

 

比如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电视里面虽然显现各种各样苦乐的境相,但是除了这种显现之外,它的本质是没有任何可成立的,可是如果你贪执的时候,这就仿佛产生了苦乐。如果在看电视的时候大家都知道电视节目里一切的显现都是空幻,那么电视对你不成障碍。

 

对于我们的梦幻也是如此,比如在梦中也显现出各种各样的苦乐,可是当你醒过来的时候,一切的苦乐,它全部都消失在法界之中,因为这一切本身是不真实的,全是幻像而已,如果这样,我们很容易就明白,世间所显现的一切,它全部都是无常的、幻化的,没有一个可以称之为真实的,如果大家当时能够认识到这一切都是虚幻,那么我们布施也好,持戒也好,作任何一种修行都能够是发自于内心深处的。

 

所以,要知道一切轮回的根源是我们的贪执,不管是多么好听的美音还有美色和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展现的都是虚幻的,我们现在就要当即放弃对它的贪执之心,如果不能放弃贪执之心,轮回中的恶业因此会渐渐渐渐地涌聚。

 

比如你的名声越来越大的时候,反而成为你修行中的障道,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福德非常广大的时候,你修行善业的机会反而就越来越渺小。你的名声就好像是雷鸣一样遍及三千大千世界,那你的违缘就会像霹雳闪电一样突然降临。

 

所以,如果要真正地修行,要知道一切所显现的事物都是不坚实的,而且它都是无常的、空幻的,它随时都在一刹那一刹那地消灭,知道了这些,对显现出来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名声也好,或者是利益也好,或者是福德也好,顺缘也好,全部都能够从内心深处对它断弃贪执之心。

 

断弃贪执之心是修行中的要点。就像刚才举例所说的,就像对路边的死尸一样。比如对于不爱吃蛋的人给予鸡蛋,除了让他倒胃之外,绝对不会产生任何的喜悦之心。对于修行的人来讲,世间八风所涉及一切美妙、善巧的事物,对你来讲是不需要的,能够放弃、当即放下,这是这个法之中最重要的核心。所以,希望大家好好思维一下,我们不论碰到顺缘还是违缘,尤其是碰到顺缘的时候,周围所显现的一切美妙的事物和福德的顺缘,在这当下它就是无常和空幻,对它如死尸一般抛弃,这是晋美朗巴大师第二个要点。

不要让无常欺骗了你!

晋美朗巴的教言:一切都是如此的稀奇,我们的生命就像山边的云雾一样,一切亲友和敌怨的关系就像天边的云一样,而且一切所集之众就像客人一样,一切都是无常的自性。 年龙上'师仁波切讲授:就像我们以...

生意不好,供护法有用吗?

生意不好,供护法有用吗?

生意不好,供护法有用吗? 问:生意不好,供护法能管用吗? 达真堪布答:想要做生意赚钱,拜佛也好,供护法也好,自己要有这个福德和资粮才行。如果自己没有福德和资粮,佛也没办法,护法也没办法。《大圆满前...

素食海水鱼喂养的一些建议

素食海水鱼喂养的一些建议

一、蔬菜 多年来,我看过很多关于用蔬菜喂养海水鱼相互矛盾的观点。曾经看过有人提出蔬菜的细胞结构对于海水鱼的消化系统来说很难分解,也看过有人说他用几乎所有的蔬菜包括生菜、椰菜甚至红萝卜喂他的海水鱼。...

老人机智救民众

老人机智救民众

老人机智救民众几十年前,在日本一个临海的小山村里,发生一件很感人的故事──某年七月,山下的寺院举行法会,所有村民都去参加了,只有住在山顶的八十多岁老人和孙子不便远行,留在家里。近黄昏时,老人走出房子...

太上感应篇图说141:逸乐过节

太上感应篇图说141:逸乐过节

经文:逸乐过节。【原文】一生衣禄总由天,减得些儿寿便延。若是奢靡夺纪算,求医服药亦徒然。注:逸者安逸,乐者快乐,皆人情之所欲。但过节则志气昏惰,骄奢无度,或促寿,或招殃,必然之理也。盖人生财禄皆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