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词:佛教名词之数息观_数息观是什么_数息观的利益

数息观是什么?

数息观,梵语为安那般那,五停心观之一,是佛陀所教导禅定修行法的门之一,即默数呼吸的出入,以停止心想散乱的观法。数息观是最普遍而基础的佛教禅定方法之一。不论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皆视之为初学者最好的入门训练。因为数息观对治散心及妄心,而散心及妄心是每一个初学者必定会碰到的问题。

数息就是计算呼吸的数目。一般而言,以数呼吸为主。把全部的注意力轻松地放在享受呼吸的感觉上面,每感觉到气自鼻孔出去的时候,数一个数目,到十为一个循环,数到十以后,再从一开始。

平常人的呼气较入气舒缓,时间也较长,所以把注意力放在呼气是较为容易的,而吸气的时候,则须了了分明地知觉气息的进入,保持着觉醒在每一次呼吸之时。若数息的工夫用上了,呼吸会渐渐变得缓慢而深长,甚至也不大感觉到气息的出入了,则可以进而用其他的方法,或者还是专心于呼吸的出入,但可不必计数。

有几个问题是初学者常常发生的,如数息时伴随着许许多多的妄想杂念,特别是在出息、入息的中间或是正在吸气的当儿。此时只要立刻把注意力从妄念上拉回来,继续数下去即可。另外,初学的人可能会头痛、头晕、呼吸困难,那是因为头脑紧张、求好心切,所以气上头部,无法自然地呼吸了。呼吸应该是放松而自然的,数息的工夫要绵绵密密,但身心则是轻轻松松,不可刻意地控制呼吸或极力地想排除妄念,那会使得呼吸的速度越来越快,或者越来越紧迫,便造成更多的阻碍。

还有,数久了之后,初学者容易陷入一种机械化的数数目的情况,或者变成昏沉无记的状态。此时应奋起心力,使心境保持清明和醒觉。或可暂时改用倒数的方法,从十数到一;也可以跳着数,如一、三、五或二、四、六直到二十。如果每次都数不到十就中断或忘失,也不必焦躁。

有的人妄想很多,可用出息与入息同时都数的办法,一个数目接着一个数目,以减少念头的滋生。但要注意呼吸仍要保持平均而自然才行,有的人蓄意使用腹式呼吸,其实,数自然呼吸稍久,横隔膜下降后,便成腹式的丹田呼吸。若故意控制,则不健康。

经行时亦可数息。把注意力放在同一只脚掌的举起、落下的知觉上,跨出一步时吸气,这脚再提起来时呼气,数一个数目,一到十为一循环。此方法亦可理解为跨出一脚时吸气,再跨另一脚时呼气,呼气同时数一数字。

经行时的呼吸亦可不数数目,只要配合呼吸的出入,注意脚掌的起落。在妄念很多的时候,就加上数目,以自己觉得最自然的经行方式来数即可。

数息观的利益

数息观法,是三世诸佛,修道之初门,能令现生之中,身心安乐,增长法身慧命。佛为多散众生,教数息观。谓心多散乱之人,当用数息观治之。数息者,以鼻中出入之息,或数出息,或数入息,端心正念,从一至十,不多不少,周而复始,令心不散乱也。又《地持论》曰︰恶觉多者,教修数息观。所谓恶觉,有八种名︰邪心思想,名之为觉。觉违正理,故称为恶。恶觉八名︰(一)欲觉,(二)嗔觉,(三)害觉,(四)亲里觉,(五)国土觉,(六)不死觉,(七)族姓觉,(八)轻侮觉。思量世间可贪之事而起欲心,名为欲觉。思量世间怨憎之事而起嗔心,名为嗔觉,亦名恚觉。念知打骂,乃至夺命,名为害觉,亦名恼觉。追忆亲戚,名亲里觉。念世安危,名国土觉。谓身不死,为积众具,名不死觉。又积众具,资身令活,亦名不死觉。思念氏族,若高若下,名族姓觉。念陵他人,名轻侮觉,侮犹慢也。此八犹是修道四使︰欲亲国土,是贪分摄。嗔害二觉,是嗔分摄。不死觉者,是痴分摄。族姓轻侮,是慢分摄。修数息观,为对治八种觉观,以凡夫起念,觉观不出三毒故。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那一天,你准备好了吗?!

那一天,你准备好了吗?!

接到弟媳的电话,说奶奶已经有10多天没吃饭了。我感到一阵的恐慌。奶奶真的要走了吗?我还没有准备好啊!我一直都感到很忙,以为应该为奶奶做的事情还来得及,然而世事难料!奶奶还没有皈依学佛,我好自责。怀着...

轮回真实案例:毁谤佛法后世成哑女

轮回真实案例:毁谤佛法后世成哑女

轮回真实案例:毁谤佛法后世成哑女自从看了邓老师网站上的有关催眠案例后,心里非常激动,一直想联系邓老师,凑巧的是邓老师刚好有空,我便匆匆的赶到邓老师的工作室。第一次开始催眠的时候,我有些紧张,但在邓老...

海涛法师:意外流产的因果

海涛法师:意外流产的因果

海涛法师:意外流产的因果 结婚后怀孕过三次,但是三次的胚胎发育到心跳的时候就停止生长,请问这是什么因果?我该如何改变,并帮助流产的小孩? 海涛法师开示 经典大概有提到吧!过去世喜欢吃小动物或是鸡蛋...

【素食资讯】佛陀开示肥胖的缘由

【素食资讯】佛陀开示肥胖的缘由

《法句譬喻经》中的一则小故事:胖得发愁之王波斯匿王恣情取乐,目迷于色,耳乱于声,鼻着于香,口贪五味,每日饮食甘美,尚嫌粗劣不足。他酒醉饭饱后,便呼呼大睡;睡足起来后,又沉溺于歌舞。一切朝政,均委托大...

佛教故事:种善因得善果 (第二十一讲)

佛教故事:种善因得善果 (第二十一讲)

种善因得善果 (第二十一讲)净空法师讲述华藏图书馆录影室各位同修,今天我们依旧是继续答覆许多同修的来信,信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我相信有很多都是大家在生活上、学佛上的一些共同问题。第一问的是:...

净界法师:果报种类之结示法要之因果同时,借缘显现(二)

净界法师:果报种类之结示法要之因果同时,借缘显现(二)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四面。我们讲因果同时,借缘显现。从因果的转变的角度,佛教是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我们要知道业,你要知道它是怎么来的?怎么会有业?为什么苹果掉下来它不是一个业?所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