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第八节 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痛苦,根源就是贪。贪的熄灭即是苦

第八节 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痛苦,根源就是贪。贪的熄灭即是苦的终止。

/佛陀

一望无际的优娄频娄大草原上,一轮圆月冉冉从东方升起,这就是五月至六月间的月圆日。凉爽的微风,轻拂着尼连禅河岸的树林和大地。凉风习习,送来阵阵芳香。整个伽耶上空到处弥漫着清香。微风中,菩提树叶沙沙作响。菩提树下,苦行僧悉达多,背对着菩提树,跏趺正坐。

这一天,也就是他在人生中经历了三十五个春秋的日子,苦行僧悉达多,怀着坚定求证无上菩提的金刚意志,端坐在菩提树下。他望着眼前渐渐升起的月亮,溶溶的月色飘洒在伽耶的一片草原上。他毅然地闭上眼睛,入观第一禅。他制心一处,遣除散漫思维,远离执着,使整个身心充满法喜禅悦然后,他又一步步地深入二禅、三禅乃至四禅。

当他意识清净无瑕、一心不乱时,他单提一念,使之趋于获证忆念前生的智慧。一开始,他忆想起儿童时代的一事一物。然后,他进一步观察在前生前世是怎样轮回于娑婆世界。这样,他看到了一切事物的精神和物质变化现象。接着,他又看到芸芸众生是怎样轮回于生死之中。当他的意念专致于诱惑生死的业力时,他觉悟到,一切众生皆由无知结聚而生。

苦行僧集中思维缘起法,进而悟证了四谛圣法。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痛苦,其源由就是贪。贪的熄灭即是苦的终止。通向苦灭的方法就是八正道。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他觉悟到,如果意识远离了色声香味触诸染污法,众生就能证得苦灭。

他认识到,人们一旦能正确透彻地明白了八正道,苦灭之道就会自然现前。黎明时分,他融会员通了一切真理,觉悟了缘起法门,那就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众生之所以往返于此婆娑世界,沉沦于这生死之中,就是因为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缘起性空之理。世界在变化中发展,经历成住坏空;人生在变化中生存,经历生老病死。而这所有的变化,包括有情无情,都是相互联击,相互作用的。每一众生、每一事物不可能以独立自体的形式存在。所以世界万有都是无常,根

本没有能起主宰的「我」。所谓的「我」是由众生妄执,执受色受想行识五蕴而成。其中每一个个体并非是「我」。此五蕴之内,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实我;此五蕴之外,也没有永存的「大梵」,所以五蕴皆空。但作为因缘的结合,有情作为一种形式还是存在的。正因为这种存在,众生被误导,而执着有「我」。有我执,必起我所之心,此心乃世界抗衡、人生纷争的根源。有我执,必有贪,有贪必有欲,欲乃生死之根本。欲望越大,失望越大,痛苦也就越大。所以,要想去除痛苦,就必须明了缘起性空之理。

苦行僧圆满觉悟了这种真理,获证佛果。他明白印证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之理。这种真理的印证来源于智慧和禅定,每一个人若能如此修习,就会与佛陀一样,觉悟真理。所以佛陀只不过是人类学习的榜样,是一位能引导众生发现、认识真理的老师。无论佛陀应世与否,此缘起性空之理永远存在。但是要能真正地认识到这一真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简单的事。佛陀是觉悟了的人,他不能代替他人使之得到解脱。每一个人的解脱还得靠自己的努力。

为了求证佛果,苦行僧悉达多苦行修行了多年。现在,他终于圆满悟证了佛果,他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喜悦。他微微地睁开眼睛。这时,月亮已经下沉了,旭日正从东方升起,放出万道霞光。

首先跃入他眼帘的是一群友善的奶牛,它们正围绕着他的菩提座,殷勤地凝视着他。接着,他看到雕塑一般的牧童,正在向他顶礼膜拜呢。

「善施童子。」

「尊敬的先生,我的名字确实叫善施,您是怎么知道的?」

「善施,我也知道你来这里好久了。」

「尊敬的先生,是这样。只因为您闭着眼睛,静静地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我还以为您没有睡醒呢。尊敬的先生,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当您还闭着眼睛时,我看见一道道紫色霞光,如同一道彩虹从您的身上放射出来,我就赶忙奔了过来。可是我的牛群却跑在了我的前头,它们都睁大了眼精,围成一圈,望着您。尊敬的先生,我以前可从来没有见过您的身体发出如此辉煌的光彩。您真是一位神仙啊!」

「善施童子,我再说一遍,我是人。善施童子,我已获证了我希求已久、探索多时的无上菩提。我已不执着世事万物,我去除了一切不净,从贪欲中解脱出来,善施童子,我将常住寂静,不被激情所动。为了世界上遭受痛苦、悲伤折磨的众生,我希望为他们指明一条我清理出来的光明大道。善施童子,你对我一直很好,早晚用牛奶供养我。你想不想渡过这无常、痛苦的世界,而求得解脱?」

「尊敬的先生,在我一生里,我只希望带着我的牛群,踏遍优娄频罗的大小草原。」

「善施,你满足这样的生活吗?」

「是的,尊敬的先生,当我在草原上感到孤独寂寞时,我就从腰里掏出笛子吹它几下,对我的牛群讲几句话,或者骑在马背上与小牛犊玩耍,或跳到河里痛痛快快地洗个澡。当我感到饥饿时,我就爬到奶牛的肚皮下,把奶头塞在嘴里,吸几口牛奶。」

佛陀望着放牛娃,眼前充满了悲悯。他静静地思索起来,是啊,他一心一意精进探求的深奥法理,远远不是像善施这样的凡夫俗子所能理解的。他想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他精辟地构思出他的法理。为了利益一般大众,他把他的整个思想体系建立于八正道之上,那就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为了更有效、更方便地教化众生,佛陀如是思量道:

首先要让人们认识此娑婆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蕴炽盛皆苦。虽然此世界也有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只是短暂的,归根结底是痛苦的根源,因为世间一切诸法皆是无常。痛苦的原因是可以得到解脱。苦的解就是涅槃,而涅槃的证得就是去除一切贪,放弃所有内心对外物的执着,使内外一如。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那就要修习八正道。此道乃是通达涅槃的唯一捷径,这就是中道,能远离削弱智慧的苦行和阻碍道德发展的自我堕落:

一、正见:此乃四圣谛之理,认识自己本来面目之智。

二、正思维:这是一种精神境界,完全去除了错误、不健康的思想和认识。所以正思维具消除不善、发展培养善的作用,应包三个方面:

1.远离欲乐,无我不执着。

2.慈善无瞋。

3.无害,悲悯同情。

贪、瞋,加上愚痴是此世间一切痛苦的主因。有情众生不是爱执于适意欲望的外界,就是瞋恨背离欲望的事物。由于爱执,有情众生贪求物质享受,不择手段,以达到欲望的满足;由于瞋恨,有情逃避不适意欲望的事物,以至想毁坏它。但是如果有情通过内在的智慧,拋弃自我,那么爱执和瞋恨就会自然消亡。

三、正语:正思维引导正语,包括不妄语、谤语、恶语和绮语。如果一个人拋弃了自我,他就不可能为了自我而妄语、谤语,他就会诚实而值得信任,因而发现别人的善美,而不是欺骗、毁谤、批评乃至分裂自己的同类。慈爱无害的意识就不会导致既伤害自己,又伤害别人的语言,他所说的不但真实,柔和动听,而且起作用,有效果,也有利于他人。

四、正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在愚痴的引导下,杀和盗以贪瞋为基础。在精神发展之路上,众生应渐渐地断绝此三种不善,那么,由此而产生的不净就无立足之地。

五、正命:纯洁身口意三业之后,众生应致力于正命,那就是不事战争之具、不事人口贩卖、不因屠杀而饲养牲畜、不事酒业及毒品。

六、正精进:包括四个方面:1.令已生之恶拋弃。2.令未生之恶不生。3.令未生之善生长。4.令已生之善发展。

七、正念:正念就是正确地忆念身、受、想和外色。对此四种的正念能去除欲望、快乐、常、「我」的错误认识。

八、正定:正精进和正念导致制心一处的正定。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助手,正定通过潜在智慧的作用,觉悟事物的本质。

和往常一样,善施准备挤奶。但他发现那儿摆着两只钵,问道:

「尊敬的先生,昨天一整天我都没有见到您,我还以为您走了呢,我很伤心。尊敬的先生,那儿有一只好钵。我就把奶水挤在那只钵中吧。」

「善施,这只钵是给你的。拿去吧,你爱怎么办就怎么办。还是把牛儿挤在那只粘土钵里吧。」

善施没有再争执,他马上挤满了一钵牛奶,捧到佛陀面前。接着,他拜倒在地,顶礼了佛陀,然后站起身来,问道:

「尊敬的先生,如果您同意的话,我就拿走这只金钵。它会派上大用处。那块草原中央一滴水都没有,我可以从这条河里装水带到那儿。」

佛陀无限悲悯地望着善施,说道:

「善施,如果说,我来这块美丽的乡郊是为了欣赏风光的话,我现在已如愿以偿了。你对我很好,但愿你前途美好。高贵的南蒂柯的女儿在我成道之前,用吉祥奶油饭供养了我。请转告她,我走了。」

「尊敬的先生,您将到哪里去?」

「孩子,我不知道。」

「尊敬的先生,我感到很伤心。我以前从来没有见过您这样受人爱戴、说话善良的人。您赢得了我的心。」

「孩子,战胜了自我情感的人确实是慈祥可爱。他们对万事万物贪无瞋,以平等之心对待一切,这就是我与众不同之处。善施童子,现在,与你爱戴的人分别,你感到伤心,同样的,你可知道,有一天,你不得不与你热爱的世界,你心爱的牛群和草原永别?」

「尊敬的先生,我知道,有时我也为此而悲伤。但是,我并不在乎。我不想痛苦地折磨自己,思考未来的不幸。」善施说道。

「善施童子,我不责备你。人类的延续而要许许多多像你这样的人。我不会强迫你的,你可尽情地徘徊于轮回之中。」

****

接着,佛陀想起阿罗逻迦蓝和郁陀罗摩子。他们曾请他在觉悟之后,前去教授他们。但是经内智观察,他知道他们在几天以前已经去世了。然后,他又想起,当他在毗舍离苦修时,有五位行僧曾精心侍奉过他。他知道,他们现在住在波罗那斯城的鹿野苑。他拿起钵,站了起来。

微风徐徐,吹着菩提树叶沙沙作响。佛陀深情地凝视着给予他荫凉舒服的菩提树。怀着同样的感情,他望着给予他寂静、风光优美的优娄频罗四周。然后,他转过身,涉水穿过河流,沿着河滩,沉着地迈着坚毅、威仪的步伐,走在他来时的路上。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什么是无常无我?

什么是无常无我?

“无常”与“无我”观点的提出是以缘起论和五蕴论为基础的。“无常”与“无我”指出一切事物都不会永恒存在,都会经历一个从产生到灭亡的过程。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无常”一词出自《杂阿含经》。意思是说,一切事...

星云法师:日常修行

星云法师:日常修行

修行非口号、形式,而是要将佛法运用到生活里。修行离开了生活,离开了人间,就没有修行可言。日常中怎么修行呢?以下提出四点:  第一、以念佛来制心一处:“念佛一声,罪灭河沙。”念佛有殊胜的功德,因为佛号...

互联网+药师坛城+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017)“法施”分享

互联网+药师坛城+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017)“法施”分享

药师坛城(世界)文化集团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北京药师坛城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 世尊释迦牟尼佛,对娑婆世界末法时代(现在时代),众生业障深重,福德浅薄,天灾人祸之多看得清清楚楚,老人家像慈父一样牵挂...

当儿子沉迷网游时,这个母亲是这样做的

当儿子沉迷网游时,这个母亲是这样做的

我,一位普通的母亲。在前半生的婚姻变故与物是人非中,走过了人生的四十几个年头,虽然物质生活已奔小康,但最牵挂的莫过于沉迷网络游戏的儿子。儿子今年已 19 岁。几年前的他,每天沉迷于“网游”不能自拔。...

晋美朗巴的教言:

一切都是如此的稀奇,我们的生命就像山边的云雾一样,一切亲友和敌怨的关系就像天边的云一样,而且一切所集之众就像客人一样,一切都是无常的自性。

 

年龙上'师仁波切讲授:

就像我们以前讲的《深道六法教言》所说的,任何人都要修行四种修心,四种修心之中最主要的是修行无常,而对无常的修行有三种决定,大家要经常修行。

 

哪三个决定呢?首先,人是必定要死的,是肯定要死的;那么,如何的死呢?死法无定,这是肯定的。然后什么时候死呢?这是不由自己把握的,这也是肯定的。当这样思维的时候,我们心中的确对无常会有所认识,当自已的心中产生认识的时候,自己的心一定能够趋于正法。

 

的确是这样的,一切的所集都是无常,就像我们在这里集会,差不多有七、八十人,但大家都是无常的,没有一个人有把握不无常。就像上'师自己一样,去年的时候和空行仁波切一起为大家广转法轮,但是现在除了上'师自己之外,佛母已经于法界当中趋于涅槃。

 

周围的人也是这样的,在我们这些人当中谁能够在今晚不死,没有一个人有这样的远见,有这样的把握,除了自己的义气之心之外,的确是没有任何把握可言的。

再想一想我们现在在这个地方接受佛法,那么明年我们当中谁会趋向死亡的大道呢?在下个月的时候,还是明天的时候,谁会继续在这个地方呆着,这些都已经是无常的事了,让你们这样思维的时候很容易对无常产生很深刻的认识。

 

无常是死亡的大道,在这个死亡的大道上,任何一个人都必须要走上去,不论是多么大年纪的人,也不论是多么年幼的人,不管你自己知道还是不知道,死亡都会降临在你的身边,任何人都是无可避免的。

 

就比如说在印度的时候,我们无比能仁释迦牟尼佛,还有所有大罗汉、菩提萨垛,他们也都趋于涅槃,而且像印度的84大成就者,王臣25,乃至于历代的传承上'师,包括上'师自己或者我们大家,没有一个人会不无常,所有的人都必须走上这个死亡的大道。所以说,想到无常的时候,我们心中应该对无常产生一个确切的认识,精进地修行。

 

而且在自己想起无常的这个时候,时时刻刻要忆及:正是因为无常的缘故,所以我们才要修习佛法;因为无常,我们修习佛法才能生起精进;面对无常,才能有非常广大的意义。如果你能够真正的修无常,那么不管是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忍辱也好,禅定、精进等等法行,你都能够做得到。因为想到了无常

 

没有一件事情能有任何的挂碍的。我们永远就是要这样地思维:一切亲友和敌怨都是这样无常的,现在看上去是敌人的,最终也许会成为像是亲友一样,也许有的时候自己非常亲近的人,但是忽然之间刀剑相见,转成一种恶劣的关系。

 

一切也都是无常的,真的就像秋天的云彩一样,忽然聚集,忽然离散,而且我们所聚集善缘的弟子们,大家也都像集市上的客人一样,满足了自己愿望的时候,离别降临的时候,各奔东西。我们大伙也是如此,现在聚在一起听受佛法,分别之后,或者到了明天,或者到了后来,都各奔东西了,任何一种事情都是无常,大家要这样地来思维,并且把握住它。

 

过去有许多的大德在修习无常的时候,甚至于每天都要把握无常,就比如持明晋美朗巴,他曾经在桑耶清普的大密花窟里修行了12年。他在山洞里修习,每次出来总会有荆棘挂他脖子,每当他想把这个荆棘砍掉的时候,他总会想:算了吧,也许我出去后再不会回来,或者是我回来后就永远出不去了!因为他不断忆念无常的缘故,所以在洞里闭关修行了12年之久,荆棘也没被砍掉。真正地修行无常的人是如此的。

 

所以,我们从自己的心里也要真正地、确切地认识无常,当你对无常产生了非常深刻信任的时候,你也才能够真正地来区分真实的佛法。

 

有些人从自己的心中没有能够真切地认可无常这个事实,想“无常”没有什么甚深的,“大圆满的口诀”这才是最甚深的,但是事实上,没有一个比无常更甚深的法,只有认识到无常才是我们现在当务之急。希望你们从内心深处体会无常,并且认识无常,把握无常。

 

晋美朗巴教言:

对一切的收获、所得、名称,还有美誉等等所有的一切,就像是路边的尸体一样当即放弃。一切本自无常的缘故,为了不给自己的修行产生障道,把它当即舍弃!

 

年龙上'师仁波切讲授:

的确如此,我们仔细想一想,如果获得一些什么,或者是拥有一些什么,并且为了自己争取得到它,会产生很多的贪执之心,因为贪执之心反而造成轮回之苦。

 

断弃贪执的这个方面,真的就好像是晋美朗巴大师所说的那个样子,周围的一切,它就像我们在路边发现一具死尸,这个死尸是我们不需要的,拿回去也不会有什么用处。的确是,这个死尸对我们来说的确是不必要的东西。

 

事实上,世间上所有的一切全部都是无常幻化不真实的,如梦如幻的,那么这些虚幻的东西,对我们来说本身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可是如果你贪执它的时候,显得它就好像有什么意义一样。

 

比如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电视里面虽然显现各种各样苦乐的境相,但是除了这种显现之外,它的本质是没有任何可成立的,可是如果你贪执的时候,这就仿佛产生了苦乐。如果在看电视的时候大家都知道电视节目里一切的显现都是空幻,那么电视对你不成障碍。

 

对于我们的梦幻也是如此,比如在梦中也显现出各种各样的苦乐,可是当你醒过来的时候,一切的苦乐,它全部都消失在法界之中,因为这一切本身是不真实的,全是幻像而已,如果这样,我们很容易就明白,世间所显现的一切,它全部都是无常的、幻化的,没有一个可以称之为真实的,如果大家当时能够认识到这一切都是虚幻,那么我们布施也好,持戒也好,作任何一种修行都能够是发自于内心深处的。

 

所以,要知道一切轮回的根源是我们的贪执,不管是多么好听的美音还有美色和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展现的都是虚幻的,我们现在就要当即放弃对它的贪执之心,如果不能放弃贪执之心,轮回中的恶业因此会渐渐渐渐地涌聚。

 

比如你的名声越来越大的时候,反而成为你修行中的障道,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福德非常广大的时候,你修行善业的机会反而就越来越渺小。你的名声就好像是雷鸣一样遍及三千大千世界,那你的违缘就会像霹雳闪电一样突然降临。

 

所以,如果要真正地修行,要知道一切所显现的事物都是不坚实的,而且它都是无常的、空幻的,它随时都在一刹那一刹那地消灭,知道了这些,对显现出来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名声也好,或者是利益也好,或者是福德也好,顺缘也好,全部都能够从内心深处对它断弃贪执之心。

 

断弃贪执之心是修行中的要点。就像刚才举例所说的,就像对路边的死尸一样。比如对于不爱吃蛋的人给予鸡蛋,除了让他倒胃之外,绝对不会产生任何的喜悦之心。对于修行的人来讲,世间八风所涉及一切美妙、善巧的事物,对你来讲是不需要的,能够放弃、当即放下,这是这个法之中最重要的核心。所以,希望大家好好思维一下,我们不论碰到顺缘还是违缘,尤其是碰到顺缘的时候,周围所显现的一切美妙的事物和福德的顺缘,在这当下它就是无常和空幻,对它如死尸一般抛弃,这是晋美朗巴大师第二个要点。

不要让无常欺骗了你!

晋美朗巴的教言:一切都是如此的稀奇,我们的生命就像山边的云雾一样,一切亲友和敌怨的关系就像天边的云一样,而且一切所集之众就像客人一样,一切都是无常的自性。 年龙上'师仁波切讲授:就像我们以...

马尔康·坎培尔爵士的故事

马尔康·坎培尔爵士的故事

世界第一的赛车选手,最热衷的兴趣是找寻宝物。提及美国空军最杰出人物艾迪。里肯贝克,就不禁令我想起马尔康。坎培尔爵士。某次的晚餐会上,我坐在他们二人之间,他们的态度是那么的沉静,说话的语调也极为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