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的十种表面--之六 居士不勤修为表面

学佛修行之人,若不勤于修持,则成就便是岌岌可危,自是难于了脱生死。何独于此单指居士不勤修则为表面行呢?

学习佛法,可以由显宗而入法修持,也可以依密法而成就。

今言居士不勤修,是因为居士修行,随意性较大,不似出家众早晚课诵,修禅习法,都有统一之安排规定,就不由得你分说或是偷懒,或是干脆不修持等等,庙上寺里都有他们各自的规矩,因此就少存在不修法习定的情况。

但是由于居士是在家修行,就没有人去管治安排,因此不修法,间或不做功课,自顾放逸这些是时有可能的。

而且在世法生活当中,居士行者往往是世法缠身,为家庭、社会、子女、眷属、工作等等所纠缠,或者是一时耽于享乐歌舞了,或者是为生计忙碌了,或者是跟人谈判业务了,或者是要吃饭喝酒了,或者是当官走关系了,或者是同家人戏耍游玩等等。

陷于这些世法的纠葛当中,就会有时将修行忘在一边,只顾着去应变身边的外境,或是随内心纷扰而被牵着鼻子走,如此这样,还谈得上什么修行呢?

因此,居士修行既有它的随意性这个弊端,就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这就要求在家修行的居士更要比出家行人自慎,自觉,要比庙子里的僧侣更要有无常心,出离心,要时时给自己敲响无常的警钟,提醒自己,告诫自己,不要给世间俗事蒙昏了头,应该要注意勤于修行!

若只是耽搁于世间法中,像世间之不明因果无常法理的普通众生一样,每日糊里糊涂地于因果业力的苦海中随波飘流,没有一点解脱自己的行持,那么这样的居士行人有解脱的法宝,也就形同虚无。有佛法而不依法起修,也就相当于没有了成就的依怙,失去离苦的靠山,这样将是非常可憐的。

真正要了脱生死的行者,其作为居士修法时,会勤于持修,而不为世法所惑,要争取八风吹不动,则可以精进修行,而才有成为一个大菩萨,大圣者的根性。

因此,行人修行,其成就的关键就在于一个“真”字,要真修行而不是假修行,要真悟而不是假悟,要真自慎而不是假自慎,有了这个真字,初行的行人就可以做到身在污泥处而不为污泥染了。那么,在家修行的居士行者也就能做到勤于修持,当然,得果成地,证大成就还有何不可呢?

故于此略言,居士不勤修是流为表面之行,无有任何益处的!

(完整法义请详见《子必依论》)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他为17位饿鬼答疑解惑,内容太精彩了!

他为17位饿鬼答疑解惑,内容太精彩了!

这个故事出自《佛说鬼问目连经》佛住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的时刻,有一天傍晚时分,目连尊者从禅定起来后,就到恒河水边经行,看到饿鬼道的众生,每个都受到不合的罪报。这时诸饿鬼看到尊者目连,都起了恭敬心,向尊...

放生因果:当生显报,白龟报恩

放生因果:当生显报,白龟报恩

晋朝毛宝尚未成名时,有一次在途中遇见渔夫携带一只大白龟出售,毛宝心生怜悯,将它买来,放生江中。后来毛宝当大将军,镇守邾城。敌将石季龙率兵数万,大肆围攻。毛宝领兵对战大败,士卒六千人纷纷四散逃跑,部分...

第二十八回  洒甘霖救济旱灾  卖鲜鱼感化下士

第二十八回 洒甘霖救济旱灾 卖鲜鱼感化下士

话说大家听刘世显说那托钵求化的老婆婆,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不觉互相惊异起来:刚才看果真是看见过的,但是谁也不知道这贫苦婆婆,却就是观世音菩萨啊!于是有的自怨有眼不识泰山,当面错过良机;有的自怨不会...

佛教故事:小和尚的白粥馆:智缘师父的佛缘

佛教故事:小和尚的白粥馆:智缘师父的佛缘

智缘师父的佛缘智缘师父年轻的时候有很多经历,甚至坐过牢,他来寺里的时候比戒嗔现在的年龄还要大。戒嗔曾经听过智缘师父讲一些往事,那还是他出家以前的事情。智缘师父年轻的时候很聪明,十六岁就考上了大学,他...

佛教短故事:最大的资本

佛教短故事:最大的资本

有位青年时常对自己的贫穷发牢骚。你具有如此丰厚的财富为什么还要发牢骚?一位老人问。它到底在哪里?年轻人急切地问。你的一双眼睛。只要给我一只眼睛,我就可以把你想得到的东西都给你。不,我不能失去我的眼睛...

金明法师:佛教本来就是人生的

金明法师:佛教本来就是人生的

人生佛教,是近代中国佛教泰斗太虚大师提倡的;但是人生佛教的原理,却是佛教本来具有的,并不是太虚大师创造的;简单而清楚地说:佛教本来就是人生的。何以见得佛教本来就是人生的呢?第一、教主释迦牟尼佛陀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