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如何选择明师?

如何选择明师? 

韩愈曾经说过:「术业有专攻」,因此,学习任何法门都应该选择有专精独到功力的明

师,不论做学问、学艺和学佛,其道理都是相通的。虽然明师未必出于明师之门,明师门下

也未必出高徒,但是追随明师,至少不会指错方向,教错要领,实要比所谓「以盲引盲」来

得安全。 

可是谁是明师?往往无法得知,特别是宗教经验和禅修工夫,在自己尚未入门时,更是

无法判断谁是明师或不是明师?不过,明师虽然未必有名,但若为大众公认的明师,自然要

比自称明师而尚未被大众所公认的,要可靠得多。在无力明辨谁是明师或不是明师的阶段,

追随已被大众公认的明师是比较安全的。或者由已经成名的老师,介绍尚未成名的老师,也

是较可信的。而由你所信任的明师介绍另外一位明师,也是可取的,如在《华严经》中,善

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大善知识的方式,就是通过一位介绍一位,形成了五十三位的连锁关

系。他们人人都是明师,因此,善财童子绝不是病急乱投医似地盲目拜师。 

世间任何时代都有许多自称为一代宗师的人物,他们妖言惑众,颠倒黑白,混淆视听,

广收徒众以虚张声势,如果不加明辨,即很可能以有名的邪师为明师。所以,孟子也说:

「人之大患,在好为人师。」因为那些邪师对社会人心有误导作用,使人间产生更多的纷扰

不平衡、困惑不安定;因此跟他们学习某些邪法、邪说和邪术,不仅不能开拓人生境界,反

而会为自己带来身心的伤害,家庭的失和。只可惜一般人实在很难识破这些人的真伪、邪

正。 

从佛法的立场说,邪与正、暗与明的标准,都在于自我中心的考察,如带有强烈贪嗔习

性的人,一定不是明师;又如虽然表现仁慈,和颜悦色、道貌岸然,但倘有骄、狂、慢等气

质的人,也一定不是明师。找明师,《大智度论》卷九揭示了四个要点,称为「四依法」。 

第一、依法不依人:明师不以自我为中心,也不以特定的某一个人为权威,是以共同的

原则、规律为依准。律教的法就是因缘法、因果法,如果一位老师所说的道理与开示,违背

了因果和因缘的法则,就不是明师。因为因果是要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缘是教我们对

一切的现象不起贪嗔等执著心。否则,虽众人尊其为圣人,也和邪师无别。 

第二、依义不依语:凡是真正的法则,一定是放诸四海皆准,古往今来皆同的,不会因

民族、地区、文化等背景的不同而有差别。如果说有宗教上的禁忌,或有语言上的神秘,便

都不是正法。正法应注重义理的相通,而不当拘泥于语言上的相异。例如说:回教徒重视阿

拉伯文,犹太教重视西伯来文,都与此准则相背;佛教徒重视梵文、巴利文,只是为了考察

原典,以追求原义,并不是说梵文和巴利文有特别的神力或神圣。当然,印度教是重视梵

语、梵音的,此与佛教有别。 

第三、依智不依识:智是圣人的智慧,乃从无我的大智、同体的大悲中产生。因此,凡

含有自我中心,不论为己为人,乃至于为一切众生,或者为求成就无上的佛道,不论是大

我、小我、梵我和神我,个别的我与全体的我,都不能产生真正的智慧,因此仍属于知识及

认识的范围。知识是从自我的学习经验中产生分别、记忆、推理等的作用;而智慧则只有客

观的现象,没有主观的中心;只有运作的功能,没有主体的中心,如果与此相违,就不是明

师。 

第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了义是无法可说、无法可执、无法可学、无法可修,也无法

可证。正如《坛经》所说的无念、无相、无住,不为什么,也没有什么,只是照样地吃饭、

穿衣、过生活、自利利他、精进不懈。 

根据以上四点标准,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判别,谁是明师?谁不是明师?再依据这四个

标准去访察你所希望亲近的明师,大概不会有所差池,日积月累,纵然不得明师,你自己也

已经成了明师。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道坚法师:佛教组织管理学讲稿大纲

道坚法师:佛教组织管理学讲稿大纲

道坚法师:佛教组织管理学讲稿大纲道坚法师佛教组织管理学佛教组织管理的基本原则第1节 以法为杻带的佛教组织1、 “以戒为师”的组织管理特色2、 和合一味的佛教组织观(法华经大白牛车的启示)3、 佛教入...

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译文(二十九)

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译文(二十九)

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对佛说:“大威德世尊!宣发慈音无隐无遮,善于开导众生微细深沉迷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舒畅,获得巨大富饶利益。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心体,本来周遍圆满,如是乃至大地草木,...

佛教故事:哼哈一如说:虚空中的网--蜘蛛

佛教故事:哼哈一如说:虚空中的网--蜘蛛

虚空中的网--蜘蛛在山间林中,有许多的网随意漫张。它们乘风凌驰,乃至御风无苦,不知它们是以何等的智慧,稚击一丝,居然能撑住很大的身躯。更以无形的网,捕捉于空中来往飞行的盲者。欲是虚空中张网的能手,它...

佛教故事:大象的因缘妄说故事

佛教故事:大象的因缘妄说故事

大象的因缘妄说故事无始劫以前,有一人。生性顽固,不信因果,执我为常,凡事眼不见便不相信谤佛谤法。但还懂得孝敬父母,在世间法上勇猛精进,也有一些事业。临命终时,才感生死无常,非人力所能挽回,世界真相,...

佛教施食的感应

佛教施食的感应

  在修行佛学的过程中,施食时能够帮助我们修行和增长福报和功德,因为布施也是一种修行,而且施食就是布施中的一种,我们可以通过布施增长对其他事物的了解并增加多方面的智慧,并修行佛学的方式有很多种,而我...

百丈禅师与野狐禅的公案

百丈禅师与野狐禅的公案

百丈怀海禅师,是马祖道一禅师的嗣人。“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可见他对禅门的贡献。一日,百丈禅师说法圆满,大众皆已退去,独有一老者逗留未去,禅师问道:“前面站立的是什么人?”老者答道:“我某甲不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