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药师坛城+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014)“法施”分享

药师坛城(世界)文化集团传播有限公司主办

北京药师坛城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

药师七佛分别为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无忧最胜吉祥如来、法海雷音如来、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七位如来共发下四十四本誓,誓言救助未来为病、贫、烦恼所苦之众生。其中以药师琉璃光如来,俗称“药师佛”最为人所知,又被称为“大医王”。

今天介绍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四大愿”

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造众恶业,种植耕耘,损诸生命。或复兴易,欺诳他人。战阵兵戈,常为杀害。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资生之具不假营求,随心满足。常修众善,乃至菩提。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造十恶业杀生等罪,由此因缘,当堕地狱。若闻我名至心称念,于十善道,皆得成就,不堕恶趣,乃至菩提。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不得自在,系属于他,或被禁系杻械枷锁,鞭杖苦楚乃至极刑。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所有厄难皆得解脱,乃至菩提。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造众恶业,不信三宝,随虚妄见。弃背正理,爱乐邪徒。谤毁佛经,言非圣说。外道典籍,恭敬受持。自作教人,俱生迷惑。当堕地狱,无有出期。设得为人,生八难处。远离正道,盲无慧目。如是之人,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临命终时正念现前,解脱众难,常生中国,受胜妙乐,乃至菩提。

顶礼供养皈依出有坏善逝应供正等觉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

顶礼供养皈依出有坏善逝应供正等觉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

顶礼供养皈依出有坏善逝应供正等觉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

“坛城”顾名思义即佛的殿堂。

药师坛城则是药师佛文化的信仰中心和药师法门以及“药师禅”的修持圣地,具有圣地胜境的殊胜加持力“道场”。

【回向】此福愿得一切智,催伏一切过患敌;生老病死犹涛涌,愿度有海诸有情。

愿以此功德,遍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供成佛道。

回向给法界有情众生离一切苦,得一切乐。

星光“义工”温馨提示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每天法施”分享,只要大家“坚持”看一年的“药师法门”分享,大家就能明白药师法门和药师禅。顶礼供养皈依出有坏善逝应供正等觉药师琉璃光如来!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文殊智慧咒

文殊智慧咒

文殊智慧咒文殊智慧咒注音,不同写法: 不同写法1:嗡ōm啊ā惹rā巴bā扎zhā纳nà德dē不同写法2:嗡ōm阿ā喇rā巴bā札zhā那nà谛dē不同写法3:嗡ōm阿ā诺rā巴bā札zhā拿nà...

婚姻挽回冷处理法是什么东西,怎样挽回婚姻

婚姻挽回冷处理法是什么东西,怎样挽回婚姻

想要挽回婚姻其实不是什么非常难的事情,很多人之所以挽回不成功,是因为使用的方法不对头,如果用了错误的方法当然是挽回不成功的。在挽回婚姻的道路上,不得不来了解一下婚姻挽回冷处理法,也就是说在婚姻当中要...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第二十一节 好梦噩梦都是你意识的作用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第二十一节 好梦噩梦都是你意识的作用

国王下旨调查输德里的死因,不久,他就掌握了事情的真相。原来,一群凶手聚会在城里的一家酒馆,他们忘乎所以地寻欢作乐,由于酒后失言,他们吹嘘外道及其信徒是怎样收买他们去行凶的。于是,他们被国王的官史捉拿...

佛教故事:能海大师传:三、赴藏学法

佛教故事:能海大师传:三、赴藏学法

三、赴藏学法师于学佛后,精勤博学,于汉地显教各宗,靡不深究细学,而犹感不足。又曾阅北京雍和宫藏经目录,知有密乘经论甚多,已发学密之心。受戒后,至重庆讲经,拟东渡日本留学佛法,同戒果瑶师拟赴武昌佛学院...

甘蔗薯泥腿

甘蔗薯泥腿

【材 料】:甘蔗200克,马铃薯200克,香菇2朵,素火腿,红萝卜各30克,玉米粉1大匙,面包粉150克【调 料】:盐,糖各半匙,麻油,胡椒粉各1/4匙,素沙拉酱2大匙。【作 法】:1、马铃薯入笼蒸...

禅修的要领是,当感到焦虑时,要专注于焦虑;当感到愤怒时,要专注于愤怒。为什么要专注这些情绪呢?因为要了解它们的本质。只有与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完全正面的相触,不排斥也不逃避,禅修者才有机会了知心的本质。

佛陀在《大念住经》中具体谈到了这个修习的要领:“当心有贪爱时,清楚了知心有贪爱,当心没有贪爱时,清楚了知心没有贪爱;当心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有嗔恨,当心没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没有嗔恨;当心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专注,当心不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不专注........”

如何才能实现佛陀教导的修行原则呢?当贪、焦虑、愤怒等出现的时候,禅修者首先不能逃避和排斥,而是要贴近它们。如果禅修者对这些心理现象关注不够,他就无法实现佛陀教导的“清楚了知”的修行原则。

现实的情形是,当禅修者感知到焦虑或愤怒时,他可能只是不断地抗拒或回避。如果只是抗拒而不是贴近它,那就失去了观察它们的时机。所以,当贪爱、嗔愤、焦虑、昏沉等现起的时候,禅修者能否在那段较短的时间内定住在当中而不抗拒,则是禅修的关键。

定住、观察而不抗拒回避,训练出这种能力非常困难,但它对禅修至关重要。修行者能否与当下生起的各种情绪和平相处,并能保持谨慎细心的态度去观察,则是修习的关键环节之一。如果这项能力被开发出来,我们就可以善加利用它,贴近身心,这给进一步的修习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有一些错误的观念会障碍修行者贴近身心,例如,当遇到生气时,修行者可能会认为这是不好的情形,修行人不应该如此;可以想见,一位修行者如果这样认识,接着他一定会采取回避掩饰的态度;大多数时候,这种回避掩饰的态度他自己并不完全意识。如果禅修者如此处理情绪,他就很难与真正的负面情绪直接相处;如果一直不能贴近内心生起的情绪,只是一味地回避与抗拒,佛陀教导的“清楚了知”原则就无法落实在禅修中。

对于修行者而言,当生气出现的时候,应当采取直接面对它的态度。不能让这种情绪一再的膨胀,最终引发愤怒;也不能回避生气,而采取压抑逃避的态度。当你能真正面对负面情绪时,它会在那里停止下来,这时,就给观察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如果只是习惯性地抗拒与回避,禅修者就没有时间观察这些情绪,他的心只会随着这些情绪在爱与恨之间起舞——这就是所谓的贪嗔模式。

生气(我们以生气为例)出现的时候,禅修者首先要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是安于其中,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些禅修者修习了很长时间,他依然会发现自己在内心深处不接纳这些负面情绪。不论当下内心展现的是什么状态,禅修者必须安住于其中,这是实现佛陀教导的“清楚了知”的前提,但是,安于负面情绪之中,既不符合一般人的理念,也不是稍加修习就可以达到。然而,对于实际的修行者来说,安住于当下的能力却是非常重要的。修行者安住于当下的能力越强,他就有能力进入更深的禅修,这种能力可以引领他接近心的本质,进而体验心的真相,发现它们无常、苦、无我的真理。

禅修的本质是与身心相处,藉此看清它们的究竟实质。贴近身心,是为了清楚地了知它的本质。贴近身心的标准是,你能够接纳身心的各种情形,而不排斥——这是进一步禅观的前提。

一旦能安驻在身心的当下,你就有条件进入更深的禅修领域。放松地与当下的感受相处,而不做任何主动分析——禅修就成为了解身心本质的过程。你面对的只是原本的东西,而不是以心造心,假造出来的事物。例如情绪,我们不说它们是什么,也不排斥它们,我们安住在其中,了知它们,然后会发现它只是无常的事物:生起、消失、生起、消失。当你能看到这一点——无常,你的执着就开始松动,你才可能开始放下那些与生俱来的错误认知。

当禅修者能够时时刻刻留意到当下的诸多内心情形,即他能做到“留意当下”,他才可能会体验到情绪的“无常”特性,留意当下的能力中含有定力的成分。有些禅修者会认为,定力就是紧闭双目,安然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其实,佛陀开示的八正道中的正定,是指面对禅修对象时的安住能力。

禅修者有能力安住在他所要观察的目标上,这种面对五蕴身心时的稳定度乃是真正的定力。不论生起什么现象,昏沉、睡眠、生气、愤怒、焦虑与各种念头,禅修者都有能力安稳地定住在那里,如实面对,这是定力的本质展现。

禅修时,如果感知到情绪生起,必须专注于它,即使最强烈最难以忍受的情绪,禅修者也应该竭尽全力,以精进而勇猛的精神定住于其中,并进行觉知。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需要坚强的意志与超乎常人的定力。当情绪、感受、念头等来临时,禅修者有能力安住其中,不排斥不回避,只要有能力稳定在这一点上,他就可以进入更深入的身心领域,以了解实相。

我们多以负面情绪为例,因为人们的内心最容易排斥负面情绪。例如,当焦虑出现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担忧,然后找出理由,要消除这个情绪。我们可以看到,稳定地安住在这些情绪当中是多么困难的事。表面上,我们是在对治它,其实,这是禅修者不能面对它而采取的逃跑策略。多数情况下,禅修者一再地采用回避或逃跑,或者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这不但错失了观察身心的好时机,也是修行一再地与身心的本来面目失之交臂的主要原因。

当不喜欢某些情绪时,人们会给自己找出诸多借口,然后理所当然地产生排斥心理,人们的生活就是不断地重复这样的模式。当禅修者很有经验时,他才能看到自己内心一贯采用的手段,它不停地给自己找借口,然后采取行动。不找理由,只是安住在原本的身心现象当中,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越有经验的禅修者,越能发现完全安住在当下的能力很不容易获得。

与自己的理念不合时,人们会自然地生起抵抗,或者回避逃跑,这已经是人类潜在的本能,禅修,正是要离开这两种情形。对于以解脱烦恼为目的的修行者,首先要发展出安住当下的能力。

如果不能摆脱拒抗与回避这两种力量,禅修者就无法真正接近心的本质,也就无法纠正对身心的错误认知。如果禅修者持续地重复着对身心的错误认知模式,他就无法从痛苦烦恼中完全摆脱出来。

安住在身心的各种现象当中,才能实现佛陀教导的“清楚了知”,即使安在当下的时间很短,也是与身心共处的时刻,这种时刻才是真正发现真理的时刻。在禅修时,心理上清净与否,情绪上有没有波澜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禅修者是否真正平稳的安住在各种心理状态之中。各种感受层出不穷,念头不断涌现,而禅修者能够在这些情形中安住不动,这是一项重要的禅修能力。希望自己在今生有所成就的修行者,需要长期磨练这项能力。

清楚了知的原则、安住当下的能力!

禅修的要领是,当感到焦虑时,要专注于焦虑;当感到愤怒时,要专注于愤怒。为什么要专注这些情绪呢?因为要了解它们的本质。只有与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完全正面的相触,不排斥也不逃避,禅修者才有机会了知心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