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阿含经和生活禅修:十三、紧兽树

紧兽树

林崇安教授

一、前言

由于根性的不同,佛陀对不同的弟子教导出不同的修行法门。但是修行的目的地都是相同的,例如,到台北101大楼参观的人,来的方式有不同:有的开车、有的坐捷运、有的搭公车、有的走路;来的方向也有不同:有的从信义路来、有的从松智路来、有的从市府路来。佛陀的修行教导,详略也有所不同,但是都是「文有差别,义无差别」。详细的修行法门是先建立闻所成和思所成的「正见」,而后以「六触入处」、「六界」或「五取蕴」作为观察的对象。六触入处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又称「内六入处」;六界是指地、水、火、风、空、识;五取蕴是指色、受、想、行、识。此中的色、受、想、行称作「四识住」。为了使「识取蕴」清净,禅修者经由勤修「四念住」,获得「止观双运」,接着现观「四圣谛」,而后继续修习,生起「八圣道」,灭除所有的烦恼。有的禅修者就喜欢这种细腻的禅修过程。以下就以释尊时期的一个实际的个案作说明。

二、如何才能得到见清净?

有一个时期,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这时有某一位比丘独自静坐禅修,内心这样想着:「比丘要如何知、如何见,才能得到见清净呢?」 这样想了以后,他就去看其他的比丘,告诉比丘们说:「各位尊者!比丘要如何知、如何见,才能得到见清净呢?」 比丘答说:「尊者!对六触入处的集起、息灭、爱味、过患、出离,要如实正知。比丘能这样知、这样见,就能得到见清净。」 这位比丘听闻那比丘的回答后,内心不喜,又去看其他的比丘,问那些比丘们说:「各位尊者!比丘要如何知、如何见,才能得到见清净呢?」 那些比丘答说:「对六界的集起、息灭、爱味、过患、出离,要如实正知。比丘能这样知、这样见,就能得到见清净。」 这位比丘听了他们的回答后,内心也不喜,又去看其他的比丘,问他们说:「比丘要如何知、如何见,才能得到见清净呢?」 那些比丘答说:「对五取蕴,要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是无常、苦、空、非我;能这样知、这样见,就能得到见清净。」

这位比丘听了比丘们的回答后,内心仍然不喜,便去佛陀的地方,顶礼佛陀后,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世尊!我独自静坐禅修,内心这样想着:比丘要如何知、如何见,才能得到见清净呢?这样想了以后,就去看其他的比丘们,三处比丘所回答的是观察六触入处、六界或五取蕴。我听了他们的回答,内心不欢喜,所以才来看世尊,同样以这个问题来问世尊:比丘要如何知、如何见,才能得到见清净呢?」

三、佛陀的会通

佛陀知道这位比丘对不同的答案有所疑惑,所以先说譬喻使他容易理解,佛陀告诉比丘说:

在过去世的时候,有一人未曾看见过紧兽树,于是去找曾经看见过紧兽树的人,就问曾见过紧兽树的人说:『您知道紧兽树吗?』那人答说:『知道。』 又问:『它的样子怎样呢?』答说:『它的颜色黑得像火烧过的柱子。』因为那人当初看见的时候,紧兽树的颜色黑得像火烧过的柱子。 当时,那人听说紧兽树的颜色黑得像火烧过的柱子,内心不喜,再去找一位曾经见过紧兽树的人,又问他说:『您知道紧兽树吗?』那人答说:『知道。』 又问:『它的样子怎样呢?』那位曾经见过紧兽树的人答说:『它的颜色是红色而开敷,形状像肉段。』因为那人当初看见的时候,紧兽树的颜色是红色而开敷,形状像肉段。 这人听完那人所说,还是内心不喜,又再去找其他曾经见过紧兽树的人,问说:『您知道紧兽树吗?』答说:『知道。』 又问:『它的样子怎样呢?』答说:『毛茸茸地下垂,像尸利沙树的果实。』 这人听了,内心还是不喜,又去问其他知道紧兽树的人,问说:『您知道紧兽树吗?』那人答说:『知道。』 又问:『它的样子怎样呢?』那人答说:『它的叶是青色、叶面光滑、叶形长广,就像尼拘娄陀树。』 这位问紧兽树的样子的人,对所听到的都不喜欢,再去各处找答案;而那些见过紧兽树的人,都是顺着当时各人所见到的样子,对这人回答,所以所说的有所不同。 同样的道理,如果比丘们独自专心思惟,安住于不放逸,各经由不同方向去思惟佛法,最后不再生起烦恼,内心得到解脱。他们会随他们所体见的法义对别人回答。

四、得到见清净的详细过程

佛陀知道这位比丘喜欢详细的修法,而不喜欢其他扼要的法门,所以佛陀对他教导详细的获得见清净的过程。佛陀说:

现在你先听懂我下面所说的譬喻,聪明的人听了譬喻就可以了解法义。譬如,边地有位国王,善于修治城墙,四个城门坚固无缝,道路很平正。他在四个城门设置四位守门人,他们都很聪明,对进出的人看得很清楚。在城市中央的十字路口,安置床榻,城主就坐在上面。 如果由东方远来的使者问守门人说:『城主在何处?』守门人就答说:『城主坐在城市中央十字路口的床榻上。』那使者听了,前往拜见城主,接受指示,然后顺着原路回去。

如果南方、西方、北方远来的使者问守门人说:『城主在何处?』守门人一样答说:『城主就坐在城市中央十字路口处。』那些使者听了,都去拜见城主,接受指示,然后顺着原路回去。

佛陀接着告诉比丘说:

我刚刚说的是譬喻,我现在要解说法义:

所说的『城堡』,是用来譬喻人的粗重色身,就如《箧毒蛇譬经》所说的:箧是譬喻人的色身,是由地、水、火、风的四大所造成,是无常变坏的东西。四条毒蛇是譬喻人的四大,如果四大不调就会临近死亡。

『善于修治城墙』,是指正见。

『道路平正』,是指内六入处。

『四个城门』,是指四识住。

『四个守门人』,是指四念处。

『城主』,是指识取蕴。

『使者』,是指止观。

『使者的如实传言』,是指四圣谛。

『顺着原路回去』,是指八圣道。

佛陀最后告诉这位比丘说:

一位大师应为弟子所做的事,我现在都已经做了,这是因为哀悯你们的缘故,就像在《箧毒蛇譬经》中所说的一样。

那时,这位比丘听了佛陀所说的法后,专精思惟,安住于不放逸,增进修持梵行,一直到能不再轮回后世,成为阿罗汉。 以上所介绍的这一经是《杂阿含经》的第1175经。

四、一些省思

(1)禅修者可以从简单的角度观察「六触入处」、「六界」或「五取蕴」之一门,最后所体证的都是一样的,因为这些对象不外是每人的身和心。

(2)整个禅修过程的详细讲解是从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到无学道。内含:闻、思所成的「正见」,而后以「六触入处」、「六界」或「五取蕴」作为观察的对象。为了使「识取蕴」清净,禅修者勤修「四念住」,获得「止观」双运,接着现观「四圣谛」,而后继续修习,生起「八圣道」,灭除所有的烦恼。

五、结语

佛法的方便虽有多门,但是目标是确定不移的,这目标就是获得「见清净」并超越生死轮回;所走的道路虽有不同,但都离不开止观。在这譬喻中,我们可以从远方而来的使者的眼光,来看整个使命的传达过程:他要先抵达正确的城(指正见),经过道路(内六入处),观察城门(四识住),接受守门人的检验和指引方向(四念处),而后面见城主(识取蕴),亲自听到指示(四圣谛),最后顺着原路回去(八圣道)。由此可以看出,使者所代表的「止观」,是整个修行过程中最重要的角色。

(内观杂志62期2008)

――――

【《紧兽树》经文】

(大一一七五;内一九○;印三九三;光二六九;S245)

(01)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02)时有异比丘独处坐禅,作是思惟:比丘云何知、云何见,得见清净?作是念已,诣诸比丘,语诸比丘言:「诸尊!比丘云何知、云何见,令见清净?」

(03)比丘答言:「尊者!于六触入处集、灭、〔味〕、患、离如实正知,比丘作如是知、如是见者,得见清净。」

(04)是比丘闻彼比丘记说,心不欢喜。复诣余比丘所,问彼比丘言:「诸尊!比丘云何知、云何见,得见清净?」

(05)彼比丘答言:「于六界集、灭、味、患、离如实正如,如是比丘如是知、如是见,得见清净。」

(06)时比丘闻其记说,心亦不喜。复诣余比丘,作是问言:「比丘云何知、云何见,得见清净?」

(07)彼比丘答言:「于五受阴,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作如是知、如是见,得见清净。」

(08)是比丘闻诸比丘记说,心亦不喜,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静思惟,比丘云何知、云何见,得见清净?作是念已,诣诸比丘三处所说,具白世尊。我闻彼说,心不欢喜,来诣世尊,故以此义请问世尊:比丘云何知、云何见,得见清净?」

(09)佛告比丘:「过去世时,有一士夫,未曾见紧兽。往诣曾见紧兽者,问曾见紧兽士夫言:汝知紧兽不?答言知。复问其状云何?答言:其色黑如火烧柱。当彼见时,紧兽黑色如火烧柱。

(10)时彼士夫闻紧兽黑色如火烧柱,不大欢喜。复更诣一曾见紧兽士夫,复问彼言:汝知紧兽不?彼答言知。复问其状云何?彼曾见紧兽士夫答言:其色赤而开敷,状似肉段。彼人见时,紧兽开敷,实似肉段。

(11)是士夫闻彼所说,犹复不喜。复更诣余曾见紧兽士夫,问汝知紧兽不?答言知。复问其状云何?答言:毵毵下垂,如尸利沙果。

(12)是人闻已,心复不喜。复行问余知紧兽者,问汝知紧兽不?彼答言知。又问其状云何?彼复答言:其叶青,其叶滑,其叶长广,如尼拘娄陀树。

(13)如彼士夫问其紧兽,闻则不喜,处处更求,而彼诸人见紧兽者,随时所见而为记说,是故不同。

(14)如是,诸比丘若于独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所因思惟法,不起诸漏,心得解脱,随彼所见而为记说。

(15)汝今复听我说譬,其智者以譬喻得解。

譬如有边国王,善治城壁,门下坚固,交道平正。于四城门置四守护,悉皆聪慧,知其来去。当其城中,有四交道,安置床榻,城主坐上。

(16)若东方使来,问守门者:城主何在?彼即答言:主在城中,四交道头床上而坐。彼使闻已,往诣城主,受其教令,复道而还。

(17)南、西、北方远使来人,问守门者:城主何在?彼亦答言:在其城中,四交道头。彼使闻已,悉诣城主,受其教令,各还本处。」

(18)佛告比丘:「我说斯譬,今当说义:所谓城者,以譬人身粗色,如《箧毒蛇譬经》说。善治城壁者,谓之正见。交道平正者,谓内六入处。四门者,谓四识住。四守门者,谓四念处。城主者,谓识受阴。使者,谓〔止观〕。如实言者,谓四真谛。复道还者,以八圣道。」

(19)佛告比丘:「若大师为弟子所作,我今已作,以哀愍故,如《箧毒蛇譬经》说。」

(20)尔时,比丘闻佛说已,专精思惟,不放逸住,增修梵行,乃至不受后有,成阿罗汉。

―――――

【《箧毒蛇譬经》经文】

(大一一七二;内一八七;印三九○;光二六六;S238)

(01)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

(02)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有四蚖蛇,凶恶毒虐,盛一箧中。

(03)时有士夫,聪明不愚,有智慧,求乐厌苦,求生厌死。时有一士夫语向士夫言:汝今取此箧盛毒蛇,摩拭洗浴,恩亲养食,出内以时。若四毒蛇脱有恼者,或能杀汝,或令近死,汝当防护!

(04)尔时,士夫恐怖驰走,忽有五怨,拔刀随逐,要求欲杀。〔人复语言:有五怨拔刀随逐,要求欲杀。〕汝当防护!

(05)尔时,士夫畏四毒蛇及五拔刀怨,驱驰而走,人复语言:士夫!内有六贼,随逐伺汝,得便当杀,汝当防护!

(06)尔时,士夫畏四毒蛇、五拔刀怨及内六贼,恐怖驰走,还入空村。见彼空舍,危朽腐毁,有诸恶物,捉皆危脆,无有坚固。人复语言:士夫!是空聚落,当有群贼来,必奄害汝。

(07)尔时,士夫畏四毒蛇、五拔刀贼、内六恶贼、空村群贼而复驰走,忽尔道路临一大河,其水浚急。但见此岸有诸怖畏,面见彼岸安隐快乐,清凉无畏。无桥、船可渡得至彼岸,作是思惟:我取诸草木,缚束成〔筏〕,手足方便,渡至彼岸。作是念已,即拾草木,依于岸傍、缚束成〔筏〕,手足方便,截流横渡。如是士夫,免四毒蛇、五拔刀怨、六内恶贼,复得脱于空村群贼,度于浚流,离于此岸种种怖畏,得至彼岸安隐快乐。」

(08)「我说此譬,当解其义。

比丘!箧者,譬此身色,粗四大、四大所造,精血之体,秽食长养,沐浴、衣服,无常变坏危脆之法。

(09)毒蛇者,譬四大──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地界若诤,能令身死,及以近死;水、火、风诤,亦复如是。

(10)五拔刀怨者,譬五受阴。

(11)六内贼者,譬六爱喜。

(12)空村者,譬六内入。善男子!观察眼入处,是无常变坏;执持眼者,亦是无常虚伪之法。耳、鼻、舌、身、意入处,亦复如是。

(13)空村群贼者,譬外六入处。眼为可意、不可意色所害,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为可意、不可意法所害。

(14)浚流者,譬四流──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

(15)河者,譬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

(16)此岸多恐怖者,譬有身。

(17)彼岸清凉安乐者,譬无余涅槃。

(18)〔筏〕者,譬八正道。

(19)手足方便截流渡者,譬精进勇猛。

(20)到彼岸婆罗门住处者,譬如来、应、等正觉。

(21)如是比丘!大师慈悲,安慰弟子,为其所作,我今已作,汝今亦当作其所作!于空闲树下,房舍清净,敷草为座,露地冢间,远离边坐,精勤禅思,慎莫放逸,令后悔恨,此则是我教授之法。」

(22)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糜振玉中将一幅墨宝“落户”药师坛城书画艺术馆

糜振玉中将一幅墨宝“落户”药师坛城书画艺术馆

糜振玉将军墨宝糜振玉:原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将)墨宝: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2016年“八一”前后药师坛城文化集团恭请糜振玉将军一幅“墨宝”(可遇不可求) 中国泥灸集团有限公司、北京药师坛城国际文化传播...

自古奇才多皈佛:弘一大师谈做人十概略诀

自古奇才多皈佛:弘一大师谈做人十概略诀

引言: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成长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乐律、精金石、善演艺而著名...

属猴女结婚择吉 关注属相才会更顺利

属猴女结婚择吉 关注属相才会更顺利

很多新人在结婚之前,都会挑选相对比较吉祥的仪式来举办自己的婚礼。但是在挑选节日的时候,很多人往往更加关注新娘和新郎的生辰八字以及居住方位等信息,却很少关注到属相信息,其实属相对于择吉的影响也是非常大...

阿'秋FW这些简短朴素的甘露妙语,就像一颗颗珠玉,句句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就像人生路上的明灯,足以燃亮您和您身边人的生命。不管您是不是信仰佛教,希望这些甘露妙语成为您生命中的良友,能对您的生命有所帮助和启发。

1、一个人能够在现世中遇到一位证得究竟智慧的上师,依止他,经由他的指导而生起强烈的出离心与菩提心,并通过亲近上师身语意而涌现对实修实证的渴慕,进而全身心地摈弃今生,把自己投入到实证的行为中去,才是真正的暇满难得之人生。你们观察一下苦难的六道,相对于多如尘埃般的堕落恶道的众生,能够再次做人的有多少?做人后能够学习佛法的有多少?学佛的人中能获得上师摄授修行的有多少?修行的人中切切实实实修实证的有多少?通过实修实证获得解脱的又有多少?

 2、一个真正追求解脱的人,若欲不忘失动机而又能精进修行,并从现世中获取利益,则倾刻不要忘失出离心的要义:轮回的苦、空、无常。人总是在为追求快乐而努力生存,而你可否认真思维过自己所追求的任何一件大或小的事物能否恒久不变,永远把握?痛苦多来自于自己不曾仔细观察并思维一切事物的无常本性。由于无常的诸多变化,苦便产生,更产生了由苦所生的更多痛苦。

3、死亡并非象你臆想的那样缓慢而充满规律,它所出现的方式、因缘及时间永远是无法确定的,由于死期的不定,你又怎能保证明年、明天或下一刻自己不是在恶道中辗转呻吟?所以死亡不会等待谁浪费了大量时间,还能轻松充分地做好迎接它的准备后,珊珊来迟。故当你看到死亡的迅猛与怖畏后,要放下对世间的追逐与执著,努力修行以图改变命运啊!

4、由六道所构成的芸芸众生,有谁能够避免生、老、病、死的规律?有谁可以远离求而不得、怨憎相会、与爱别离的痛苦?又有谁可以遭受到这一切后,仍然觉得生命不是危脆和难以决定的?故当你观察到一切众生的寿命无常后,要放下对世法的追逐与执著,它对我们毫无意义啊!

  5、万物有出现必有毁败,有积聚必有失尽,一切诸法没有恒常而又坚固的,所以你在活着时要时常思维三恶道的痛苦。我们一旦失去今生,就马上要为活着时的贪嗔痴付出代价,想想再次获得人身的艰难,又何必追逐于世间的种种执著,要在还能改变下堕命运时把握机会啊!——努力修行,不被轮回所选择!

 6、众生的生命如此无常,贤圣的存在与消失亦同样无常。曾经有多少师佛和不可思议的智者已获四大自在,神通变异的能力,能在天空如同鸟儿一般自由飞翔,在水中犹如鱼儿往来悠游。即便当初他们曾将世界自在地尽握掌中,现在能留给世人的仍然不过是一个名字而已。因此当你体会到上师在轮回中所显现的无常本性后,要放下对世法的追逐与执著,并以实修实证的行为好好珍惜与明师相遇的每个刹那啊!

 7、总之,追求现世的安乐,忘记此后的道路,则乐一时而苦永世。追求出离轮回,现世辛苦无比,则苦一时而乐永世,这样的苦乐,望谛听者闻而思惟,摈弃今生!

 8、其实外在的轮回是内在烦恼的显现,故而出离轮回的意思是说,出离于我们对妄想的执着。执着产生了无常和苦,这就是你需要去得见清净本性的原因!而摈弃今生的实际做为,就是建立一个明智正确的缘起,那么就从破除修行者最大的妄念执着--区分宗派、师门、党类的概念开始,创立自己粉碎一切分别执着、具足大出离的因缘。

 9、具备大慈大悲,拔除一切众生轮回、烦恼及给予他们以解脱成佛的目的与动机,是你自己拔除轮回、烦恼并且解脱成佛的关键要诀。因为在所有修持所获得的功德之中,身、语的功德并非最大,且由于分别妄念的作用,由之产生的功德也是无常的。所以真正的善良绝不能掺杂世法八风的目的,不能为了世法八风的利益而去建立功德,这样的功德也是不足以令人解脱的。想要建立不是无常并且清净恒久地为自己所把握的功德,除非是内心深处生起了真正的慈悲心与菩提心。

 10、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无一不是由菩提心的摄持而获成就的。以此发心的殊胜,努力兑现让众生成佛的誓言并实践上师恩赐的教授,以维护菩提心的善根。在相续中不间断的行持,以至于逐渐破除了修行与不修行时的界限,于日常生活、任何功用中不断修行,形成三昧的力量。然后终有一日,得见并安住于本性之中,这便是正行的殊胜。

11、就所建立的功德而言,无论做任何大或小的好事,若心中只有自己,仅能获得相应的一份功德;若心中有十个人,则所获功德会自然增长至十倍;若心中有千万亿人,所获功德则是百千万亿倍。可想而知,当把功德发心回向于无量众生时,内在产生的功德,即便是佛菩萨也难以描述和称量了的。

 12、发心、正行与回向时,都应有世俗菩提心摄持的部分及胜义菩提心摄持的部分。由前者而引发自己与一切众生成就化身与报身的功德,由后者成就证悟法身的境界。这样的话,由于从始至终都有菩提心所摄持故,建立了修道的发心殊胜、正行殊胜与回向殊胜。这三种殊胜的直接利益便是将自己所做的一切功德,最大程度地利益了师、佛、众生及自身的解脱成佛,否则,它们会成为有漏的人天福报,沦为无常的牺牲品。 
       
 13、在远离慈悲心的修持中,修行者会逐渐生起三种障碍解脱的过失:首先,会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当做自己谴责他人的资本,反而将信仰用来增加了自己伺察他人过失的习气;其次,由于经常观照到他人的不好而滋养对于自我的骄傲我慢;然后,又由于修行者内心充满对于自我的执着而越修行越难以与法相应,并滋生许多烦恼与贪嗔痴了。修行的目的,即修好自己的内心并引发正确的行为以致于解脱,而当你流于越修越烦恼的弊端时,就要切切警醒自己是否远离或尚未生起真正的慈悲心,并且要清楚地明白自己又为何不能解脱了。

   14、假如你是一个充满慈悲的人,势必会破除自己对一切好与坏,是与非的概念的执著。因为当你遭遇到逆境与不幸时,出于慈悲你会欣然利用这种痛苦而发愿说"我今受此苦,众生不复受",并以代受众生的痛苦而为美事。一个真正的修行者绝不会只追求生命中好的层面而拒绝不好的层面。当你在相续中不断修习"自己的一切好供养众生,众生的一切坏愿自己代受"的自他相换时,将会净除自己无始劫来无量的业力障碍。这样做的话,即便此生不能究竟解脱,来生也会成为一个有智慧并具备救度众生能力的人。一切好与不好都将成为自己对众生产生更大更强烈的慈悲的泉源,而慈悲心会自然消除你对于自我的执著,这样,你距离得见清净本性的机会,还会远吗?

 15、发心和证果的刹那,可以获得相同的功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就是因为生起了清净的菩提心,并由这种让一切众生成佛的愿力,使得自己生起广大精进的勇猛之心。以观见无常而无畏于修行的劳顿辛苦,以相续的悲心而断除我执与法执,终于以圆满证悟本性而救度了无量众生。故而你们要爱护一切父母众生胜过于爱护自己,千万不要做任何伤害众生利益的事情。

句句震撼人心---阿'秋FW开示

阿'秋FW这些简短朴素的甘露妙语,就像一颗颗珠玉,句句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就像人生路上的明灯,足以燃亮您和您身边人的生命。不管您是不是信仰佛教,希望这些甘露妙语成为您生命中的良友,能对您的生命有所帮助...

黄念祖居士:弥陀愿王大愿核心:善导大师独尊五真实愿

黄念祖居士:弥陀愿王大愿核心:善导大师独尊五真实愿

黄念祖居士:弥陀愿王大愿核心:善导大师独尊五真实愿 弥陀愿王大愿核心——善导大师独尊之五真实愿黄念祖老居士述以一九八九年于北京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录音为基础五愿原文一、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

遇到爱情冷暴力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挽回

遇到爱情冷暴力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挽回

爱情,是几乎每个女孩都向往的,在爱情的甜蜜里,女孩们可以享受公主一样的待遇,享受来自除家人之外的疼爱。但是,爱情里不仅有甜蜜,纯洁如雪的感情总要经受来自情侣本身和外界重重的考验,在这个过程里,双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