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阿含经和生活禅修:六、大海

大海

林崇安教授

【前言】

假日许多游客到垦丁走走,看到蓝天碧海,觉得多么令人心旷神怡,但是讨海生活的人,所知道的是大海的神秘和人的渺小,因而心存敬畏;古代出海寻宝的商人,更是知道大海的威力和无情,大海中除了有巨大的波涛、强大的漩涡和暗流,还传说有凶猛的海兽和吃人的罗剎女鬼,因而只有成群结队才敢出海寻宝。所以,一般人认为最难越渡的,就是「汪洋大海」,但是佛陀不认为如此。

【佛陀在阿含的开示】

有一时期,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园内有上千的比丘们在这儿禅修着。每到黄昏的时候,比丘们都聚集在佛陀的面前,聆听开示。这一天,佛陀说: 一般人所说的大海,是愚夫所说的,不是圣者所说的,愚夫所说的大海,只不过是大小水的聚集而已。

佛陀直接指出,外在的「汪洋大海」不过是小水池罢了,那么,什么是圣者所说的大海呢?佛陀接着说: 眼是人大海,彼色为涛波,若能堪忍色涛波者,得度眼大海,竟于涛波,洄澓诸水、恶虫、罗剎女鬼。耳、鼻、舌、身、意,是人大海,声、香、味、触、法为涛波,若堪忍彼法涛波,得度于意海,竟于涛波,洄澓恶虫、罗剎女鬼。

这意思是说,人的眼根才是真正的「大海」,眼睛所看见的色境就是海里的波涛。为什么呢?因为人们的眼睛一看到美丽的色境,内心就生起波涛汹涌的贪爱,此时岂非掉入了漩涡?一看到自己不喜欢的对象,内心就生起厌恶和排斥的心理,此时岂非被凶猛的海兽和罗剎女鬼吃掉了?这种根深蒂固的贪爱和嗔恨的习性,有几个人能越渡过去?所以佛陀说,眼睛才是真正难以越渡的大海。唯有能够禁得起色境波涛的冲击的人,才能渡过眼睛的大海,脱离了漩涡、凶猛的海兽和吃人的罗剎女鬼等险境。所以,想要渡过眼睛的大海和色境的波涛,比一般愚夫所说的大海困难多了。

同样地,耳、鼻、舌、身、意等五根是人的大海,人们所接触到的声境、香境、味境、触境、法境等五境就是大海的波涛。谁不想耳根听到美言,鼻根闻到幽香,舌根尝到美味,身根触到柔软的东西,意根觉知可意的境界呢?唯有能够禁得起声境、香境、味境、触境、法境等波涛冲击的人,才能渡过耳、鼻、舌、身、意等五根的大海,才能脱离漩涡、凶猛的海兽和吃人的罗剎女鬼等险境。所以,想要渡过耳、鼻、舌、身、意的大海和声、香、味、触、法的波涛,比一般愚夫所说的大海困难多了。最后,佛陀以偈颂作结语:

大海巨涛波,恶虫罗剎怖,难度而能度,集离永无余。

能断一切苦,不复受余有,永之般涅槃,不复还放逸。

这意思是说,大海里有巨大的波涛,其中有令人怖畏的恶虫、罗剎;同样的,非常难渡的生死大海若能渡过,便能出离所有一切险恶的集聚而没有残余,能断灭一切的苦厄,不再生死流转,永远处在涅槃的境地,不再回到懈怠放逸了。 佛陀讲完经后,所有听讲的比丘们都高高兴兴地遵行佛陀的教导。以上所介绍的这一经是《杂阿含经》的第217经。

【一些省思】

众生眼中的「汪洋大海」和圣者眼中的「生死大海」,有三项的不同:性质的不同、沉溺的不同、越渡的不同。

(一)性质的不同

A汪洋大海只是由色蕴所构成而已。

B生死大海则是由六根或身心五蕴(色、受、想、行、识)所构成,所以性质更为复杂,更难越渡。

(二)沉溺的不同

A1汪洋大海中只有畜生或人类在其中沉溺而已。

B1生死大海则有六道众生在其中沉溺,此中包含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天人,所以沉溺的种类更为复杂,更难越渡。

A2于汪洋大海中,只是由于身体的行为而沉溺其中。

B2于生死大海中,除了由于身体的行为外还有由语和意的行为而沉溺其中,由贪、瞋、痴而沉溺其中,由生老病死等众苦而沉溺其中。所以沉溺的原因更为复杂,更难越渡。

A3于汪洋大海中,被沉溺的动物只是这短暂的一时而已,鱼类等生活在其中也不过是暂时的一生。

B3于生死大海中,在家的凡夫,如果没有厌离众苦和脱离烦恼之心,则生生世世将一直沉溺其中;诸出家众,如果生起错误的寻思分别,令心扰乱,也将长时沈溺生死大海中;外道出家众被邪见和烦恼所系,更是长时沈溺生死大海中。所以,沈溺生死大海的时间甚为久远,难以越渡。

(三)越渡的不同

A汪洋大海:一般尚未离欲的凡夫以及圣者,依靠轮船等外在设备都是可以越渡过去。

B生死大海,则有三种不同层次的情况:

B1尚未离欲的凡夫,由于贪着于色、声、香、味、触的可爱境界而不能越渡生死大海。

B2依靠修习禅定,已经达到离欲的凡夫,只压伏欲界的贪爱,但仍粘着于意根所识的可爱法境,还没有生起内观的智慧,还没有破除我执,因而不能越渡生死大海。

B3内道的有学圣者,已经生起内观的智慧,对六根和六境遍知为苦,于六根大海中,很快就能依次越渡如同波涛漩涡的粗重烦恼,越渡如同凶猛海兽的乱心烦恼,越渡如同罗剎女鬼的世间利养恭敬的烦恼,最后将到达生死大海的彼岸,成为无学的圣者。

【结语】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对众生的开示,仍然生动地保留在《阿含经》中,当日众生的烦恼还是相同于今日众生的烦恼;当日灭除烦恼的方法还是相同于今日灭除烦恼的方法。佛陀所教导的正法是适用于每一个人的。佛陀指出,一般众生只知道往外看,例如,只看到大海的威力和波涛的汹涌,但是从来不知道往内看,从来没有看到时时发生在自己眼、耳、鼻、舌等六根内,所产生的威力更大更猛的爱恨波涛,因而不断在生死大海中,尝尽轮回之苦。所以,唯有往内好好看清自己日常生活中所浮现出来的贪爱和瞋恨的波涛,并且以内观的智慧将之降服,如此才有可能抵达安详的彼岸。(《人乘季刊》29卷,第4期,2008)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不同体质素食选择有讲究

不同体质素食选择有讲究

为了远离高血脂、肥胖,越来越多的人对素食情有独钟。然而摄入足够的果蔬并非就一定会健康。这是因为人的体质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别,果蔬有寒、热、温、凉之异,故只有按体质进食,方可事半功倍。血瘀、痰湿...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一子出家,九族升天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一子出家,九族升天

相传黄檗希运在各地宣扬佛法,到了家乡却没有告诉他的母亲。他的母亲听说后就去追他,一直追到河边。这时黄檗希运禅师已经上船,而且船已经开动了,母亲情急跳到河里,不幸溺水而亡。黄檗禅师站在对岸看到母亲失足...

大安法师:念佛要怎样念才最理想?

大安法师:念佛要怎样念才最理想?

问:请问念佛要怎样念最理想?是否要观想念佛?要如何观?或是什么都不想,只念佛号,自念自听?大安法师答:念佛有四种念佛,但我们根据阿弥陀佛因地的发愿是名号度众生,所以我们是倡导持名念佛。既然是持名念佛...

佛教故事:菩萨与罗汉的故事:24.二十亿耳的苦行

佛教故事:菩萨与罗汉的故事:24.二十亿耳的苦行

24.二十亿耳的苦行佛陀在世的时候,经常外出游历,随缘度众生。有一次,他游历到占波国境内,选择一个叫雷声池的大湖岸边暂时住下来。占波国的民风淳朴,风景优美,尤其雷声池湖边的风景更加秀丽迷人。每年夏季...

这位大学生戒淫前后相貌的巨大变化!从自卑到自信[图]

这位大学生戒淫前后相貌的巨大变化!从自卑到自信[图]

这位大学生戒YIN前后相貌的巨大变化!从自卑到自信[图] [上图]邪淫前猥亵自卑的相貌!蒙佛力加持净化戒淫后的相貌正气十足[下图] 先介绍一下我的情况我是大概从2003年高三开始手淫,之前偶尔会有遗...

红枣白菜羹

红枣白菜羹

【材 料】:红枣12粒,白菜600克,粉丝150克,素火腿50克,素高汤3杯,盐半匙【调 料】:素蚝油1匙,素鸡粉半匙,太白粉1匙,麻油少许【作 法】:1、红枣洗净用冷水浸泡20分钟,加清水1杯,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