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法音集:不可不慎

不可不慎

守成法师著

佛之弟子比丘尼中,智慧第一者,名曰:差摩。神通第一者,名曰:莲华鲜。二人各有德行,威神巍巍。于当时舍卫城中,有诸放逸淫乱之众,专为凶恶,不务正业。

一日,天气闷热,差摩与莲华鲜一同诣偏僻流水处,共行洗浴。是时,适值凶众遥见,遂生恶念,淫意顿发,欲以犯之。凶众共议后,闪避一处,俟比丘尼脱下衣服,入水洗浴时,遂至水侧,将其衣物,持著远处,欲牵犯之。时比丘尼,见凶众愚弄,怆然愍之,即脱两眼著其掌中,示诸逆曰:卿所爱我,唯爱面色,今盲无目珠,有何可爱。复示五藏,乃至手脚异处,谓凶众言:形体分散,好为何在?凶众睹此情况,不但淫意顿灭,忽然恐怖慞惶,抖栗不已,知二比丘尼,已证圣果,随即寻还衣物,稽首悔过。

时比丘尼见凶众殷勤悛悔,即恢复本形而诲之曰:世事无常,三界如寄,色身化成,血肉不净,从首至足,无可贪著。凶众闻此开示,遂即长跪叉手,求受五戒,顶礼而去。

按:每日浏览报章,有关作奸犯科之新闻,其内容不出财色二字,于中尤以情色为甚。观夫好色之徒,无论其尊卑贵贱,鲜有不因是而声败名裂,甚至倾家亡命者。古德有言:上智绝欲,中智节欲,下愚纵欲。上二不失为君子,末一十足为小人。所以我佛制律,对出家众,以淫戒为首,为愿了生脱死,当作釜底抽薪首先绝欲。对在家人,制不邪淫戒,不但除夫妇之外,不另拈花惹草,或红杏出墙,即于夫妇之本身,亦当相互以礼向之。

经有观色偈云:愚人昏迷念不净,耽染臭秽脓血身,诸欲迅灭归无常,永沉地狱阎罗界,假令变化如天美,色身殊胜满世间,我无一念贪染心,常生如梦如怨想。务实野夫有戒色诗云:皮包骨肉并尿粪,强作娇娆诳惑人,千古英雄皆坐此,百年同作一坑尘。诸如此类之呵欲词句,不妨熟读审思。尤以时下不良青少年,常往妓娼寮乱窜,实为家与国之一大隐忧,语云: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总之,色之为害匪浅,我人不可不慎。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黄念祖居士: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7

黄念祖居士: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7

黄念祖居士: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7 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之第七讲 作为最后一讲,从《金刚经》我们完全谈到《无量寿经》了,今天所要讲的是《无量寿经》的宗要,即它的宗旨、要领。 《无量...

每逢初一十五或者佛教重大节日,我们可以发现寺院里总是人满为患、香客不断,信众无比虔诚地在佛前磕头礼拜许愿 。

甚至有些人为了抢到头香、高香,早早就来到寺院等候,大把大把烧香,仿佛觉得香烧得越多越贵,佛菩萨就有更大的可能性加持自己。

这种思想是严重愚痴迷信的,以功利之心求佛,只会让自己离佛越来越远。

拜佛千万不要走形式,更不要以世俗间庸俗的交易、贿赂来揣度佛意,那是极大的不恭敬。

佛菩萨福慧圆满具足,无二无分别,清净不染,又怎会缺你的那根香呢?

更不会因为你供养得多,功德就越大。

《六祖坛经》中说道: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信佛不如学佛,学佛不如成佛,与其苦苦求佛,不如学习佛菩萨的慈悲智慧,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

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

佛菩萨再慈悲伟大,也不可能替你修行,“万般皆苦,只可自渡”,自己的人生终究要靠自己,谁也替代不了你。

“佛说一切法,为渡一切心”,佛菩萨渡人在渡心,心好命就好。

人心存良善,事事便无忧。以戒为师、断恶修善,福气自来!

这5种人不用拜佛,却离佛最近,看看有你吗?

1不“贪”之人

这里的不贪,主要指酒色财气,佛门中讲“地火水风”,也是佛教出家人常说的“四大皆空”。

修行要戒贪,不饮酒、不邪淫、不贪他人之利、不盛气凌人。

酒喝多了既伤肝伤身,又容易生出事故祸乱,害人害己。

“万恶淫为首”,邪淫是最重的恶行之一,最断人的善根慧命,导致障深慧浅,福报浅薄。

不是自己的财不要妄想得到,贪图不属于自己的钱权利益,带来的不是福,而是祸。

不要将自己的情绪发泄给他人,越是盛气凌人、尖酸刻薄,越是折损自己的阴德。

真正的“气”应该是有骨气、气节,而不是有情绪、盛气,这些负能量只会消耗人生的福报。

心若不能安住,时刻起心动念,动辄贪恋,那只会让自己离真正的修行越来越远。

“贪心不足蛇吞象”,戒酒、戒色、戒贪财、戒盛气,以此一心持清净戒,会离佛心越来越近。

2二、不“嗔”之人

“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一个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懂得修忍辱的人,也必定是最有福报的那种人。

爱生嗔恨心,易怒易暴之人都不是有福之征兆。

比风水更重要的是人心,心平一切平,心乱一切乱。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境遇,我们若能安心不乱,不埋怨、指责他人,多反思自我,这样必然能成就大事。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忍辱波罗蜜,便是妙中宝”,戒娇嗔,不用拜佛,离佛会更近。

3不“痴”之人

“痴”指“愚痴、蒙昧”,愚痴不明事理,没有智慧,没有正知正见,以自我为中心,固执己见,迷信顽固。

愚痴是没有智慧、慧根浅薄的表现。

远离愚痴,学习佛菩萨的智慧,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践行菩萨道,才是一名正信的佛弟子。

4不“慢”之人

做人要懂得包容,不傲慢、不自大,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要轻易瞧不起人。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比我们优秀的人多了去了,不要把自己摆在过高的位置,不懂得谦卑的人,必然也难以受到他人的尊重和喜欢。

对这种人,佛菩萨也不欢喜。

“饱谷总弯腰,智者常温和,做人与做事,低调总没错”,真正有智慧有福报的人都是低调谦卑的,更不会看不起他人。

我们对他人所作的,其实就是对自己所作的,目中无人、不可一世,也是愚痴,愚痴而不自知,更可怕。

5不“疑”之人

“疑”就是怀疑,疑心太重的人,不信任任何人,担惊受怕,前怕狼后怕虎,往往什么事都做不成。

疑心太重的人往往活得很累,心中颠倒妄想太多,常伴有惊怖不安,不是有福的表现。

有这样习气的人,时间久了,往往闭塞视听,障碍本性,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生活会陷入慌乱之中。

以上这五种类型的人,其实也是佛教所说的五毒心,五种烦恼心、五种恶习,它们像毒药一样妨碍我们的修行,一定要戒之,才能让自己的修行更进一步。

愿大家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拥有吉祥人生。南无阿弥陀佛。

这几种人不用拜佛,却离佛最近

每逢初一十五或者佛教重大节日,我们可以发现寺院里总是人满为患、香客不断,信众无比虔诚地在佛前磕头礼拜许愿 。甚至有些人为了抢到头香、高香,早早就来到寺院等候,大把大把烧香,仿佛觉得香烧得越多越贵,佛...

远离焦虑的四个密码,您知多少?

远离焦虑的四个密码,您知多少?

前段时间著名公众大 V 咪蒙被封号,这个善于制造和利用全民焦虑造成全社会恐慌的“咪蒙教主”从此成了过去式。然而社会的焦虑症仍然不断的侵蚀人们存量并不多的快乐,于是很多人感慨:现代人怎么就这么容易焦虑...

致少年——什么才是您真正需要的爱?

致少年——什么才是您真正需要的爱?

2019 年 4 月 17 日,上海 17 岁少年汤某因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遭到母亲批评后,母亲载他回家途经卢浦大桥时,男孩趁母亲在桥上停车的间隙冲出车子跳桥身亡,母亲紧随其后因没能抓住他而跪地痛哭...

卑贱的粪夫

卑贱的粪夫

卑贱的粪夫诗曰:智愚贵贱富穷贫,苦乐皆由善恶因;佛法教人平等视,极卑下劣出应真。释迦佛陀在印度乔萨罗国舍卫大城的祗园精舍说法的时候,很多有善根的众生,都得到解脱。当时有一个四姓中最下贱的人,他的名字...

祖父走的四月天,没有黄昏吹风软

祖父走的四月天,没有黄昏吹风软

祖父逝世已经十二年了。当年他离开的时候,恰好是人间四月天,却没有黄昏吹着风的软,没有细雨点洒在花前,亦没有初放芽的绿和春的光艳。那个傍晚,灯光变得闪烁昏黄,室内哭声一片。我第一次,直面死亡。祖父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