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墓魄太子

久远以前,在印度的波罗奈国,有一位墓魄太子,天生具有无碍的智慧,能够知道自己的宿命,以及过去未来一切善恶苦乐等事,举国上下都很爱戴这位智慧圆满的太子。

然而,在太子十三岁的那一年,却忽然闭口,一句话都不说,就如同是一个木头人一般。国王和皇后见到即将继承王位的太子,突然间判若两人、形同木石,心里非常地焦急担心。正在苦思之际,国王突然心生一计,派人找了一位知名的婆罗门来替太子看病。

心急如焚的国王问道:「太子为什么不说话了?」占相的婆罗门从来都没有见过如此的症状,便胡乱地东扯西掰:

「禀告国王,太子的相貌虽然端正,但却身藏祸害,日后恐怕伤及父母、祸害国家。其次,国王没有能够再继续生育儿女,其实都是因为这个恶子的缘故!按照习俗应该要将他活埋,才能保全国家的和平,以及让国王再生贵子。不然,恐怕国王和国家都将会陷入危难之中!」国王听了婆罗门的谏言之后,心中非常地忧愁,坐立难安、食不知味,只好召集了王后与大臣们,共同商量这件进退两难的国家大事……一个愁苦的夜晚过去了,众人最后仍是不得已地决定在一处荒郊野外,挖一个深坑将太子活埋。

消息传开了,举国上下的百姓全都哀痛不已,就如同家中至亲往生了一般。而王后更是伤心欲绝,泪流满面地说:「我的儿子命薄、福薄,才会遭遇这种灾殃啊!」悲伤中的皇后,悉心将珍贵的珠宝、华服替太子准备好,差人送往野外的地洞,做为自己心爱孩子的最后陪礼。

此时,太子正在被送往郊外的途中,心想:「父王、母后和百姓都相信我痴哑了,并且还是个大祸害,却不明白闭口不说话的我,是为了净化口业、避免造业。如今反而被邪人诬害,如果我再不说清楚,恐怕就要危害到更多的人。」于是,墓魄太子静静地拿着璎珞宝珠及华服,到河水边沐浴后,穿戴着华服、珠宝来到挖坑造室的地方。

太子见到工人便问:「你们在这里做什么?」工人眼见是一位举止得体的贵人,便毫不隐瞒地回答说:

「我们的太子由于痴聋喑哑,对国家很不吉祥,而国家又不能没有太子,所以国王采纳婆罗门的建议,命令我们挖洞将太子活埋,这样皇后就可以早日生下健康吉祥的新太子了。」太子听了之后,就告诉在场所有的工人说:「我就是墓魄!」工人们全都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便三步并作二步地跑到太子的马车上去看──太子确实已经不在车内。

回过神来才又发现,在眼前的这位「太子」神情安详、谈吐文雅、和蔼诚挚,实在不像是会危害父母、祸乱国家的人……在场的工人们起先是只惊讶、怀疑,继而才惊觉到 - 自己差点错手杀害了无辜的太子!大家马上惶恐地匍伏在地,哀求太子能够赦罪……朝中的大臣们火速地通报这个好消息,国王和王后听了都心生大欢喜,立刻驱车去迎接太子。

国王和王后抵达后,太子赶忙起身,恭敬地五体投地顶礼,至诚恳切地迎接。

国王、皇后看到久违的太子如此举止安详、出言和悦,欣喜无比,便对大众说道:

「朕今日有这样的太子,实在是一件令朕及全国人民欢喜的无上好事,我们要重新迎接太子一起回国,好让他将来登基王位、造福国民。」话毕,太子却向后退了几步,恳切地告诉国王:

「敬爱的父王,我明白在过去生中,自己也曾经是一位国王,名叫须念。当时,我以仁德治理国家几十年,向来惠施仁爱、救济贫穷、奉行诸善,并严禁使用杀人凶器,以致全国上下一片祥和、无人怨怼,乃至监狱里更是一个犯人也没有,而邻近许多国家也都前来真诚归顺。

但是,有一天,为了接待远来的宾客,御厨前来请示是否要屠杀六畜大设宴席宴请贵宾时,当时我念及面子,一时疏忽就点头应许。然而,就因为这一句话,使我死后堕于大地狱中,以偿还杀生的血债,六万年中,遭煎煮剥皮等罪报,惨苦难忍、求死不得。我本有眷属无数、百官群臣和成千上万的资产,集富贵与享受于一身,可是有谁知道我在烈煮剥裂地狱所受的种种苦痛?又有谁能替我分担或代受?

每当墓魄想起这些无量无边的大苦,就会心寒胆战、冷汗直流、毛骨耸然,『因一言之失而受众苦』的因果业报,不时地在提醒自己……,为谨守口业,所以决定不再开口说话。但是,今日念及父王将会因为偏信邪说而杀害生命的过失,堕到地狱当中受苦,所以才又开口。

墓魄因为了达了这些宿世因果,所以希望往后能如法精进学道修行,永断众生生老病死等一切痛苦,恳请父王不要怪罪我才好!」语毕,天雨香花,帝释天神欢喜拥护,并当下将太子身上的宝衣化做一缕袈裟。

国王在听完墓魄太子述说过去因缘之后,欢喜赞同了墓魄太子出家修行的选择,并说道:

「你过去为人国君,勤政爱民,仁德治国,操守高洁,道德崇高,修持了种种善法,只不过说错了一句话,而致招感了无量无边的地狱苦报。如今我也是一国之主,却都随顺自己的喜好来做事,甚至于不行正道、不以正法治国、不行善法,在我死后,不知要堕到何处受苦啊!」国王回国之后,便努力改恶修善,实践以正法治国、勤修善法爱护百姓的德政,因此国家从此昌盛不衰、丰衣足食,全国上下一片和乐。

墓魄太子最终也因为精进求道,而圆成佛道,并且广开法筵接引众生,普度有情。

当时的墓魄太子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而国王、王后就是世尊出家前的父母──净饭王与摩耶夫人。

原公案出自《六度集经》卷四

相关文章

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亲人 愿大家都慈心不杀曾经为了两分钱,我几乎失去了尊严从乞丐老妈和难陀女佛前供灯风吹不灭得到的自省[拉珍文集] 上师与众生是否平等竟有人说“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那还有必要学佛吗?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励志故事:一瓶奶的启示

佛教故事:励志故事:一瓶奶的启示

高考发榜这天对王辰来说是个终身难忘的日子。他也说不清,拿到成绩时他有多震惊。学习一向优秀的他,怎么考得这么差,本来以为稳拿重点,如今竟成泡影。脾气暴躁的父亲得知后,一个嘴巴抽在王辰的脸上,他被抽的一...

百喻经-欲食半饼(四十四)

百喻经-欲食半饼(四十四)

欲食半饼原文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嗔恚,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译文多吃了六个饼子有个人肚子饿...

赈饥子死复生

赈饥子死复生

赈饥子死复生清代王文简是浙江省吴兴县菱湖镇人,他的祖先某翁,富有资财。王翁青年时,二十岁就结婚,婚后十多年中,接连生了九个儿子。可是那九个儿子,都是呆头呆脑,没有一个聪明的。俗语说:癞头儿子自己的好...

富人和动物的奇缘

富人和动物的奇缘

很久以前,有个非常富有的人,虽有万贯家财,但心地仁慈善良。 有一天,他去市集买东西,见到有人在卖一只受了伤的鳖。看到那只鳖可怜的样子,想到它可能会被人买去杀掉吃了,心中实在不忍他就走过去问:“你这只...

佛教《华严经》当中所提十种佛身所指代佛类举例

佛教《华严经》当中所提十种佛身所指代佛类举例

在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中禅宗思想可谓是对于中国本土民俗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佛教宗派了。大家都知道其实佛也会有其类别存在,而在禅宗的著名经纶典著《严华经》之中,就依据众佛分工的不同而将众佛分为了十种佛...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苏东坡指使歌妓试探佛印,结果……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苏东坡指使歌妓试探佛印,结果……

佛印与苏东坡既成莫逆之交,自然无所忌讳,两人常常喜欢开玩笑。有一次,东坡带了个歌妓去游润州,这个女孩子名叫琴娘,长得娥眉莲脸,体态轻盈,雅淡自然,如花似玉,而且善知音律弹得一手好七弦琴,东坡就偕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