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学佛却被经济困扰怎么办?

精进学佛却被经济困扰怎么办?

问:我没有办法常常参加法会,只能在电视上学习,目前只能租套房,能够利用慈悲施食香的费用,都是省吃俭用来的,一个月有两三千块……

海涛法师答:这个钱你来跟我要好了,替我做,我都是这样,我请了很多人帮我放生。“师父,很想放生没钱?”要不然你替我做,我还谢谢你。你一样放生,你不要说那个是我的,那个才是你的,或者还分出家在家的,对不对,只要你真心的在做才是最重要的。一天花五六个钟头,在念经、施食、持咒,这功德大不大,那两千元大家都来替你出(等于给你发工资),不是问题。但是因为每天又在工作,很多体力消耗,所以病了,福报不够啊。当然像你这么精进,能出家是最好的,对不对,每天五六个钟头这么精进,比我们出家人还精进,所以我师父常讲,在家比出家还精进,因为在家他不能出家,所以他有惭愧心,他更认真,出了家反而放松了(当然如果因缘具足就真心的出家)。所以为什么佛教有出家,就是让你完全的去利益众生,不用为金钱烦恼,这不是逃避社会责任,相反责任更大了。

当然如果你今天出家了,你爸妈就要饿死了,那就没办法,对不对?如果你赚钱只是为了付贷款,房子或车子,根本你的长辈家里不需要你的钱,那你应该就要出家,有些人就是观念转不过来,有些人为什么不出家,我还想要结婚看看,随缘,随缘一下,虽然他很喜欢慈悲,但是谈恋爱更好,漂亮一下更好,所以他有放不下的那一部分,那就没办法了。

所以我认为所谓福报不够,是自己的菩提心不圆满,这样而已,如果你菩提心圆满,那是世界最大的福报,你为人间福田,应供者,谁能够供养你吃一顿饭,都是大功德的,所以我想,做个菩萨当然要成为别人的福田,并不是我们喜欢别人供养,因为让对方离苦,像佛叫无上福田,佛不是为了享受的,他这个福是要布施给别人的,我们供养佛,佛给我们福报,所以我想继续努力。

文章来源:摘自海涛法师《活在菩提中暨答问2》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禅修的要领是,当感到焦虑时,要专注于焦虑;当感到愤怒时,要专注于愤怒。为什么要专注这些情绪呢?因为要了解它们的本质。只有与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完全正面的相触,不排斥也不逃避,禅修者才有机会了知心的本质。

佛陀在《大念住经》中具体谈到了这个修习的要领:“当心有贪爱时,清楚了知心有贪爱,当心没有贪爱时,清楚了知心没有贪爱;当心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有嗔恨,当心没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没有嗔恨;当心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专注,当心不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不专注........”

如何才能实现佛陀教导的修行原则呢?当贪、焦虑、愤怒等出现的时候,禅修者首先不能逃避和排斥,而是要贴近它们。如果禅修者对这些心理现象关注不够,他就无法实现佛陀教导的“清楚了知”的修行原则。

现实的情形是,当禅修者感知到焦虑或愤怒时,他可能只是不断地抗拒或回避。如果只是抗拒而不是贴近它,那就失去了观察它们的时机。所以,当贪爱、嗔愤、焦虑、昏沉等现起的时候,禅修者能否在那段较短的时间内定住在当中而不抗拒,则是禅修的关键。

定住、观察而不抗拒回避,训练出这种能力非常困难,但它对禅修至关重要。修行者能否与当下生起的各种情绪和平相处,并能保持谨慎细心的态度去观察,则是修习的关键环节之一。如果这项能力被开发出来,我们就可以善加利用它,贴近身心,这给进一步的修习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有一些错误的观念会障碍修行者贴近身心,例如,当遇到生气时,修行者可能会认为这是不好的情形,修行人不应该如此;可以想见,一位修行者如果这样认识,接着他一定会采取回避掩饰的态度;大多数时候,这种回避掩饰的态度他自己并不完全意识。如果禅修者如此处理情绪,他就很难与真正的负面情绪直接相处;如果一直不能贴近内心生起的情绪,只是一味地回避与抗拒,佛陀教导的“清楚了知”原则就无法落实在禅修中。

对于修行者而言,当生气出现的时候,应当采取直接面对它的态度。不能让这种情绪一再的膨胀,最终引发愤怒;也不能回避生气,而采取压抑逃避的态度。当你能真正面对负面情绪时,它会在那里停止下来,这时,就给观察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如果只是习惯性地抗拒与回避,禅修者就没有时间观察这些情绪,他的心只会随着这些情绪在爱与恨之间起舞——这就是所谓的贪嗔模式。

生气(我们以生气为例)出现的时候,禅修者首先要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是安于其中,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些禅修者修习了很长时间,他依然会发现自己在内心深处不接纳这些负面情绪。不论当下内心展现的是什么状态,禅修者必须安住于其中,这是实现佛陀教导的“清楚了知”的前提,但是,安于负面情绪之中,既不符合一般人的理念,也不是稍加修习就可以达到。然而,对于实际的修行者来说,安住于当下的能力却是非常重要的。修行者安住于当下的能力越强,他就有能力进入更深的禅修,这种能力可以引领他接近心的本质,进而体验心的真相,发现它们无常、苦、无我的真理。

禅修的本质是与身心相处,藉此看清它们的究竟实质。贴近身心,是为了清楚地了知它的本质。贴近身心的标准是,你能够接纳身心的各种情形,而不排斥——这是进一步禅观的前提。

一旦能安驻在身心的当下,你就有条件进入更深的禅修领域。放松地与当下的感受相处,而不做任何主动分析——禅修就成为了解身心本质的过程。你面对的只是原本的东西,而不是以心造心,假造出来的事物。例如情绪,我们不说它们是什么,也不排斥它们,我们安住在其中,了知它们,然后会发现它只是无常的事物:生起、消失、生起、消失。当你能看到这一点——无常,你的执着就开始松动,你才可能开始放下那些与生俱来的错误认知。

当禅修者能够时时刻刻留意到当下的诸多内心情形,即他能做到“留意当下”,他才可能会体验到情绪的“无常”特性,留意当下的能力中含有定力的成分。有些禅修者会认为,定力就是紧闭双目,安然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其实,佛陀开示的八正道中的正定,是指面对禅修对象时的安住能力。

禅修者有能力安住在他所要观察的目标上,这种面对五蕴身心时的稳定度乃是真正的定力。不论生起什么现象,昏沉、睡眠、生气、愤怒、焦虑与各种念头,禅修者都有能力安稳地定住在那里,如实面对,这是定力的本质展现。

禅修时,如果感知到情绪生起,必须专注于它,即使最强烈最难以忍受的情绪,禅修者也应该竭尽全力,以精进而勇猛的精神定住于其中,并进行觉知。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需要坚强的意志与超乎常人的定力。当情绪、感受、念头等来临时,禅修者有能力安住其中,不排斥不回避,只要有能力稳定在这一点上,他就可以进入更深入的身心领域,以了解实相。

我们多以负面情绪为例,因为人们的内心最容易排斥负面情绪。例如,当焦虑出现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担忧,然后找出理由,要消除这个情绪。我们可以看到,稳定地安住在这些情绪当中是多么困难的事。表面上,我们是在对治它,其实,这是禅修者不能面对它而采取的逃跑策略。多数情况下,禅修者一再地采用回避或逃跑,或者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这不但错失了观察身心的好时机,也是修行一再地与身心的本来面目失之交臂的主要原因。

当不喜欢某些情绪时,人们会给自己找出诸多借口,然后理所当然地产生排斥心理,人们的生活就是不断地重复这样的模式。当禅修者很有经验时,他才能看到自己内心一贯采用的手段,它不停地给自己找借口,然后采取行动。不找理由,只是安住在原本的身心现象当中,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越有经验的禅修者,越能发现完全安住在当下的能力很不容易获得。

与自己的理念不合时,人们会自然地生起抵抗,或者回避逃跑,这已经是人类潜在的本能,禅修,正是要离开这两种情形。对于以解脱烦恼为目的的修行者,首先要发展出安住当下的能力。

如果不能摆脱拒抗与回避这两种力量,禅修者就无法真正接近心的本质,也就无法纠正对身心的错误认知。如果禅修者持续地重复着对身心的错误认知模式,他就无法从痛苦烦恼中完全摆脱出来。

安住在身心的各种现象当中,才能实现佛陀教导的“清楚了知”,即使安在当下的时间很短,也是与身心共处的时刻,这种时刻才是真正发现真理的时刻。在禅修时,心理上清净与否,情绪上有没有波澜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禅修者是否真正平稳的安住在各种心理状态之中。各种感受层出不穷,念头不断涌现,而禅修者能够在这些情形中安住不动,这是一项重要的禅修能力。希望自己在今生有所成就的修行者,需要长期磨练这项能力。

清楚了知的原则、安住当下的能力!

禅修的要领是,当感到焦虑时,要专注于焦虑;当感到愤怒时,要专注于愤怒。为什么要专注这些情绪呢?因为要了解它们的本质。只有与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完全正面的相触,不排斥也不逃避,禅修者才有机会了知心的本...

鹦鹉子供养盲父母缘

鹦鹉子供养盲父母缘

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的时候,对众比丘说:有两种坏品行,如拍球一样块地堕入地狱。哪两种呢?一是不供养父母,二是对父母做恶事。又有两种好的品行,如拍球一样块地生到天上。是哪两种呢?一是供养父母,二是对父母...

星云法师:世间逆增上缘

星云法师:世间逆增上缘

世间逆增上缘——星云大师 身处一半一半的世间,顺逆境无不在我们生活周遭交替发生着。顺境固然是助人成功的跳板,逆境同样可以激发心志,而成为逆增上缘。 如果没有专制的厉声,哪来慧远大师「沙门不敬王者...

生活不容易,别再期盼《如果岁月可回头》

生活不容易,别再期盼《如果岁月可回头》

有的家庭,几根面条就能撑起热腾腾的日子;有的家庭,一堆存款,反而把日子折腾的七颠八倒。究竟为何?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如果岁月可回头》再次印证“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句老话。剧中,白志勇、黄九恒、蓝天愚三...

佛教故事:百喻经故事全集译注:第四十四节 欲食半饼

佛教故事:百喻经故事全集译注:第四十四节 欲食半饼

第四十四节 欲食半饼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嗔恚,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译文:多吃了六个饼子有个人...

佛教故事:佛经故事:为求正法不惜身命 国王被插上千颗铁钉

佛教故事:佛经故事:为求正法不惜身命 国王被插上千颗铁钉

今天这篇故事节选自《贤愚经》,主人公是佛陀前世毗楞竭梨国王。据《贤愚经》记载,释迦牟尼证道成佛之后,念诸众生,迷网邪倒,难可教化,若我住世,于事无益,不如迁逝,无余涅槃,紧要关头梵天知道佛陀心念,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