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化家庭:佛化家庭的家庭教育

佛化家庭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每个人生活的重心,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更是国家兴衰成败的主要关键,所以,家庭对于个人、社会、国家都有著莫大的影响力。换句话说,生活要美满幸福,社会、国家要安和乐利,都必须植基于健全的家庭之上。如何才能有一个健全的家庭呢?生活佛教化。就是说家庭生活要用佛法来净化、美化、弘化、佛化。

「佛化家庭」的内容包括:家庭教育、职业选择、人我关系、养生之道、养老之道、修行之道、佛堂布置、居家图书馆等,一切生活行事都以佛法为依归,如此必能建设一个幸福美满的佛化家庭。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然而时下多数父母却往往把教育儿女的责任与希望托付在学校教育上,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甚至因为不当的家庭教育,导致儿女在人格、思想、观念的发展上产生偏差,影响所及,不仅关系孩子一生的前途,甚至贻害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因此,为人父母者,除了为儿女营造一个衣食温饱的家庭以外,更应该重视孩子成长中的每个阶段性教育,尤其是童年与青少年时期的教育更是重要。

(一)儿童教育

「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有人描述美国是儿童的天堂,在美国长大的小孩,物质生活富裕,毋忧匮乏,自由自在,有如童话里的王子和公主。

然而,美国的儿童管教太过放任,也产生许多不良的后果。例如,许多儿童不受教,稍受委屈就打九一一找警察或到法院控告父母,以致于父母不敢「随意管教」儿女,以免动辄得咎。这种过度的「自由」,有如过去中国大陆的红卫兵毫不留情地清算父母,真是丧尽天伦,导致父不父、母不母、儿不儿、女不女的社会乱象。

以往,中国的孩子管教非常严格,从小在「不打不成器、不骂不知义」的打骂环境中成长。所谓「棒下出孝子,惯养忤逆儿」,严格的管教成为儿童生活的阴影。稍不留神,或学业成绩不理想,往往被痛责一顿,真是苦不堪言。

现代的工商业社会里,父母只想到赚钱,不知关心儿女的教育,结果造成了钥匙儿童、速食面儿童、维他命儿童、才艺儿童、移民儿童等。今天青少年问题日趋严重,跷家、逃学、吸烟、吸毒、打架、耍太保、飙车等,都是因为儿童教育不良,家庭、学校教育不良,以及社会教育不良所致。从小在不良的教育环境中长大,身心无法健全发展,将来如何能成为社会的栋梁呢?

过去曾统一印度的阿育王,有一次发心供养出家众,有个小沙弥也来应供。在印度,即使是贵为一国之尊的国王,也必须对法恭敬顶礼。阿育王顶礼过许多大法师后,面对这位小沙弥,实在很为难,无法心甘情愿地礼拜,但是如果不顶礼,又担心对三宝不恭敬,会受到批评。左右为难之际,只好把小沙弥叫到无人之处,勉强屈身向他顶礼,之后,嘱咐他说:「小沙弥,我是一国之君,不能随便向人礼拜,尤其是你这么小的孩子。刚才我向你顶礼的事,千万不要告诉别人!」

小沙弥听了阿育王的话,默默放下受供的钵,突然纵身一跃,跳进了钵中,沿著钵缘游走,又跳出钵外,如此进进出出,神通无碍,把阿育王看得目瞪口呆,心中暗暗吃惊,「这个小沙弥真是神通广大呀!」

小沙弥定住身后,慢慢走到阿育王面前,合掌说:「大王!刚才这件事情,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说得阿育王羞愧万分,赶快忏悔道:「唉!我的心不够光明虔诚,不该轻视小沙弥呀!」从此阿育王对一切出家众,不分老少贤愚,都一律恭敬而不起慢心了。

佛陀是怎样的爱护儿童,教育儿童呢?

佛陀的弟子迦旃延尊者,在很远的地方传教。有一天,他派了一个年纪很小的徒弟去探望佛陀,佛陀见到迦旃延的徒弟,立刻就吩咐大家说:「你们在我卧室再添一张床位,让迦旃延的小徒弟就睡在我的住处。」佛陀这样的作为,实在很了不起,一方面是对远方传教的迦旃延表示安慰,另一方面是教育僧团的后学,以及同龄的大众:虽然是个小孩子,大家也不可以怠慢轻忽,要好好爱护他。当时僧团里小小年纪的沙弥们很多,像均头沙弥、罗睺罗沙弥都是。他们因为年纪小,随著年长的比丘们出去托钵乞食,常常受到冷落。因为一般人对于年老的比丘都肯给予丰富的供养,可是对这些年轻的沙弥们,社会大众有时会开玩笑,在他们的钵里,不是放小石子,就是放沙,而不用饭菜来供养他们。佛陀知道了以后,召集大比丘们开示说:「你们不注意照顾这群年幼的沙弥,你们所受的饮食就是不净食。」

又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城游化时,看到一个小孩正在玩一只青蛙,把青蛙的一条后腿倒抓起来,让青蛙悬在半空中摇摆旋转,佛陀于是上前劝说:「小朋友,你认为这样很有趣吗?假如我也把你的腿倒吊起来,你会觉得很快乐,很好玩吗?」儿童从小要有慈心,养成爱护动物的习惯,长大了才不会残暴而不自知,才能成为世间无争无瞋的菩提种。

我们从佛经里,可以体会到佛陀苦口婆心劝导大家不要轻视后学的教诲。佛陀说,世间上有四种事看似微小,却是不可轻视的:

1.小小火苗不可以轻忽: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酿成一发不可收拾的惨祸。

2.幼小的龙不可以轻视:因为小龙会成长为大龙,翻江倒海,兴风作浪。

3.年少王子不可以轻视:因为他将来长大会成为国王,统领天下,造福万民由他,一言丧邦,遗祸百姓也由他。

4.小沙弥不可加以轻视:因为他虔心学道学法,假以时日,必定会脱胎换骨成为人天师范的法王。

「小不可轻」,虽然小,但是有佛性。希望为人父母者,能在子女身上多一些时间关怀与教育。教好一个孩子等于救了好几代。家庭和睦,社会祥和,则人人有福。教育儿童的方法有下面几种:

1.维护儿童人格的尊严:常见一些父母管教儿女,完全不顾及尊严,任意责备、打骂,甚至一句话就判定他没有出息,严重伤害儿女的自尊心,导致他对自己没有信心。所谓维护人格尊严,就是要让他有力量,不要禁不起考验,不要自暴自弃、自甘堕落、奴颜卑膝、推托诿过,这才是有尊严。

2.养成儿童感恩的美德:现代父母往往尽其所能,供给儿女丰富的物质生活,然而却造成他们凡事得来容易,不懂得感恩惜福,甚至因为只有接受,反而助长贪念,导致内心的贫乏。在生活中,应当时时给他机会教育,告诉他这件衣服是爸爸给你的,你要感谢爸爸;这本书是哥哥姊姊送你的,你要谢谢哥哥姊姊。时时言感谢,事事存感恩,这种儿童将来才会敬重人。此外,可以带小孩参观伤残医院,去见识世间的凄凉面,来引发其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

3.培养儿童认错的习惯:儒家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佛教也说:「不怕念头起,只怕觉照迟。」一个人不怕犯错,只怕有错不改,只要肯认错的人,就表示有惭愧心、有忏悔心,有了惭愧、忏悔,才能从错误中求进步,人格才能健全发展。尤其肯认错,就不会诿过塞责,就能承担大任。所以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儿童认错的习惯,千万不能溺爱、护短、纵容,否则爱之适足以害之。

4.化育儿童接受的性格:一个人不能进步,常常是因为凡事排拒,不肯接受。在《阿含经》提到五种非人,其一是「闻善言不着意」,也就是说听到好话不以为意,所以不像一个人;就如同一个覆盖的茶杯,因为装不进茶水,所以失去了茶杯的价值。我们的身体需要饮食才能补充营养,我们的心灵也需要有善言来滋养,所以要有接受的性格。

5.重视儿童待人的礼貌:佛经上常说:「佛法在那里求?在恭敬中求。」要时时教导孩子跟人点头,跟人说好话,有礼貌,结善缘。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才能和谐相处。一个人能在行止进退、言行举止中,表现得体、适切,就是礼貌,一个有礼貌的人,才能受人欢迎。因此,从小要重视待人处事的礼貌。

6.教导儿童正常的生活:人有七情六慾,有贪瞋烦恼。佛经说:「应笑而不笑,应喜而不喜,应慈而不慈,应说而不说,非人也。」一个人在大众中如果不能随喜随缘,个性孤僻、怪异,就不能和众,所以从小要培养儿童正常的生活,不仅是三餐的饮食起居要正常,更重要的是,情绪要正常。

7.坚定儿童心中的信仰:这点很重要,让儿童知道三宝的伟大,知道宗教的慈悲,从小亲近三宝,长大后自然将心里的信仰化为生活中的谦冲虚怀,促进社会的祥和。例如:教导儿童早晚至佛前礼佛三拜;外出、回家至佛前告假、销假;犯错至佛前忏悔;每星期至少一次至寺院参加儿童活动;至寺院参加夏令营等各种活动,接受佛法的薰陶。

8.增长儿童处世的善缘:吃饭的时候,要「当思来处不易」,一粥一饭都是由许多人辛勤奉献的成就,所以人家跟你结缘,你也要跟人家结缘。从小让孩子养成跟人结缘的习惯,身语意念都种下善根,儿童在这种教化下长大,将来就不会贪心、悭吝,不会以暴力相向。

9.培养儿童的慈悲胸怀:现在的青年儿女,往往不知道奉行慈悲,常常逞一时之狠,赌气、打斗、闹情绪。这样的子女,将来在社会上是不容易获得人缘的,所以最要紧的是让儿女从小就有慈悲的胸怀。比方说:你教育子女,要教他爱护小动物,教他不欺凌弱小。我们常常看到马路边的小孩,有时候玩弄小鱼、小虾、小鸟、小虫,不尊重生命,不宝贵生命,将来到社会就容易形成暴戾之气。

10.培养儿童的忍耐力量:要养成子女的良好修养,就要教他忍耐。比方说:兄弟姊妹相处,有时候那一个兄弟姊妹多得到利益,多得到好处,教他不要争,要能忍耐;或者受到一点嫌弃、一点挫折,也不要一直闹情绪、苦恼,要能忍耐。忍耐的力量,是将来能成就一切事业的力量。

11.培养儿童的服务精神:今天的社会,不是讲究你个人有多少才能,有多少智能,最主要的是要社会大众对你的肯定、对你的接受,子女如果有服务牺牲的精神,对大家有贡献,就会受到大家的肯定。例如:可以训练儿童协助做家事,不但达到亲子共事,感情交流,同时可以培养儿童勤劳的习惯及责任感,这种生活教育也是奠定儿童健全人格的重要一环。

12.培养儿童行善的美德:我做了一件好事,得了好因好缘,可能就此平步青云;做了一件坏事,因而惹来灾难,麻烦不断,可能命运就很坎坷了。每天至少日行一善,可以庄严身心,可以增加人缘。

(二)青少年教育

青少年们都具有一颗赤子之心,此赤子之心就是菩萨的心,拥有菩萨的心及青年的力,将来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青少年阶段的成长,对一个人将来个性、品德、习惯有很大的影响。现在青少年都一味追求外在感官的享受,眼耳鼻舌身意每天不断向外攀缘,从而沈溺于色声香味触法中,随着外在诱惑而迷失自我,所以自己要有安定的力量,放弃外在的一切,向内找寻自己的本来面目,才能在人生起伏得失中,经得起社会考验。生命是马拉松,必须要有耐力,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我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栖霞山度过的,这个阶段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在丛林中所受的是专制关闭的教育,因而养成逆来顺受的胸襟,尤其在求法道上,凡事都能以一种心甘情愿的心态去接受,在眼不看耳不听的薰习下,训练自我,不看外而看内,不看有而看无,不听非而听是,不听恶而听善,进而听无声之声,谈无言之语的观照自己内心的世界。

我想、我觉得、我认为、我喜欢......都是自我阻碍进步的绊脚石。在生活中,尤其是漫漫的人生道上,都免不了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事情,喜欢不见得是好事,不喜欢也不见得就是不好。对人有利,虽不喜欢,也要喜欢;对人有害,虽喜欢,也要不喜欢。所以在学习阶段,要自许如海绵,广为吸收他人的长处、书本的知识、长者的智慧,尤其在团体中更要谦虚接受。

现代父母对下一代的要求,已从传统养儿防老的子孙满堂,转变为光宗耀祖的一脉单传。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下,用心良苦安排钢琴、电脑、舞蹈等课程,希望子女能精通十八般武艺;为了子女的出类拔萃铺路,那怕是捉襟见肘,节衣缩食,也心甘情愿,在所不惜。

现代子女因为是天之骄子的独生子、独生女,面对双亲昊天罔极的苦心期待,其成长的过程有如过五关斩六将般艰辛。父母们任重道远,子女们也是忍辱负重的情况下,亲子间的关系,和者互相体谅及感恩;反之,彼此不能适应及沟通,温暖的家,常会演变成咆哮山庄,子女的成长也会遭受扭曲。

总之,以爱为出发点的父母,教育子女的要诀,除了用心外,更要观机,了解所处的环境、人、时、地等因素的差异及社会共识的观念,如此才能无误地适应当地的民情,进而对子女因才施教。为了避免孩子日后行为异常,反叛父母,我奉劝天下父母者,在管教孩子时,仍宜多以鼓励、民主的方式,陪孩子检讨错误的行为,然后一起面对错误。这些教育子女的艰难处,唯有父母者知啊!

青少年是国家栋梁,若能从小养成大志,将来一样可以成就大事业。希望青少年养成:

1.要有忍耐的力量:在佛经上有云:若人不能忍受毁谤、伤害、辱骂,如饮甘露者,不能为有力之人。今后在处事上,不要因为人家的一句话、一件事就泄了气,从现在开始,要培养不屈不挠的忍耐精神。

2.要有合群的习惯:要将自己融入大众里去,不可孤芳自赏,常与群众在一起,不要孤僻,用欢喜与人结缘。

3.要有谦虚的美德:求益之道,在于能受尽言,我们如果有一点成就的话,其实都是众缘所成,故为人要学习如稻穗一样,愈成熟愈懂得低头。

4.要有勤劳的精神: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要经过勤劳的过程,才能成功。所以唯有不断的努力,未来才能继续成功。

近年来青少年问题日益严重,如浪荡、偷窃、玩乐、玩枪等事件层出不穷,而且有变本加厉的现象,严重的影响社会治安及青少年自身的身心发展,这个问题不但应予以正视,更要积极地加以对治及防范。

青少年是人生旅途中奋发有为的时期,也是最容易迷失自己的时期。一般青少年大多会面临来自:课业压力、与所学兴趣不合、经不起别人责怪、感情受挫、父母婚姻不和谐、自己有缺陷、欲求不遂、亲子冲突、社会环境等因素,容易造成情绪性的反叛性格。因此为人父母者如何教育青少年,有以下几点意见:

1.以鼓励代替责备:青少年年轻气盛,常常率性行事。如果过份责备,他会有一种心理:反正你认为我坏,好!我坏,我坏就坏到底吧!这样一来,只有反作用。所以对于年轻人的缺点要多涵容,不要光是责备,要用鼓励来劝勉向上。春风怡人总比酷暑炎风薰人的好。

2.以慈爱代替呵骂:一句温言暖语,胜过严呵厉责。像仙崖禅师以慈爱感化夜游弟子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有一个徒弟,常常夜游,三更半夜爬梯子翻墙外出,被仙崖禅师知道了,就把梯子撤掉,在墙下等候。徒弟夜游回来,翻墙而下,没有注意到梯子不见了,一脚踩在仙崖肩头,顺势跳下,站定了一看,糟糕!刚刚踩的不是梯子,是师父呀!这下子徒弟心中如同焦雷轰顶,立刻顶礼请罪。仙崖禅师也不怒,也不骂,只是殷殷叮咛:夜凉,小心感冒了,快回寮房睡吧!

天大的祸患,一言而解,这个弟子感受到仙崖的关爱,从此不再逾越本分,成为一名恪守清规的徒弟了。

3.以爱才能赢得爱,唯有在爱的教育下,才能培养出充满爱心的优秀人才。因此,要以慈心化导戾气,以慈爱代替呵骂。

4.用关怀代替放纵:过份溺爱,不依法理,容易形成放纵与姑息,不但不能达到正面教育效果,反而使青少年走向偏锋,形成偏颇的人格。

只有在清明的环境中,才能培养清明的子弟;在关怀的气氛里,才有宽怀大度的人才。

5.以同事代替隔阂:同事,就是设身处地,凡事以他的立场为他着想,不端架子,不闹意气,视之如兄弟姊妹。像有名的海伦凯勒女士,因为是个聋人,脾气很坏,后来遇见了一位懂得教育的良师,以与她同事的心相处,视人如己,同甘共苦,她难过就跟她一起难过,她睡地下就跟她一起睡地下,完全与海伦凯勒无隔阂,无私 无己,终于感化海伦凯勒,教育她成为一代伟人。

我们今天教育子女,不该只教他怎样努力考试、赚钱,应该教导他如何做人,如何处事。我们要教导他们因果观念,教他们认识因缘,有慈悲的精神,有道德的行为,使他们学会尊重自己,热爱别人,进一步爱社会、爱国家。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海涛法师:种菜挖出蚯蚓时,应该怎么办?

海涛法师:种菜挖出蚯蚓时,应该怎么办?

海涛法师:种菜挖出蚯蚓时,应该怎么办? 问:种菜的(时候),菜园挖到蚯蚓怎么办? 答:所以没办法了,我们出家人不能挖,出家人受戒了不能挖,不能挖土,不能割草,都不行。因为这样做就一定会杀生,在家人...

    曾误以为寺院供奉关公(关圣帝君)仅仅是接引众生的方便做法,殊不知中国寺院供奉关公才是如法的事情,因为关公就是伽蓝菩萨。中国寺院的伽蓝菩萨的来历,绝不是简单的传说。印光大师文钞赞云:“关帝在世则精忠贯日月,浩气塞天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没后神王玉泉山,隋文帝时,智者大师至玉泉,关帝特运神力,创建寺宇,又求授戒,以为菩提之本,兼愿拥护佛法(见《关帝全书》及《玉泉寺志》)。故天下丛林,皆谓之为伽蓝菩萨,而与韦驮菩萨,并镇山门。”公元220年,关公在与东吴决战中非命而死,令他死不瞑目的是他的头颅被敌人割下,其魂灵执著这个恨事不能放下,于是在鬼神道里做了三百多年的山神大王。公元592年遇到智者大师,才有幸得到解脱,发菩提心,成为佛教大护法神。

    《佛祖统纪》载:“智者大师到荆州,欲创精舍。一日,见关羽神灵告之,愿建寺护持佛法。七日后,师出定,见栋宇焕丽,师领众入室,昼夜演法。一日,神白师:‘弟子获闻出世间法,念求受戒,永为菩提之本。’师即授以五戒,成为佛教的伽蓝护法神。”智者大师奏于晋王杨广(即后来的隋炀帝),遂封关公为守护佛法的“伽蓝菩萨”,把关公列入佛法守护神行列,塑像供奉,使关公成为中国本土佛教神明。河北蔚县隆善寺有伽蓝殿,相关资料介绍:关公曾经是一位忠义两全、誓死如归、豪气干云的大将军,最后为人所害,因执着深切,死后未得解脱,幸遇禅师开示,当下反观,体悟心性,三百多年来,含恨未解之冤,顿时冰销云散。即发愿拥护佛法,镇伏魔军,当下即成护法菩萨,为中国佛教界中的伽蓝神。

    另有个说法:智者大师有一次在荆州的玉泉山入定时,遇上已经成为厉鬼,到处惨叫着寻找自己头颅的关羽。关羽愤恨不平,智者大师安抚他,并为他讲说佛法。关羽随即皈依受戒,成为佛弟子,并发愿作为佛教的护法。从此天台宗的寺院开始供奉关羽。自天台宗寺院开了供奉关羽的先例后,各宗寺院争相效法,渐渐地,关羽被视为伽蓝菩萨,跟韦驮菩萨并称,成为中国佛教寺院的两大护法神。后来更有人把关羽的生日(农历五月十三日)定为伽蓝菩萨的圣诞。习惯上,佛教护法神造型的关羽,身上会多了一条绶带,无风自飘地绕着神像,如果没这特征的关羽像,则不是佛教寺院护法神的造像。

    伽蓝菩萨(关公)与韦陀菩萨相伴护法,维护道场秩序,清净道场人心,警示修道人谨遵佛法,帮助修行人排除障碍,甚至有意让凡夫得到显性感应。《释门法戒录》记载一个反面案例:清朝顺治丁亥年(1647年),尧峰有一行脚僧,夜里去偷韦驮菩萨像前的灯油,口里说下流话“莫管他娘”。第二天,有人看见他自己反缚着,跪在韦驮像前,韦陀菩萨借其口说:“你前天去玄墓偷吃一盘面,我都饶你;现在又偷我灯油,并且口出下流话,罪该死,不能饶恕。”全寺僧众惊恐跪下代为忏悔。韦陀菩萨又借其口说道:“如果不是关圣帝君劝解,立刻杵死你,现在罚跪一柱香。”香未燃完,众人扶他上禅床。又自骂道:“还有两寸香在灰里!”身不由己地跪在床上,依旧反绑状。众人看灰里果真还有两寸香,直等香棒烧完才松了绑。

  伽蓝菩萨(关公)还帮助真修行人挡住障碍,顺利往生西方。《念佛感应见闻记》:台湾林清江老居士生前是虔诚佛弟子,精通医术,无偿治疗众人疾苦。在佛门大德李炳南老居士座下听经、念佛,受菩萨戒,早晚功课从不间断。并感化子女信佛学佛,建成佛化家庭。七十九岁那年,身体老衰患重病,仍坚定念佛求生西方。农历十二月二十二日半夜三更,他的孙子林耀堂在他身边闭目念佛,忽然看见一群人要闯入大门来,可是大门左边站立伽蓝关圣菩萨,手拿青龙偃月大刀;右边站着韦驮尊天菩萨,手拿降魔杵。两大菩萨分别用大刀与降魔杵把那一群人挡住,赶走了。但不久又有大群人再来,亦都被他们赶走。一连三次,皆是如此。耀堂把此境看得清清楚楚,知道是宿世冤家要来找他祖父算帐,被护法菩萨挡住退去。清早,林老居士向众人说:“我今天晚上要往生西方了。”这天,林老居士现了许多瑞相,果然承阿弥陀佛接引,顺利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伽蓝是“僧伽兰摩”的简称,汉文翻译为“众园”。当释迦牟尼佛在世时,舍卫国有位长者名须达多,乐于给贫困者布施,被尊称为给孤独长者。他和舍卫国太子祗多请佛陀率领众弟子到太子的花园讲法并居住。后来舍卫国王波斯匿王也归信佛教,为佛陀建立佛教的事业作出过很多贡献。后代寺院的伽蓝殿正中供的是波斯匿王,左方是祇多太子,右方是给孤独长者,以纪念他们护持佛教的功德。故此,印度佛教常以护法国王为伽蓝菩萨而供奉,如供奉阿育王。

    “伽蓝”是寺院道场的通称,狭义上的伽蓝神,指伽蓝土地的守护神;广义上的伽蓝神,泛指所有拥护佛法的诸天善神。依《七佛八菩萨大陀罗尼神咒经》所说,佛教伽蓝神是保护伽蓝(寺庙)的神。佛说有十八神保护伽蓝,即美音、梵音、天鼓、叹妙、叹美、摩妙、雷音、师子、妙叹、梵响、人音、佛奴、颂德、广目、妙眼、彻听、彻视、遍视,统称“十八伽蓝神”。在中国汉地寺院中,以伽篮菩萨(关公)形象为代表。寺院每日的早晚课诵中,都会诵《伽蓝赞》:“伽蓝主者,合寺威灵,钦承佛敕共输诚;拥护法王城,为翰为屏,梵刹永安宁。”以感恩伽蓝菩萨护法护教的殊胜功德。中国自唐、宋时,禅宗道场已有供奉伽蓝神的风俗。《释氏要览》云:“寺院既有十八神护,居住之者,亦宜自励,不得怠惰为非,恐招现报耳。”(2015/6/28)

关公成为伽蓝菩萨,因缘于智者大师和杨广(隋炀帝)

    曾误以为寺院供奉关公(关圣帝君)仅仅是接引众生的方便做法,殊不知中国寺院供奉关公才是如法的事情,因为关公就是伽蓝菩萨。中国寺院的伽蓝菩萨的来历,绝不是简单的传说。印光大师...

无论好人坏人,念佛十声也能去净土世界吗?

无论好人坏人,念佛十声也能去净土世界吗?

“儿子啊,你已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你在那里等着妈妈,将来我们母子在极乐世界团聚”。一个师姐在微信里发朋友圈,还附上了用往生被包裹其子遗骨的照片。我认识这位师姐,对她的一些情况有所了解,因而有些疑惑...

炸素明虾

炸素明虾

材料:素明虾六条,炸酥粉半碗,地瓜粉半碗做法:1、炸酥粉和地瓜粉用水调成糊状。2、再将素明虾沾裹面糊,下锅油炸成金黄色,即可捞出盛盘。3、食时沾蕃茄酱更为可口。 .no-mobile{display...

父母与子女如何相处?

父母与子女如何相处?

父母与子女如何相处? 父母与子女如何相处? 父母对待子女应该竭力爱护,并教养他们;子女对于父母应该敬重承顺,并奉养他们。 幼儿是要靠父母抚养的,否则就难免保育失当,老年是要靠子女奉养的,否则就萧条无...

佛教故事:禅理故事:活出真性情,领悟大智慧

佛教故事:禅理故事:活出真性情,领悟大智慧

活出真性情,领悟大智慧一说到佛法,很多人就会敬而远之,总觉得佛法是神秘、玄妙的东西。其实佛法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哲学思想,佛法就是一种极为朴素的生活智慧。所谓一切世间微妙善语皆是佛法,佛法其实是极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