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加沙王得道缘

佛陀时代,弗加沙王与摩揭陀国的瓶沙王非常友好。一天,弗加沙王将一朵由金、银、琉璃……等七宝装饰而成的花送给瓶沙王,瓶沙王知道弗加沙王未曾听闻佛法,于是将花转供养佛陀。瓶沙王告诉佛陀:「弗加沙王是我的好友,他送给我这朵珍贵庄严的七宝花,现在我将它转供养佛陀,希望他能藉此功德,放下成见,心开意解,并且前来拜见佛陀,听经闻法,从此敬重三宝。但是我现在有一个困惑,就是不知要准备什么东西来回报他的馈赠?」佛陀告诉瓶沙王:「你就书写《十二因缘经》送给弗加沙王,他得到此经,一定会开始信受佛法。」

瓶沙王听了之后,回去马上抄写经卷,另外又附上一段话给弗加沙王:「你送了这么珍贵的宝花给我,我也以佛法之花回赠,若能思惟其中义理,必能明了因缘果报的道理。希望你收到后,可以马上诵读,以便同尝法味。」

果然,弗加沙王读诵经典后反复思惟,当下便信解法义。他赞叹地说:「佛法实在是微妙精深,能够使人心神安定、国家兴荣,而昔日所追求的财、色、名、食、睡等五欲之乐,原来就是烦恼的根本。累劫以来我执迷不悟,今日才看清人生的真相,世间的一切并没有什么值得好贪恋享乐的。」于是弗加沙王召集群臣,宣布将王位交给太子后,便自行剃发出家。

出了家的弗加沙王,欲向佛陀求授教法及戒律,便着衣持钵一路行脚前往王舍城。到了城外,由于天色已晚,弗加沙王决定在制陶人家过夜,以便第二天一早入城托钵后,即可前去精舍向佛陀乞戒。

佛陀以神通力知道弗加沙王明日进城托钵时,将会意外身亡,不但无缘见佛,更遑论听经闻法。于是佛陀心生悲悯,化身为寻常比丘,前往制陶人家,欲求寄宿。主人说:「稍早也有一位沙门前来寄宿,现在正在窑窟里,你可以跟他同住一晚。」于是佛陀抱了一捆干草前往窑窟,找一个角落坐下。佛陀问:「这位沙门,请问你从哪儿来啊?你的老师是谁呢?是什么样的因缘让你想要出家?你是否见过佛陀呢?」

弗加沙王回答:「我从未见过佛陀,只是看了《十二因缘经》后,便发心出家修行。我准备明天入城托钵后,就去求见佛陀!」佛陀听了,告诉他:「人的生命是非常危脆的,朝夕之间变化迅速,根本无法预知无常何时会降临身上。我们平常就要观照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一旦死亡败坏时,只是四大组合归还本位,毋需惊慌恐怖。同时,也要保持觉性,远离妄想,一心专念佛法僧三宝;平时也要多做布施、严持净戒,体会无常的真理,若能如此,则如同亲见佛陀一样殊胜。如果你只是想着明天要见佛陀,是没有什么益处的!」于是,佛陀又说了一首偈子:

 「夫人得善利,乃来自归佛,是故当昼夜,

  常念佛法众。己知自觉意,是为佛弟子,

  常当昼夜念,佛与法及众。念身念非常,

  念戒布施德,空不愿无想,昼夜当念是。」

接着,佛陀又为弗加沙王开示苦空无常之理,弗加沙王一心思惟,摄心入定,即证得阿那含果。佛陀知道弗加沙王已契悟真理,于是恢复本来光明庄严的佛身。弗加沙王看了惊喜万分,马上顶礼佛陀。佛陀再次叮咛他:「无常来临时,千万不要害怕!」弗加沙王则敬诺将依教奉行。

隔天一早,弗加沙王进城托钵,结果在城门附近,被一只刚生产完为了保护小牛的母牛,以牛角刺腹而亡,因为已证悟道果,死后往生至阿那含天。佛陀知道后,便派遣弟子为他火化,并且造塔。佛陀告诫弟子们:「罪业产生的根源,不可不谨慎小心啊!」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8231;卷一》

省思

--------------------------------------------------------------------------------

《无常经》云:「有生皆必死,造罪苦切身,当勤策三业,恒修于福智。」当我们一揭开生命的序幕时,就注定了死亡的结局,是永恒不变的常理。然而,贪着世间种种享乐的我们,要如何坦然面对这必然的结果,以及下一出未知的戏码呢?唯有相信自己本具的清净觉性,思惟无常、空性之理,勤修善法,累积福慧资粮,才能真正超越无常,达到永恒。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每逢初一十五或者佛教重大节日,我们可以发现寺院里总是人满为患、香客不断,信众无比虔诚地在佛前磕头礼拜许愿 。

甚至有些人为了抢到头香、高香,早早就来到寺院等候,大把大把烧香,仿佛觉得香烧得越多越贵,佛菩萨就有更大的可能性加持自己。

这种思想是严重愚痴迷信的,以功利之心求佛,只会让自己离佛越来越远。

拜佛千万不要走形式,更不要以世俗间庸俗的交易、贿赂来揣度佛意,那是极大的不恭敬。

佛菩萨福慧圆满具足,无二无分别,清净不染,又怎会缺你的那根香呢?

更不会因为你供养得多,功德就越大。

《六祖坛经》中说道: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信佛不如学佛,学佛不如成佛,与其苦苦求佛,不如学习佛菩萨的慈悲智慧,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

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

佛菩萨再慈悲伟大,也不可能替你修行,“万般皆苦,只可自渡”,自己的人生终究要靠自己,谁也替代不了你。

“佛说一切法,为渡一切心”,佛菩萨渡人在渡心,心好命就好。

人心存良善,事事便无忧。以戒为师、断恶修善,福气自来!

这5种人不用拜佛,却离佛最近,看看有你吗?

1不“贪”之人

这里的不贪,主要指酒色财气,佛门中讲“地火水风”,也是佛教出家人常说的“四大皆空”。

修行要戒贪,不饮酒、不邪淫、不贪他人之利、不盛气凌人。

酒喝多了既伤肝伤身,又容易生出事故祸乱,害人害己。

“万恶淫为首”,邪淫是最重的恶行之一,最断人的善根慧命,导致障深慧浅,福报浅薄。

不是自己的财不要妄想得到,贪图不属于自己的钱权利益,带来的不是福,而是祸。

不要将自己的情绪发泄给他人,越是盛气凌人、尖酸刻薄,越是折损自己的阴德。

真正的“气”应该是有骨气、气节,而不是有情绪、盛气,这些负能量只会消耗人生的福报。

心若不能安住,时刻起心动念,动辄贪恋,那只会让自己离真正的修行越来越远。

“贪心不足蛇吞象”,戒酒、戒色、戒贪财、戒盛气,以此一心持清净戒,会离佛心越来越近。

2二、不“嗔”之人

“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一个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懂得修忍辱的人,也必定是最有福报的那种人。

爱生嗔恨心,易怒易暴之人都不是有福之征兆。

比风水更重要的是人心,心平一切平,心乱一切乱。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境遇,我们若能安心不乱,不埋怨、指责他人,多反思自我,这样必然能成就大事。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忍辱波罗蜜,便是妙中宝”,戒娇嗔,不用拜佛,离佛会更近。

3不“痴”之人

“痴”指“愚痴、蒙昧”,愚痴不明事理,没有智慧,没有正知正见,以自我为中心,固执己见,迷信顽固。

愚痴是没有智慧、慧根浅薄的表现。

远离愚痴,学习佛菩萨的智慧,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践行菩萨道,才是一名正信的佛弟子。

4不“慢”之人

做人要懂得包容,不傲慢、不自大,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要轻易瞧不起人。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比我们优秀的人多了去了,不要把自己摆在过高的位置,不懂得谦卑的人,必然也难以受到他人的尊重和喜欢。

对这种人,佛菩萨也不欢喜。

“饱谷总弯腰,智者常温和,做人与做事,低调总没错”,真正有智慧有福报的人都是低调谦卑的,更不会看不起他人。

我们对他人所作的,其实就是对自己所作的,目中无人、不可一世,也是愚痴,愚痴而不自知,更可怕。

5不“疑”之人

“疑”就是怀疑,疑心太重的人,不信任任何人,担惊受怕,前怕狼后怕虎,往往什么事都做不成。

疑心太重的人往往活得很累,心中颠倒妄想太多,常伴有惊怖不安,不是有福的表现。

有这样习气的人,时间久了,往往闭塞视听,障碍本性,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生活会陷入慌乱之中。

以上这五种类型的人,其实也是佛教所说的五毒心,五种烦恼心、五种恶习,它们像毒药一样妨碍我们的修行,一定要戒之,才能让自己的修行更进一步。

愿大家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拥有吉祥人生。南无阿弥陀佛。

这几种人不用拜佛,却离佛最近

每逢初一十五或者佛教重大节日,我们可以发现寺院里总是人满为患、香客不断,信众无比虔诚地在佛前磕头礼拜许愿 。甚至有些人为了抢到头香、高香,早早就来到寺院等候,大把大把烧香,仿佛觉得香烧得越多越贵,佛...

佛教故事:南传法句经的故事:恶慧邪见的黑比丘

佛教故事:南传法句经的故事:恶慧邪见的黑比丘

恶慧邪见的黑比丘恶慧愚痴人,以其邪见故,侮蔑罗汉教、依正法行者,以及尊者教,而自取毁灭,如格他格草, 结果自灭亡。【自己品第 164偈颂】这一偈颂是世尊在祇树给孤独园时,对一邪见、恶慧的黑(注一)比...

倓虚法师讲故事:参禅的和尚与念佛的和尚

倓虚法师讲故事:参禅的和尚与念佛的和尚

倓虚法师讲故事:参禅的和尚与念佛的和尚恭录自《影尘回忆录》我记得说过,前二年说过,近来很少说,一个参禅的、一个念佛的,这两样比较一下。我以前跟谛闲老法师学教,在他那里参学。听谛闲老法师说:‘自己有好...

想买房的你必看的买房风水大忌 一不注意就会选到风水不好的房

想买房的你必看的买房风水大忌 一不注意就会选到风水不好的房

现在买房的人一般注重的都是价格,但是有钱人更加注重的则是风水,因为好的风水不仅可以给人带来好的运势,还可以使得人拥有一个很好的心情,心情好了,那家庭自然也和睦了。但是普通人在选房的时候也应该适当的注...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华藏安民禅师悟道因缘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华藏安民禅师悟道因缘

华藏安民禅师悟道因缘建康府华藏密印安民禅师,圆悟克勤禅师之法嗣,俗姓朱,嘉定府(今四川乐山县)人。安民禅师出家后专攻经论,一度于成都宣讲《首楞严经》,为义学僧众所归仰。当时,圆悟克勤禅师正住持昭觉寺...

禅茶一味的三重境界

禅茶一味的三重境界

茶禅一味是法语,是机锋,是禅意,是高深无垠的智慧,是难以穷极的真谛,是探索不完的秘籍。2001年10月19日,参加由中国河北省佛教协会、赵州柏林禅寺和韩国佛教春秋社、韩国名一园文化团共同举办的中韩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