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生活故事:幸福是心态,佛法即活法

生存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这是属于物质层面的需求。除此而外,我还想进一步获得幸福,这也是所有人关注并孜孜以求的。幸福究竟是什么?在生活清贫的时候,将希望寄托于物质改善,这是我热衷于赚钱的动力所在。但当初设定的目标实现时,除了带来一些暂时的满足,预想中的幸福并没有如期而至。

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家徒四壁,唯一的家具是一把四根铁棍支撑的椅子。小品中说的手电筒,那是邻居家的家用电器。因为和弟弟争吃细粮,挨了无数次母亲的打骂。儿时对幸福的渴盼,就是能吃上一顿桌上只有白面大米没有玉米面高粱米的饱饭。对于吃不饱饭、瘦小孱弱的我,能吃到一碗细粮、一顿饱饭,一盘带油的菜是儿时最大的幸福。那个时候,幸福就是饥食一钵米,渴饮一壶浆,旱田一场雨,晴天一抹凉。这是我从前所理解的幸福。时时顺,处处有。要什么能有什么。只有开心,不接受痛苦。上学后,能在晚上做完作业,爬上寒冷冬夜那暖和的炕头美美地睡上一觉是莫大的幸福。

成年后,结婚生子,赚钱养家,为实现儿时的目标努力拼搏。很快饭桌上顿顿有了鸡鸭鱼肉大米白面,儿时的目标实现了。新的欲望和需求也随之而来。尝到了有钱任性挥霍的快活,也开始了处处攀比,出门看车子,住处讲摆设,穿戴比牌子,看人看面子。拼了命的要在票子、房子、车子等物质上超过身边的所谓朋友。那时候在别人眼里我就是暴发户一枚。家里很快有了车子、房子,听说哪里有好吃的好喝的,连夜驱车几百里去吃。

在不断追求物质财富利益的驱使下,我掉进了攫取和欲望的无底洞。在拥有财富的同时,我内心变得多疑、吝啬,不信任任何人。内心开始在由利益不均带来的家人不睦、夫妻猜忌、人际关系恶化的痛苦中苦苦煎熬挣扎。

2013年9月10日,母亲罹患重病,病床上的母亲在病痛的折磨下痛不欲生。在即将到来的失去母亲的无常面前,我痛苦万分。母亲活着,无论年龄多大,我还有个娘啊!绝望中,内心生起决心修学佛法拯救母亲的想法。我发愿在佛法智慧的海洋中系统修学佛法,如理思维,治病修心,解脱痛苦。

修学佛法三年来,我变了。原来为了赚钱不择手段,利益最大化是我人生追求的唯一目标。现在,我认识到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内心不断追求,创造一个又一个欲望和需求而不知满足的病态心理造成的;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是实现财富、事业、家庭的圆满,而是简单、知足和拥有良好的心态。现在我每天做定课,自修法义,参加小组班级共修。修学、做义工,这样简单重复的生活,却让我内心无比的丰富和充实。

三年前看到师兄们在台上分享自身改变时的内心喜悦和文笔的精湛,想不到自己也能在如法的修学中具有了这样的分享和写作能力。修学后我有了尊重与信任他人的能力,于是放下了公司的所有事务,交由我家师兄和员工们打理。在此,感恩他们的付出!每天在家简单生活,做分内之事。有吃的就好,这是无法用物质财富衡量的意义和价值。

幸福不是物质条件的改善就能获得的,幸福是一种不稳定的感觉。幸福固然和物质条件有一定的关系,但更重要的在于自身心态。缺乏良好的心态,或对物质的需求永无止境,生活就会遍布烦恼痛苦。所以,幸福不仅是唯物的,更是唯心的。欲望太多,烦恼就多。这是人生之苦的根本。唯有依佛法智慧消除内心的恶性需求及烦恼,才能解脱痛苦,成就自在人生。

修学后我意识到,原来对母亲的顶嘴吵架等不敬行为是不善业,深深忏悔往昔所造的恶业。我发愿对母亲恭敬,不再挑三拣四,强制她听从我的想法。母亲也在三宝的加持下重获健康,并皈依三宝,成为了一名虔诚的佛弟子。

多年来,幸福就像天边的云,可望不可及。改变心态和追求,幸福就在身边,从未远离。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若问幸福为何物,智珲发愿有生之年,跟随导师,精进修学佛法,造作善业,造福有情,自觉觉他。这才是人生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活法,是我此生及余生唯一的目标。

向道而生,人间净土。幸福是心态。佛法即活法。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达真堪布:要有把轮回掏空的决心

达真堪布:要有把轮回掏空的决心

达真堪布:要有把轮回掏空的决心 八无暇处是指有八种情况没有空闲学佛修行,即没有学佛修行的机缘和条件。 第一 、持邪见者。主要指不相信有因果轮回,不相信有前世来世,不相信善恶因果不虚。 第二 、旁生...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五百仙人 脚印引路 两世得度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五百仙人 脚印引路 两世得度

一时,佛在舍卫城。在寂静森林安住的五百仙人经常对天尊作火供。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如来正等觉具二种智慧、四无畏、七菩提支、八解脱、九等持和十力等无量功德,日日夜夜观照一切众生的苦乐,即便是波浪离开大海,...

唐卡-弥勒菩萨

唐卡-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弥勒佛(即 弥勒菩萨,也叫 弥勒菩萨摩诃萨)(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译为慈氏,音译为梅呾利耶,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摩诃萨,是世尊释迦牟尼佛的继任...

索达吉堪布:如何理解行善得乐,造恶受苦

索达吉堪布:如何理解行善得乐,造恶受苦

索达吉堪布:如何理解行善得乐,造恶受苦 问:如何理解“行善得乐、造恶受苦”? 索达吉堪布答:我们每个人业感不同,故从中幻化的苦乐有天壤之别。哪怕是一家三口,整天在一起同吃同住,感受也不尽相同。那么...

慈悲始于小善:看到路边奄奄一息的动物,你会怎么做?

慈悲始于小善:看到路边奄奄一息的动物,你会怎么做?

有一天,我到外办事,突然发现路边躺着一只奄奄一息的黄鼠狼,很多人走过,视若无睹。我想万一被人踩死怎么办?于是我向路边店里要了一个塑料袋,把它装起来。我担心它内脏受伤,又到药店里买了云南白药,回到家立...

修行必须从实际问题入手,谈经论道一堆,神奇体验一把,但遇事依然烦恼痛苦,修行何用?真修行必须在具体的痛点上进行,痛得越深,你其实离真理越接近。

那就像黎明前的黑暗,越黑暗意味着黎明越接近。因此,不要把修行变成逃避现实烦恼的港湾,一时的安宁舒服过后,苦的还是自己。

修行必须从生活问题入手,每一个生活问题都是法门入口,每一个问题都是道场。真正的道场不是道观、不是禅堂,不是共修者的祥和之地,道场就在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眼前的念头。

如果你的婚姻有问题,婚姻就是你的道场;如果你和孩子关系有问题,亲子就是道场;如果你工作发生矛盾,矛盾就是道场。

如果你陷入生活的无聊,无聊就是道场;如果你有金钱的问题,金钱就是道场;如果你对死亡忧心忡忡,生死的真相就是道场。

道场在你每一个受难处,道场在你每一个被卡住的地方,道场在你生命中每一次的绝境处,修行必须在那里进行!不要试图绕过人生的种种问题,不要离开真实的内在,哪里有问题,就在哪里修,直到修通,真相示现。

道观、禅堂、共修点心情好就没问题?那不过是自欺欺人,你只是在逃避。修行也不是向他人显示你的自我:“看我修得多好!我懂这经那经,我能双盘,我有超能力。”

修行是向你自己的人生示现:“嗯,烦恼可以转瞬即逝”,“这个问题不再成为问题”,“情绪尽可翻过高山峡谷,尽可穿越惊涛骇浪,但我的真心随时充满喜悦平静与自由,因为它本来就是”。

修行的“果”是给自己这个实惠,修行不是为了遇见道,而是为了遇见终极真相的自己。

修行不单是为了见证终极真相,更是见证你经历每一个心境的刀山火海与高山峡谷,在每一个痛点、卡点、烦恼上,空性的回归。

证悟与解脱必须发生在具体的烦恼执点上,就在此刻——当下,而不是在某个幻想的将来或境界中。

修行不能把你带离实际,修行必须走向实处、向实处的最深处用功。你不能离开生活和大地修行,否则只是另一种逃避问题的方式,只是头脑自慰的自欺把戏。

修行无须执着于哪个信仰、哪部经典,修行无须执着于哪个法门、哪层境界.,修行就是不断地“破”,为什么破?因为有生以来,你不断地“立”,你立了太多,那些坚执的“立”都已变成你的障碍与牢笼,所以只有破。

破须以痛为师,破的入口和老师,就是你的痛点,破的终极处,是破我执。而“破”,其实并不存在,它只是一种毫不犹豫的勇气与决心,它是一个纯粹的认出。

这个认出,并不费力,但必须付出极大的勇气才能做到,那是面对极痛的勇气,面对恐惧的勇气,而你没有逃离!


只有在其中精进,解剖自我的勇气,才有到达终极处的机会。认出自我的最真面目,意味着根本没有东西可破——那只是一念的消失。

修行必须带来活生生的生命体悟,不是带你离开眼前的现实存在,不是带你进入你的头脑、梦境、神奇故事,修行必须时刻把自己拉回当下,回到眼前的如实。

修行是一种来自心识源头的呼唤,它时刻只重复地呼唤:“回来,回到当下,回到你的本来”。

修行不是问题思辨,不是高深探讨,不是玄想未来,不是演绎智慧,修行是全然地觉知当下。当下解剖,当下觉知,当下觉知,当下解决,直到终极处,连觉知亦成为多余,清明地直面人生,如实而修。

你是在真修行,还是在逃避现实的烦恼?

修行必须从实际问题入手,谈经论道一堆,神奇体验一把,但遇事依然烦恼痛苦,修行何用?真修行必须在具体的痛点上进行,痛得越深,你其实离真理越接近。那就像黎明前的黑暗,越黑暗意味着黎明越接近。因此,不要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