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第二十八集)

1999/6/1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28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修学的根本,就是如何真正做到诚敬之心,对于是非、邪正、善恶要有很清楚的辨别。这桩事情本来就不容易,古时候有很好的教育,虽然古代学校并不普及,但是做父母的都会教导儿女,责任感跟现在人不一样,古人一般都非常重视,而社会的风气淳厚,普遍的存在着伦理道德的概念。而中国古时候圣贤人的教导,我们在《五种遗规》裡面可以看到,现在送给诸位的《礼记菁华录》,这裡面也能够看到。可是民国以来,古时候教学的理念被否定,普遍的接受西方人的观念,西方人是个功利主义,对于伦理道德,他们认识不清楚,中国受这个影响很大。于是这一代的年轻人从小没有人教,没有人讲,社会也不注重、也不提倡。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这是在裡面,五欲六尘在外面诱惑,怎么能不动心?怎么能不起念头?这个环境当中真正不起心、不动念,那就不是凡夫,这个人决定是佛菩萨再来的。如果是凡夫,不可能!所以这桩事情,只有少数读古书的老先生们偶尔还谈谈,佛门裡面老和尚讲经说法也偶尔提到一些,往后就很难讲了。

从这个现象,我们真正体会到,世尊为什么法运有叁个阶段。这叁个阶段,一个阶段不如一个阶段,每况愈下,这个塬因我们总算是明白了。善法没人教导,实在不是没有人教,没有人肯听,没有人肯学,没有人肯接受。所以诸佛菩萨帮助众生,必须要用另一种方式,另一种方式那是极高度的智慧,而且是难度高,效果也不大,这就是四摄法裡面的利行、同事,真正是慈悲到了极处。我们今天所做的事业就是继承这个理念,继承这个道统,捨己为人。这是就世间一般人的理念来说,自己要做重大的牺牲,远离名闻利养,远离五欲六尘,为什么?为求一切众生的幸福。所以这几年我们在各地方讲经说法,把总题目採取北师大老师们提出的两句,「学为人师,行为世範」,这两句话确实就是菩萨心、菩萨行。师是表率,範是好样子,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能不能给现代世间人做个好榜样?要为别人做好榜样,自己一定要遵守伦理道德。要遵守圣贤人的教诲,所以经要熟读,理要深思,然后将圣贤的教诲落实。

世间人可以过富裕的生活,可以享受世间人所谓的乐趣,这个乐趣的后果如何?有没有想到?他们没有想到,我们想到。如果这种享受不能够超越六道轮迴,诸位要知道,这个享受是短暂的。佛经裡头有比喻,叫「刀头舐蜜」,不值得的。所以诸佛菩萨为我们的示现,都是示现苦行,很有道理。示现苦行的目的,给诸位说,是为了末法时期的众生。佛在正法时候就给末法时期众生做好榜样,告诉我们,唯有过这种生活、这种行持,我们的德行才能保得住。欲不可纵,古人讲情欲从极微之处生起来的,刚刚生,容易控制。净宗的祖师大德教给我们,一念「阿弥陀佛」,就把这个微细的念头打掉。要知道利害得失,这在经上常常说,我们无量劫在生死裡头流转,求出无期,苦不堪言。这一生遇到佛法,遇到佛法裡面最殊胜的净宗法门,这就是说明在这一生当中,有机会超越六道轮迴,有机会脱离十法界,这个机会遇到不容易。遇到之后,我们能不能脱离?关键在一念之间,这一念要保住,念念觉悟。为什么叫你念佛?念佛就是保住念念觉悟。

念佛的人多,成就的人毕竟是少数,为什么多数人不能成就?他不知道利害,利害得失他没搞清楚,所以他的念头还是繫在五欲六尘上,不能彻底放下,这样把一生的机会错过了,非常可惜。为什么天天要读经,天天要讲经?实际上道理很简单,就是怕我们忘掉,就是怕我们一时大意又把事情做错了,天天讲。我们培训班人数虽然不多,我们继承诸佛菩萨的使命,把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介绍给一切大众。我们要想帮助别人,首先自己得搞清楚、搞明白、搞透彻,才有能力帮助人,这个事情佛家常讲这是无量功德。如果我们自己不明白、不透彻,怎么能帮助别人?所以天天讲,天天研究讨论,还压不住自己的烦恼,这才晓得自己烦恼习气是多么的深重。这个时候怎么办?再努力,锲而不捨。我们培训班的同学,比一般学佛的人,这个缘要殊胜得太多了,我们每天都很认真努力在做。

我们所传授的是讲台的技术,我所给诸位同学提示的,德行比技术还重要。这是早年我在「内典修学要领」裡面说过,德行佔百分之九十,技术充其量不过佔百分之十而已。德行的修养一定要靠自己,这桩事情别人帮不上忙,这些技巧别人可以帮助你。修养自己的德行,经论裡面说得太多了。大家现在读《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自始至终每一品都说到,说得最多、说得最具体的,是叁十二品到叁十七品。这些教诲在佛法裡面叫行法,佛法有四大类,教理行果,这行法。行法一定要落实,修行的方法,如果不落实,那是白说了,不落实决定得不到受用。唯有落实之后,你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那是果。所以教理行果虽然说的是四桩事,实际上是一桩,一而四,四而一。《感应篇》底下一句教给我们:

【积德累功。】

小註裡面第一句话就给我们解释什么叫『德』、什么叫『功』。存心是德,落实在事相上这叫功。所以德不积就不厚,功不累就不大。我们看诸佛菩萨,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他们所做的,这四个字包括尽了,他们所做的就是积功累德。为谁积功?为谁累德?为一切众生,不为自己,这才真正是大德大功。我们要效法诸佛菩萨。诸佛菩萨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了解一个事实真相,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所以他才做。我们不知道事实真相,所以才有妄想分别执着,只顾一身,不顾大众,总以为一身跟大众是两回事情,只知道自利,不知道利他,不晓得利他是真正的自利。自利实实在在是自害,只有利他才是自利;自利之害就是六道轮迴,就是叁途恶道。这一部《感应篇汇编》裡面,内容非常丰富,註解引证,这个本子也是经过好几代不断的增加。今天我们看的这个本子是相当完善的本子,多读,多想想,要认真努力去学习,学佛、学菩萨从这个地方学起,我们的心像不像菩萨?我们的行为像不像菩萨?常常想着。起心动念立刻就知道,我这个念头佛菩萨许不许可?我这个话该不该说?我这事情该不该做?这是个标準,《感应篇汇编》是最低的标準,学佛就从这个地方学起。印祖一生极力提倡,道理就在此地。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星云大师:感情的提升

星云大师:感情的提升

感情的提升在佛世的僧团里,有一个年轻的比丘,因为经常到村里托钵,认识一名貌美的女子,两人日久渐生情愫。一天,比丘终于忍不住,来到佛陀面前,胡跪合掌,沮丧地说:「佛陀!我为情欲所苦,女孩的倩影清眸镇日...

星云法师:宗教不是保险公司 两岸统一要用“爱”

星云法师:宗教不是保险公司 两岸统一要用“爱”

我们不可能都拥有,也没有必要拥有广州的花好美,不是我的,但我可以欣赏青青翠竹都是般若,郁郁黄花都是妙谛内心只要不被污染,就是我们财富的银行不必去求神明,凡事求自己不应该把佛看成神释迦牟尼佛是个教育家...

佛教故事:佛典寓言:好人有好报

佛教故事:佛典寓言:好人有好报

好人有好报本月初,单位派我到省城参加了一个为期一周的业务培训班。学习结束后,我给爱人和孩子买了一些小礼品,然后就去了火车站。在售票大厅的门口,我被一个拄着双拐的二十多岁的乞丐叫住了:大哥,可怜可怜我...

佛教故事:南传法句经故事集:喜爱品·第十六品

佛教故事:南传法句经故事集:喜爱品·第十六品

喜爱品第十六品忧愁缘自渴爱贪爱会引起忧愁,贪爱会生起恐怖,毫无贪爱的人,远离忧愁恐怖。(偈216)舍卫城中有位婆罗门是外道的信徒,但佛陀明白他不久即将证初果,就到他耕种的地方去找他谈话。这婆罗门十分...

护生 刘子胥感动鲤鱼救子

护生 刘子胥感动鲤鱼救子

在乌江那个地方,有个名叫刘子胥的人。他有一个鱼池,到冬天,就在鱼池中建一条土堤,然后把鱼池的水都放到堤防的里边,池中的水放干了就好捉鱼。当水放到一半的时候,刘子胥看到两条大鲤鱼,跳出堤防外面,然后又...

修行人的十种表面----之四   若为密人不守三昧耶流于表面

修行人的十种表面----之四 若为密人不守三昧耶流于表面

此之密人,是指依密宗修行的行人;这里所言之三昧耶,是指密宗特有的一种戒叫三昧耶戒,此戒概广义戒条及法义。那么,具体而言,什么叫做密人呢?密人者,是指密法各大宗派中修行证道的行人。比喻说十大宗派,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