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真堪布:对父母有怨恨,应该怎么办?

达真堪布:对父母有怨恨,应该怎么办?

2016年大学生佛学体验营学子提问

同学提问:我的爸爸、妈妈做了一些事情,对我造成了一些伤害。这次来的时候,我就压制自己,告诉自己,不能恨自己的爸爸妈妈,父母对我们的恩情重如山,这样来压制自己的情绪。事后又比较自责。我自己没有办法接受自己对父母的怨恨,但遇到对境的时候,又无法克制自己。第二个是道德标准,在自己的真实感受中如何抉择,请上师开示。

上师开示:确实,父母有时候也会犯一些错误。但是父母对儿女是真心、真正的爱。这种爱我也不太懂,我听别人说,这种爱不为自己,只为他人付出,这是真正的爱。父母也是众生,他也是凡夫。他有时候有一些情绪或不太正当的行为,也是正常的。《入行论》中讲,他们也是不自由的,也是受业力的牵引,被烦恼所束缚,有时候烦恼生起来的时候,可能会骂人、打人,他也没办法;有时候嗔恨心生起来了,他也压伏不了、对治不了。一个修行人,他可以对治这种情绪,但没有办法控制烦恼,肯定会有一些过分的、不正当的行为,我们要理解。有些事情发生在他身上,也是受业力的牵引。我们在六道里都是不自由的。你看有时候,我们不愿意做的也做;不愿意面对的人和事情也要面对,不愿意接触的必须要接触,这都是业力。我们受业力的牵引,父母也是这样的。当我们明白这些的时候,就应该从心里不怨恨父母,不怨恨众生。

这样,当我们遇到这些事的时候,就不会烦恼了。否则,要控制的时候很难。若用压制的方法,就如你说的那样,心里肯定很难受,不舒服。如果没有智慧,只靠道德和信仰是不行的。按道德标准来说,你的言行上虽然没有表现出来,但是你的心已经动了。我们佛法里讲:“如如不动,了了分明,”要心不动,心平气和。表面上你动了,心里不动就行了。你明理后就不怨恨了,就能包容了。你们经常讲“包容、包容......”,明白道理后,你才会包容,之前不行。你今天包容,明天包容,若一再如此,总有一天你会爆发的,很难控制这种情绪。所以佛法里不主张这个,你若明白了,心里就不会起烦恼。

问:什么是世俗菩提心?

上师解答:从发心的本体的角度来分,菩提心可以分两种,一个是世俗菩提心,一个是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登地菩萨以下的发心,胜义菩提心是登地菩萨以上的发心。

世俗菩提心可以分两个,一个是愿菩提心,一个是行菩提心。对于初学者来说,世俗菩提心特别重要,尤其是愿菩提心。

愿行菩提心是什么?我们天天讲法、闻法前念的,“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这就是愿菩提心;“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这就是行菩提心。一个是为果而发誓,一个是为因而发誓。

我们一定要反复地这样发愿发誓。直到有一天在我们的相续中自然而然就有那么个念头、那么个想法的时候,我们才算发出来世俗菩提心。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相应可经

相应可经

相应可经 西晋沙门法炬译佛在舍卫国请诸比丘。比丘即到。佛告比丘。比丘应唯然从佛闻。佛便说。是不闻者不闻者俱相类相聚相应相可。多闻者多闻者俱相类相聚相应相可。贪淫者贪淫者俱相类相聚相应相可。不贪淫者不...

善道称为习养道德 为大众服务的一种行境

善道称为习养道德 为大众服务的一种行境

《世法哲言》(十五)善知识者诸语皆收,诸识皆藏,归己为用,施之众或所益,原何来,善知本性为或而福,劣理作己批照,善道养德为或。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都是胸怀博大,心襟宽广,好话和坏话都听,好的知...

大悲咒如此神奇

大悲咒如此神奇

我本身牙齿不好,都是蛀牙,经常牙疼,每次牙疼就用药解决!前几天,我的牙痛又开始犯了,牙疼不是病,痛起来简直要人命,因为我还处于哺乳期,没有办法用药牙齿那么痛晚上还要带孩子,有点心力交瘁了我在网上看到...

星云法师:佛教与生活 2

星云法师:佛教与生活 2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天气很热,非常感谢大家仍然这么踊跃的来听讲。昨天我曾经从生活的空间、生活的时间、生活的人间三方面阐述了佛教与生活的关系;今天让我从佛教的物质生活、佛教的处世生活、佛教的精神生活等...

乘宗法师:平衡的自在

乘宗法师:平衡的自在

平衡的自在当心和外在的事物互动的过程能够保持平衡,自在才会生起。种种不满足的心、嫉妒的心、傲慢的心,当你有这些心念的时候你就会痛苦啊!是不是?我们现在生活里面经验到的很多烦恼的事情,是因为我们的心和...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陈腔滥调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陈腔滥调

禅师回答问题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运用不同的答案。也只有这样,这些回答才是活泼的,才是自然地从心中流出的;从另一方面来说,假如你以同样的答案回答同样的问题,那便变成了死板的格式。如果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