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教与拜拜:祖父教拜佛

祖父教拜佛

我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最虔诚的佛教徒。祖父领导一方,创建了「石丛山林隐寺」,这寺规模不小,雕刻庄严,华丽堂皇,后来创办「保和国民小学」于此,笔者开始读小学,就在这个地方。

因为祖父是「林隐寺」的创建人,将寺建好,请僧安住,修行办道。祖父也为护法负责人,一年四季都住在林隐寺的护法楼,我在这里读书,当然就跟祖父住在一起,食住都在寺里,除了读书之外,还要学祖父打坐、修行、拜佛。

祖父说:「拜佛要依照佛教的制度、仪规和礼法,拜佛的拜法,和一般世俗的拜祖先、拜鬼神、拜人都完全不同,拜佛之法是:

一、两手合掌当胸,站立于拜凳之前。

二、分右掌向下,按在拜凳之中心,此为一把,左掌不动,两膝跪于拜凳。

三、以左掌按于拜凳之前左边,此为一把。

四、以右掌从中心移于拜凳之前右边,此为半把。所以拜佛的人称为两把半,但两手之间相离大约六寸。

五、以头按于两掌中间之拜凳。

六、以两手掌向里面翻转,手掌心向上。在佛陀住世时期,礼佛即以两手接佛足,故经上说:『头面礼足』。

七、以两手曲指成拳,反转仍按于拜凳之原处。

八、头离拜凳。

九、以右掌移于拜凳中心。

十、以左掌离拜凳,至于胸前,如合掌之状。

十一、以右掌用力撑起,两膝同时离拜凳,此时右掌离拜凳之中心,合于左掌,仍如前合二掌当胸,此为一拜;至少三拜,多则以三数递加,如六拜、九拜、十二拜。拜完毕之后,尚有一礼,好像世俗之作揖,叫问讯:拜毕时,两手尚合掌当胸,即以所合之两掌向下,如鞠躬状,两手过膝下约一寸,以右掌置于左掌之内,迭似拳状,惟不可紧握,两手除大拇指外,八指交叉,指平内曲,两食指指尖相并,下端分开,两拇指相并,平置于两食指之间,由膝间从下向上,举与眉齐;是时腰、身已随直立,再以两手所迭之似拳的吉祥印,指掌放直,仍合掌当胸;随即又将两掌放平,手心向上,右手迭于左手之上,两大拇指相接,此即所谓之弥陀手印。」

以上是祖父教导拜佛之法,又说:「如同时烧香,当在三拜一问讯之前:

一、拜佛的人先取香三枝,在灯火之上点燃,拿在手里,走到拜凳之前。

二、面对佛像,恭敬站立,两手举香。

三、举香时,手如问讯状,两手之食指及中指,夹着香脚,两大拇指与两大食指尖之距离,大约二三寸,如张弓之状,两大拇指,抵着香脚之尾端。

四、举香时,举到两眉之间,双目净观佛像庄严,将佛像观在眼里,然后眼观鼻、鼻观心,香 要举平,不可高也不可低。

五、举香放下,双手执香于胸前,从拜凳之左或右边,向上一步步走到佛像供桌前,以右手拿香,左手插香,三枝香之距离为一寸,两香之间相隔五分。

六、在香炉插好香后,稍一合掌,退身返回拜凳,再礼佛三拜一问讯。」

这是普通一般信徒烧香礼佛,最简单也是最起码的仪节。拜佛的仪式繁多,但都不是拜拜,在此不必赘述。

外祖父在他的故乡,创建「莲花山妙华寺」,也是他领导族人乡里护法。妙华寺虽没有林隐寺堂皇,但也很朴素庄严,甚为宽敞,风景极佳。在读小学时,寒暑假期,莲花山上正是度假的好地方,每次上山,都是和外祖父住在护法室。小孩子本来就喜欢多发问,当外祖父命我到观音殿拜佛回来,就问外祖父向佛烧香及三拜一问讯是什么意思?外祖父的解答是:

一、佛教徒为什么要烧香?因为香是代表道德,道德好的人就香,道德不好的人就臭,用香来拜佛,就先要把道德做好。

二、烧香供佛时,为什么香要举平?当举香时就要反省自问:我是佛教徒,对一切的人,心有没有平?如果没有平,就要使其平。

三、烧三枝香是表恭敬佛、法、僧三宝,而且三又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凡是一个人的道德行为,过去要香,现在要香,未来也要香,更要学佛菩萨的道德,使三千大千世界都香。

四、三枝香插在香炉里,刚好一寸的距离,一寸是表我们人的寸心,人的寸心在那里?说在两眉之间,印堂一寸之处。如果你心里想什么,人们的意念,就会在这个地方思索,我们就假定心在此处。

五、双手合掌叫合十,就是将两手的十个指头合在一起,十个指头表十法界(请看下列图表)是:万法唯心所造,天堂地狱唯心所造,十法界都是心之所造。既是心造,我们学佛的人,就要将九法界之心,造成一佛法界,所以佛说:「众生皆可成佛」。

六、通常礼佛三拜,是恭敬礼拜佛、法、僧三宝。凡是佛教徒,在过去、现在、未来都要礼拜三宝。

在此,当时我曾插问:「如果我们现在信了佛,现在拜佛,将来信佛,将来还会拜佛,但怎么知道过去有没有信佛,怎么说过去拜佛呢?」

外祖父的解释说:「要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像你从小就知念佛拜佛,过去因中,一定是佛教徒;而且三世是迁流不息的时间,以现在来说吧!到了明天,今天就是明天的昨天,后天就是明天的明天,明天就成了明天的今天,如此类推,这个道理,你就知道了。」

七、「皈依佛,两足尊」,所谓两足,就是「褔德」和「智慧」两者都具足。世间唯有佛陀的福德和智慧是至尊至贵的。拜佛时,两手反掌,就是表示我们接受佛陀的福德和智慧的意思。

八、拜下去两手两臂着地,两膝着地,然后头部着地,叫做五体投地。在礼拜法门,这算是最恭敬的礼节了。

九、三拜之后一问讯,表吉祥的意思。世间唯有学佛、拜佛、礼敬佛菩萨是最吉祥的了,故叫「吉祥印」。

十、问讯之后,平掌当胸,两掌相迭谓之「弥陀印」。弥陀是「无量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功德的意思。唯有信佛、礼佛、学佛才是最光明的了。」

以上虽是童年的事,但至今还记得非常清楚。于此志之于书,一来表示感谢祖辈,一来与读者分享法益;并使人知道祖父教的拜佛方式,毕竟与祖母教的「拜拜」不同。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黄念祖居士:金刚经一滴

黄念祖居士:金刚经一滴

黄念祖居士:金刚经一滴一、小引 很荣幸,也很振奋,在华盛顿会见这么多位深有信根,发心真诚的佛教同信同修,是殊胜因缘。我很惭愧,自己水平有限,不能满足大家的期望。我们在华盛顿一起研究释迦牟尼佛的遗教,...

你知道什么是“一心三藏”吗?

你知道什么是“一心三藏”吗?

“一”,即一个或一种。这里的“一”,不是世间一般人所认为的一二三四五的一。世间一般人所认为的一,是相对的一,有比较的一。而佛法里所讲的“一”,是绝对之一,绝代之一,没有对比,没有比较。如果全世界所有...

净土法门法语:你每天诵经念佛,所修的那点福,那点善,全从口里漏失了,怎么从口业漏失了?

净土法门法语:你每天诵经念佛,所修的那点福,那点善,全从口里漏失了,怎么从口业漏失了?

1 《无量寿经》一开端,佛就教给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这个道理很深。日常生活当中,喜欢批评人、随意批评人,殊不知这是最大的过失,你每天诵经念佛,所修的那一点福、那一点善,全都从口里头流出去了...

佛教仪轨制度:十三、忏法

佛教仪轨制度:十三、忏法

十三、忏法忏法是悔除所犯罪过以便积极修行的一种宗教仪式。中国佛教中的忏法,起源于晋代,渐盛于南北朝,至隋、唐大为流行。唐道宣说:「诸佛善权方便,立悔罪之仪。道安、慧远之俦,命驾而行兹术。南齐司徒竟陵...

自立法师: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

自立法师: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以上这段经文,就是对世间的一切假相,以及就著我们的真如本体,真假两方面同时加以观察。佛言,就是释迦牟尼佛说...

金明法师:佛陀的教育 十 信智合一是佛教的特点

金明法师:佛陀的教育 十 信智合一是佛教的特点

信智合一是佛教的特点从历史来看世界的宗教,佛教创立的历史悠久,可以说是一个古老的宗教,但这古老的宗教,却有其进步的教理。怎么见得呢?由于现代的科学昌明,欧美许多智识青年,对于他们固有的宗教,感到厌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