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你不生气:愁苦源于心

愁苦源于心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迷于欲望,人就不可能清醒了,而欲望只有一个出处,那就是人们的内心,这个心不仅产生欲望,还产生愁苦,而愁苦多是因为人们的某种欲望难以满足,或是,人们发现,即使欲望满足了,自己仍然不舒服。

经常可以看到听到有的人会抱怨生活中的困难,但是再看一看他们的居住环境文明的城市,优越的物质条件。这些人在抱怨这样的生活环境,为此不满而终日烦恼。其实要解除这种烦恼的办法很简单。如果看一看那些贫穷的人们的生活,前者的困难和抱怨就根本不算什么了。

前些年我接待过两位女士。她们一前一后来找我,第一位女士说她很苦恼,因为她和自己孪生姐姐的关系一塌糊涂,三四年前合开了一家餐馆,刚开始的时候,餐馆生意很不好,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难,但姐妹俩齐心合力地顶着,一起吃苦一起受累,直到餐馆境况转好,后来,生意就好得收不了手了,姐妹俩的生活也富足起来。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姐姐和妹妹经常吵架,彼此之间不再互相信任。这时,我问这位女士她是否大体知道是什么东西让她们姐妹俩的关系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她迟疑了一阵子,最后还是说了钱的问题。

这位女士走了不久,第二位女士就来了。我一看就明白了,这第二位女士就是刚才那位女士的姐姐因为她们长得很像。果然,她说的话和前一位女士基本相同。

我们可以看到,上边的两姐妹,不懂得合理享有财富,从而引发了诸多的矛盾和争执,她们都分别问我应该怎么办,我只是叫她们多多花时间读读书,或是心平气和地打打坐。因为我知道,她们的愁苦表面上源于她们的财富,但实际上那并不是产生困难的根源,人之所以感到困难是因为人的不甘心。

多余的财富会拖累人的心灵。人们要想活得健康一点,自在一点,这种东西是必须舍弃的。如今,人们都知道肥胖危害健康,所以减肥就成了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但对于财富之肥,人们的看法如何呢?不少人的心目中,财富总是好东西,多多益善。这样的人应该给自己的财富减减肥才好。

你的财富很庞大,但你的生命需要的仅仅是一颗心。

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人心的贪念、妒忌与无明。

有位老太太,每天都愁眉苦脸。因为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卖雨伞店的人家,小女儿嫁给米粉店的老板。天气晴朗时,她总是挂念大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遇到下雨天,她开始为小女儿着急,万一米粉没有太阳晒,发霉了怎么办?于是出太阳时,她为雨伞店的大女儿发愁,下雨了,她为米粉店的小女儿发愁。不论是晴是雨,老太太都要发愁。后来她遇到一位出家人,请他开示要如何才能不发愁?出家人微笑地对她说:你改变不了天晴天雨,却可以主宰你的心情。世间的事物的好坏仅在一念之间,烦恼和菩提也是一体两面的。以后,你看到出太阳,你就为小女儿欢喜,可以晒干很多米粉;如果下雨,你就想到大女儿,今天雨伞店的生意一定很好。这样你就不会再烦恼发愁了。

若是不将人心灵的病治好,那么人的身体就永远不能脱离痛苦与折磨。如果保家卫国的将士不能敏锐地觉察出外界随时可能发生的袭击,怎么保证国家的安全呢?同样的道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无时无刻地保证自己的心念依持正道,这样做才能保证自己的身体不受病害的侵袭,才能免于受痛苦的困扰。当一个人在偷东西的时候,会紧张被别人看到而左顾右盼,神色慌张。但被别人看到自己的恶行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的心已经看到了你偷窃的恶行,难道你能够逃避你心灵的监视与质问吗?

种恶因,终会得恶果。一株有毒的植物,它的每一个部分都不会是清白有益的,根、茎、叶,以及结出的果实都是有毒的。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凡是由贪念与仇恨而说出的话语,做出的行动,甚至是萌发的念头,必将得到相同的报应。

人们所有行动的根源,都是心,人们所有感觉的根源,也是心。

有位先生半夜经常胃痛,有时候竟然痛得睡不着觉,他非常担心自己的身体,怀疑自己要么是得了胃溃疡,要么就是更坏一些的得了胃癌。他想得越多,胃就越痛,他就越怀疑自己真的已经不可救药了,但他十分留恋生活,根本不想死去。

后来他实在受不了这种煎熬,就到医院去检查,医生为他做了全面的体检,最后告诉他,他的胃痛不是什么大问题,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生活节奏太紧张,以后只要适当吃一些药,再注意调节生活作息就可以了。

有了医生权威的定论,这位先生放了心,当天晚上就睡了一个安稳的觉,第二天醒来的时候,他觉得很奇怪,昨夜自己居然没有胃痛!接下来,他开始减少自己的工作量,尽量照医生说的去做,没想到仅仅过了一个多月,胃痛的毛病就消失了。他这时才真正体会到:如果想多了,没病都会生出病来。

内心的愁苦就像杂草,你关注它,就等于给它浇水施肥了,它得到了成长的养分,自然就会肆无忌惮地生长起来。只有当你不再注意它,甚至是有意地排斥它的时候,它才会由于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而渐渐萎缩并最终死去。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哲理故事:想要装新东西,就要把旧东西倒掉

佛教故事:哲理故事:想要装新东西,就要把旧东西倒掉

人非圣人,心存杂念也是合乎情理的;我们无法完全做到心无杂念,但是可以让杂念少些,拥有多些。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一个弟子前去拜见禅师,问道:师父,为什么我觉得自己这候年来总是没有长进?禅师笑着...

达真堪布:依止上师有哪几个阶段?

达真堪布:依止上师有哪几个阶段?

达真堪布:依止上师有哪几个阶段? 依止上师有哪几个阶段?达真堪布解答:依止上师有三个阶段:观察、依止、修习上师的意行。首先要用智慧来仔细地观察、分辨,当自己能确认他是个具德的上师善知识,再去依止。具...

佛教故事:禅宗开悟:开示悟入佛知见

佛教故事:禅宗开悟:开示悟入佛知见

开示悟入佛知见世尊始于阿含会上且说人天十善,免堕三途。及后说无常、空苦、无我、四谛及十二因缘之法,令众生权出三界,勉离生死。次说般若,以显真空妙有,而破二乘偏空之执。四十年后,佛将涅槃,方于法华会上...

武则天前世与佛的缘

武则天前世与佛的缘

武则天与佛,可谓前世有缘。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释迦牟尼佛带着众弟子外出化斋,遇见了一群小孩。这些小孩正在路边玩沙子,忙得不亦乐乎,对佛祖的大驾光临视而不见。只有一位长得很可爱的女孩子,半戏半真地从地上...

佛教故事:种善因得善果 (第三讲)

佛教故事:种善因得善果 (第三讲)

种善因得善果 (第三讲)净空法师讲述华藏图书馆录影室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给云台居士写得信不少,谈到因果这个课题也很多。他老人家说:【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世间是指过...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萨波达的故事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萨波达的故事

萨波达的故事舍身救鸽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名叫萨波达,他心地善良,为人慈悲,经常济困扶贫,行善积德天帝释知道这一情况后,十分担心,感到自己的座位底下直发热。因天帝释这地位,并非终生制,无论是谁,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