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德故事:初祖庐山东林慧远大师

初祖庐山东林慧远大师

远公大师(公元334~416年),东晋时代人,俗姓贾,出生于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世代书香之家。远公从小资质聪颖,勤思敏学,十三岁时便随舅父游学。精通儒学,旁通老庄。二十一岁时,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听后,远公悟彻真谛,感叹地说:儒道九流学说,皆如糠秕。于是发心舍俗出家,随从道安法师修行

远公大师出家后,卓尔不群,发心广大,常欲总摄纲维,以大法为己任,精进为道,无时或懈,道念日纯。道安大师常常赞叹说: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远公二十四岁时,便开始讲经说法,听众有不能理解的地方,远公便援引庄子的义理为连类,采用格义方法,令听众清楚地领悟。远公著述宏富,相传鸠摩罗什大师读到远公所著《法性论》,大加赞叹云:边国人未有经,使暗与理会,岂不妙哉!

在弘法传道的过程中,许多人皈投到远公座下。东晋太元四年(公元379年),道安大师为前秦苻坚所执,往长安,其徒众星散,远公率领弟子数十人,打算去罗浮山,路过浔阳(今江西九江),见到庐山清净,足可以息心敛影办道,于是驻锡庐山的龙泉精舍。刺史桓伊发心建造东林寺,远公自此以东林为道场,修身弘道,著书立说,晚年迹不入俗,影不出山。由于远公的德望,当时的东林寺成为南方佛教的中心。中外僧俗,望风遥仰。东向稽首,献心庐岳。遥与北方长安消遥园,平分天下。

远公作为一代佛教领袖,十分注重僧格的尊严,针对沙门抗礼万乘的说法,著《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阐述僧人不礼拜帝王的道理,高标出家修道的胸襟。远公如是推重出家的志向,赞叹修道的功德,无非欲令世人具敬僧之心,亦令僧人自尊自强。由此,远公严正声称:袈裟非朝宗之服,钵盂非廊庙之器,沙门尘外之人,不应致敬王者。可谓掷地有声,凛然刚骨,力争僧格的尊严与独立。迫使篡位的桓玄,下诏书确立僧人不礼敬帝王的条制,自此便成为中国的规约。

远公志逾丹石,不畏权势,不求利禄,惟道是从,保持着崇高的僧格形象。试以二例为证:其一,晋安帝自江陵回京师,辅国何无忌曾劝远公在江干候迎,远公称疾不行,安帝不特不以此为忤,反而来信安慰远公,谓知所患未佳,甚情耿法师既养素山林,又所患未痊,邈无复因,增其叹恨!其二,桓玄征伐殷仲堪,行军经过庐山,要远公出虎溪一见,远公亦称疾不堪以行,绝不破例出虎溪去见宾客,桓玄只得自己入山。起初桓玄傲气十足,不肯向远公敬礼,哪知一见远公的严肃神韵,不觉自然而然地致敬起来。桓玄问:不敢毁伤,何以剪削?远公答云:立身行道。桓玄称善。本拟提出许多问题来诘难的,一与远公接谈,不敢复言。桓玄下山后对左右随从说:像远公这样的人,实是我生平所未见过的,的确是个高僧大德!其后桓玄沙汰僧众,特对他的僚属说:沙门有能伸述经诰,畅说义理,或禁行修整者,始可以宣寄大化。其有违于此者,悉当罢黜。唯庐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简之例。远公为此致书桓玄,广立沙汰僧人的条制,桓玄悉皆遵从。由此可见远公感化人之深。

远公一生德业隆盛,声誉环字,其本迹吾人难以测度,然其威神妙用之事相,亦足以感发人心。远公率众初抵庐山时,住在离水源较远的龙泉精舍,尔时,远公以锡杖轻击泉池云:若我与此地有缘,此池便当涌现泉水。说后,地下泉水汩汩涌出。因为这个缘故,那个寺便命名为龙泉寺。

建造东林寺之初,木材供不应求,远公为此发愁,夜梦山神禀告:此山足可栖神,愿毋他往。说着,天空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殿前池塘中,涌出许多珍贵的木材。刺史桓伊大为惊讶,更加相信远公是神僧,号召百姓出工出力,建寺速度加快。因将大雄宝殿称作神运殿。

陶侃在广州作刺史时,一渔人见海中有神光,撒网到放光处,得金文殊像,上有阿育王所造的字样。陶侃以此金像送武昌寒溪寺供养。后来,寒溪寺遭火灾,殿寺全被焚毁,唯有金文殊像及其供像的殿堂得以幸存。陶侃移任江州作官后,派人迎请金文殊像,谁知金像抬上舟船便沉到水底,多次打捞,了无踪迹。当时,有民谣云:可以诚至,难以力招。东林寺建成后,远公至江上虔诚祷之,金像忽然浮出水面,遂恭迎金像至神运殿,另造重阁以供奉,并制文殊瑞像赞。

远公容貌威严,令人一见顿生敬畏之心。据传记载:时有慧义法师,以强正自命,不肯服人,对远公弟子慧宝说:你们都是一班庸才,所以对于慧远推服得不得了。你们看我和他辩论。及到听远公讲《法华经》时,屡次欲提出问题来问难,终因心情战栗,汗流浃背,一句也不敢问。另有谢灵运恃才傲物,一见远公,肃然心服。足见远公感格人心之威德。

东晋时代,佛法虽已不断的传入,然尚不完备。所以梵僧来华弘化者,仍然络绎不绝。远公感于法道有缺,曾派弟子法净、法领等西行取经,得到诸多梵本佛经,遂于庐山置般若台译经,成为我国翻译史上私立译场的第一人。

远公在庐山东林寺结社念佛,共期西方。率众精进念佛,凿池种莲花,在水中立十二品莲花,随波旋转,分刻昼夜作为行道的节制。由于修行的理论与方法正确,莲社123人,均有往生净土的瑞相,甚至有的还在现身中见佛,如刘遗民等。

据《远公别传》记载:远公在庐山的净修,非常精勤勇猛,曾于念佛三昧中,三次见到佛菩萨的胜相,然而远公从未向他人宣示,其后在般若台的东龛,刚刚从定起来,又见到阿弥陀佛身满虚空,而于圆光之中,有无数化佛及观音势至等,同时还有慧持、昙顺、刘遗民等。于时阿弥陀佛对他说: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刘遗民等也曾趋前对远公禀言:法师之志在吾之先,何来之迟也?远公确知往生日期后,才将见到胜相的事实告知法净、慧宝等弟子。制订遗戒,至期果然安坐而化,上品往生。享寿八十三岁。

远公大师圆寂,道俗奔丧,络绎不绝。四众弟子奉远公全躯葬于西岭,治冢垒塔,谢灵运作碑文,以铭其德。后人在寺中图画远公像,令人瞻仰。远公大师德业广被,自晋至宋历代帝王谥号追荐多达五次。

赞云:

以特别法,永为世范。意旨暗合于行愿,中外流通遍。普令庸彦,大事即生办。

肇启莲宗福震旦,畅佛本怀垂方便。圆音一阐士归庐,大法将弘神运殿。一切法门从此流,一切行门从此办。致令各宗尽朝宗,万川赴海依行愿。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道证法师:「习惯」的牵引力

道证法师:「习惯」的牵引力

下面要讲一件真实的事情,来和大家互相勉励,我们内心如果有生气、怨恨的一口气就要趁早放下,因为现在不放,到临终不放下也不行,为什么要抱到那个时候呢?我们「一看到不顺眼的人、事,就想要骂」的习惯,也要趁...

学《地藏经》不是一般的因缘

我们信地藏菩萨不是靠自力,一切修行,离苦得乐、脱离苦难,是仗着地藏力,这叫仗他力。


就像我们念阿弥陀佛要生极乐世界,你自己没力量能生得到,那是仗着阿弥陀佛接引的力量,这也是仗他力。


我们过去没有这个因,今生遇不到学习地藏因缘,遇不到这个缘。过去没这个因,遇不着这个缘,这都是有因缘的。


因为我们要开始学《地藏经》,我们思想先得有个准备。准备什么?好像《地藏经》说的鬼神特别多,那我们思想就准备——有没有鬼神?


举 例

我们只举一个例子,在第八品的时候,有个主命鬼王——主命鬼,主生命鬼。


在说到主命鬼王的时候,佛就说他不是鬼王,他是大菩萨化现的,再过一百七十劫他就成佛了,号为无相如来。


那这一个鬼王如是,其他的鬼王都如是。鬼是一道,地狱、鬼、畜生,但是那个鬼跟这个鬼不一样,那个鬼是业报鬼,《地藏经》所说的鬼都是成就的了——一般的鬼能到忉利天吗?


因此《地藏经》所说的鬼,那一道的鬼都是成就的了、示现的了,鬼都到忉利天闻法去了。


因此人家说《地藏经》光说的是鬼,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别把他当成一般鬼看。


所以你理解到你能闻到《地藏经》,能够再学习《地藏经》,不是一般的因缘,是你过去得过地藏菩萨的教化没修成。


所以第八品的阎罗王问佛:地藏菩萨那么大神通、那么大自在神力,为什么不把众生一次都救度好,我看见他救度出去又回来了?


佛才跟阎罗王解说,此土众生的业非常重。


因此咱们学习当中,把这些问题理解清楚了,要发地藏愿,要行地藏菩萨的菩萨行,随时发地藏愿,行地藏菩萨行。


四大菩萨我们把它合成一个,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这四大菩萨,就是平等平等。


不过在坚牢地神说文殊、普贤、观音、弥勒他们的愿犹有尽的时候,他说,我看地藏王菩萨的愿永远没尽,独赞地藏,所以坚牢地神就护持地藏菩萨。


如果你修地藏法门,你那块土地,乃至你种的花草,特别不同。


因此大家要学习《地藏经》的时候,要先有这些思想上的准备。

学《地藏经》,不是一般的因缘!

学《地藏经》不是一般的因缘我们信地藏菩萨不是靠自力,一切修行,离苦得乐、脱离苦难,是仗着地藏力,这叫仗他力。就像我们念阿弥陀佛要生极乐世界,你自己没力量能生得到,那是仗着阿弥陀佛接引的力量,这也是仗...

佛教故事:世间百态:六道轮回

佛教故事:世间百态:六道轮回

六道轮回一九九九年四月十八日上午,在山东省汶上县城至南旺镇的农用小客车上,家住柳林村的车主刘某的妻,讲述了一则亲眼目睹的六道轮回故事。今年(2002)清明节四月五日晚上九点半钟,他家的小客车停在县城...

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四集)

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四集)

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四集) 让我们先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以及念开经偈: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素食才是未来,打破亿万人的生活观念

素食才是未来,打破亿万人的生活观念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关注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将饮食的侧重点转向素食,可以说素食逐渐变成一种未来的饮食方式。然而,除了饮食之外,素食还可能是人们所期待的,未来的一种生活方式!素食是未来...

陈兵教授:附佛外道的特质与祸害

陈兵教授:附佛外道的特质与祸害

陈兵教授:附佛外道的特质与祸害(作者简介:陈兵教授,1945年生于甘肃武山,1968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宗教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1987年从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