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智法师:什么是开佛眼(191—200)

纯智法师:什么是开佛眼(191—200)

191、请简单讲一下菩萨的阶位?

答:从初住到十回向,一共三十个阶位,就是菩萨的贤者位,通常简称为三贤位。十回向的最后一念,首先破一分无明,便入初地。十回向位修习中道观,以中道观破一分无明,便显一分三德,而证第三不退,称为念不退,开佛眼,成一切种智。初地以上,便是圣位菩萨了。但是,也有的经上说,须八地以上,才是圣位菩萨。

192、什么是开佛眼?

答:圣位与贤位的分别,就是在中道观的修证与否。只要中道观修成一分,便破一分无明,便显一分三德,破除无明及显现三德的智能,便称为佛眼。所谓佛眼,实际就是指的体证不真不俗与即假即真的智能而已。能够体证了真俗圆融的道理,便是开了佛眼,但是此绝非止于口头说说,一定要彻心彻性地亲证之后,才能算数。如果没有彻悟,单靠一两次的显现,那都是虚假的,不能算数的。

193、什么是一切种智?

答:能够知道一切法一切相,空如寂灭,又能知道一切法一切相的种种分类差别,能够如此地空有双照,真俗圆融的智能,便称为一切种智。

194、什么是三德?

答:一,体证了佛性本体,称为法身德;二,如实明了觉知一切的法相,称为般若德;三,远离一切系缚而得大自在,称为解脱德。

195、什么是念不退?

答:是指了知生死本际、Lipan本际、烦恼本际、菩萨本际;生死Lipan,烦恼菩提,不一而异,念念能与佛智相应的意思。

196、菩萨的生死能由自己决定吗?

答:初地以前的菩萨生死,是由业力决定的,不得自主的;初地以上圣位菩萨的生死,是由自己的愿力决定的,能够自由作主的。所以菩萨到了初地以上,便能自由化现,虽是菩萨,而能分身百界,以佛的姿态出现,教化有缘的众生。

197、初地以上的菩萨怎样才能成佛?

答:初地以上的菩萨,要究竟成佛,尚须地地破除无明,地地分证中道,地地增显三德,地地开一分佛眼。到了第十法云地,再破一分无明,便进入一生补处的等觉阶位。到了等觉位的菩萨,除了佛陀,无人能够测知等觉于佛的不同之处。

198、什么是等觉?

答:就是相等于佛而又略微不同于佛的意思。

199、什么是一生补处?

答:所谓一生补处的生字,是指尚有一分变易生死未了的意思。凡夫与贤位的菩萨,有出胎入腹而又老病死亡的生死,称为分段生死;已了分段生死的圣位菩萨,自初地以上脱离三界的分段生死,他们每破一分无明,每更向上一层,也是称为生死,那是叫做变易生死。仅余一分无明,仅须更上一阶的等觉菩萨,便称为一生补处。另外还有《八相成道》中说,由兜率天下来人间,投胎、住胎、出世、出家、说法、Lipan之后,不再受生的意思。

200、什么是劫?

答:劫是梵语Kalpa劫婆的简称,印度通常是用作计算时间单位,所以对于劫的应用,非常广泛。劫的含义也有长有短,不过一般的解释是这样:人寿自八万四千岁,百年减一岁,渐渐减到人寿十岁,再由十岁,百年增一岁,渐渐又增到人寿八万四千岁,如此的一减一增的时间过程,称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个中劫为一大劫。通常经中所称若干劫的,就是指的大劫。劫是个很大的数,但在佛、菩萨眼中,却是个很小的数。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心直何必口快?佛教如是说

心直何必口快?佛教如是说

古人有言:“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说的是我们要管好自己这张嘴。佛教“十善业”中,与善恶相关的语言就有四种,恶语和柔和语,妄语和实语,绮语和质直语,两舌和调解语。又有俗语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

净土大德故事:十二祖红螺资福彻悟大师

净土大德故事:十二祖红螺资福彻悟大师

十二祖红螺资福彻悟大师彻悟大师(公元1741~1810年),讳际醒,一字讷堂,又号梦东,京东丰润人,俗姓马。大师幼而颖异,长喜读书,经史群籍,无不博览。二十二岁时因大病,深感幻躯无常,发出世志。病患...

24带业往生等于逃债吗?

24带业往生等于逃债吗?

带业往生等于逃债吗?  所谓带业往生,是净土行者的观念,但在净土经典里面,不曾出现过这样的名词。所以,数年前曾有密教的瑜伽士和显教的净土行者之间,发生了一场「消业往生」和「带业往生」的论战。不过,根...

五台山人皮鼓传说

五台山人皮鼓传说

五台山人皮鼓传说鼓,远古以来,都是以兽皮做鼓面,这是天以地义的。可是五台山铁瓦寺却有一面人皮鼓,不能不说是稀见之物。关于这面人皮鼓有两种传说:传说位于东庄村的铁瓦寺,共分两院,前院叫法祥寺,后院叫台...

星云法师解“贪官拜佛”

星云法师解“贪官拜佛”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2006年3月31日,来自台湾的佛教大师星云作客凤凰卫视电视台,接受了评论员阮次山的专访。当问到时下...

历经生死劫方识人间苦,痛改前非时发愿要修行

历经生死劫方识人间苦,痛改前非时发愿要修行

作为一名医生,如果没有自己亲身经历这次生死考验, 估计我永远无法认知病人是如何与病魔死神做斗争的。在医院工作三十多年的日日夜夜里,我看多了无数家庭、病人的生死离别,心肠因此被淬炼的坚强抑或麻木?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