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问: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请问如何把这句话落实在待人处世中一切时、一切处?

答:你要读《华严经》五十叁参,学习善财童子不见世间过,要明白看到别人过失就是自己的过失,别人没有过失,宇宙之间决定没有过失。「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所有一切差别都是我自己的心造成的,当我觉得这个人好,就会喜欢他,贪心起来了;当我觉得那个人讨厌,瞋恚心就起来了,心在面对外境时分别好坏。但要明白自己的真心本来是没有这些的。

这个道理现在已被科学证明了,一切众生,也就是动物、植物、矿物是一不是二,全体皆是法性,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法性没有好丑,法性是平等的。但人的意念会改变它们的好坏,这在江本胜的实验当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你用善的意念对水,水的反应是善的,是美的。用恶的意念对它,它的反应是恶的,是不好的。矿物、植物、动物也不例外。由此可知,面对恶人,你以善心对待他,他回报你好;面对好人,你以恶心对待他,他回报你不好。

故不见世间过,不是要我们不知道世间过,而是自己清楚是非善恶,但是心裡头从来不起一个念头,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心要像镜子一样,能够清楚、明白的照到外面,但镜子本身没动,如如不动。

你的心就不会被外面的境界影响,你的心就能清净,面对境界也清净,你就有法乐,这个世界跟极乐世界没有两样,境随心转,这是修行人。

凡夫是心随境转,带来无量无边的烦恼、无量无边的苦痛,这是自作自受,于人无干。总之,随外面境界动摇就错了。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百喻经-说人 喜嗔喻(十三)

百喻经-说人 喜嗔喻(十三)

说人 喜嗔喻原文   过去有人,共多人众坐于屋中,叹一外人德好极好,唯有二过:一者喜嗔,二者作事仓卒。    尔时此人过在门外,闻人选是语,更生嗔恚,即入其屋,擒彼道已过恶之人,以手打扑。 傍人问言...

唐季礼林心如携手开素食餐厅

唐季礼林心如携手开素食餐厅

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五十周年的喜庆之日,著名导演唐季礼和著名演员林心如携手在大理千年古寺三塔崇圣寺开设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心如悦素食馆。 当笔者问起开设心如悦素食馆的原由时,唐季礼说:林心如去年在...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火烧密籍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火烧密籍

仰山慧寂初参耽源禅师,深得禅师赏识,耽源便把慧忠国师传给他自己的一本法门秘籍传给他:这是祖上代代相传下来的,你要好好保存。慧寂拿过来看了一遍,就一把火把它烧掉了,耽源十分不解:我这法门,谁都不会,你...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云门内外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云门内外

云门禅师去参访睦州禅师,到了睦州禅师的道场,正是黄昏薄暮的时分。云门用力敲着两扇紧闭的大门,久久以后,睦州才来应门,云门道明来意之后,正将一脚跨入门槛的时候,睦州出其不意的用力把门关上,云门大叫:哎...

禅宗大德故事:一休晒藏经

禅宗大德故事:一休晒藏经

一休晒藏经一休禅师在比叡山乡下时,有一天看到一群群的信徒都朝山上走去,原来比叡山上的寺院在晒藏经。传说晒藏经的时候,如果风从经上吹拂而过,人承继这种风,能够消除灾厄,增长智能,因此闻风而来的人不断地...

什么是佛法

什么是佛法

【佛法】-什么是佛法佛法(佛教解释)佛法,是让人们认识思想、摆脱思想束缚、进行自由创造的教学观照体系。【佛法】佛所说之教法,包括各种教义及教义所表达之佛教真理。成实论卷一举出六种‘佛法’之同义语,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