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敬礼佛生天缘

信敬礼佛生天缘

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中印度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住著一位深信佛法、精進用功的長者,這位長者每天一定到精舍聽佛陀開示。

長者的妻子看他天天都往外跑,心裡面就產生疑惑,到底先生在做什麼?為什麼每天都出去?一出去總是在外滯留好一陣子才回來,難道是?有一天,長者的妻子終於忍不住問長者說:「你天天往外跑,都到那兒去了呢?是去做什麼呢?」長者回答說:「哦!我是到佛陀那兒去。」妻子又問:「佛陀是不是長得很美?所以吸引你天天都往那兒跑?」長者聽了,覺得又吃驚又好笑,便委婉的告訴妻子:「佛陀是一位已經證道的聖者,他的人格沒有絲毫的缺點,內心沒有任何一絲絲的煩惱,容貌非常的莊嚴殊勝;對待每一個人就如同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親切與慈悲,不論是貧富貴賤,佛陀都是平等的護念與觀照;他的言談充滿了智慧,能知道萬事萬物的過往今來,並且指出一條通往至高無上真理的明確之道,佛陀的優點真是說之不盡;總之,能親近佛陀的人,那真的是很大很大的福報啊!」長者的妻子聽到先生是這麼樣的讚歎佛,不期而然的也打從內心生起了歡喜與仰慕,希望能馬上見到佛陀。於是夫婦二人即刻驅車前往佛的住所。

長者夫婦到達的時候,已經有很多位王宮大臣及他們的親眷來向佛陀請法;長者夫婦覺得此時此刻實在不適宜去打斷佛陀的開示,他們站在遠處,遙遙地望著佛陀;長者妻子看見佛陀,果然如丈夫所形容的萬德莊嚴,雖然自己未能夠靠近佛陀,也能感受到佛陀的慈光正和悅的照向自己,不由得從心底生出深深地景仰與讚歎,情不自禁的朝向佛陀至誠的禮拜、至誠的頂禮。

多年以後,長者妻子壽盡命終,因著至誠禮敬佛陀、至誠禮敬聖者的功德,生到三十三天,在天上享受天福。

三十三天位於欲界的第二層天,是釋提桓因所居住之處,居住在這裡的天人天壽一千歲,天上一日一夜相當於人間一百年,由此可知,天人壽命之長。由於他們前生不斷的修善法,所以有很大的福報;思衣衣至,思食食來,一切現成。

長者的妻子住在天宮中,無憂無慮,快樂的生活著。她用天眼觀看自己的生天因緣,原來是因為自己在人世間曾經發自深心的敬佛、讚佛、至誠禮佛的功德,才有生在天宮享受天福的福報,內心更是感恩佛陀的恩澤,於是來到佛所,聽聞佛陀開示法要,當下證得初果。

一旁的比丘請示佛陀:「長者妻子是以何種因緣而生天宮?」佛陀說:「往昔他在人世間時,曾至心禮拜於佛;因著禮佛的功德,命終生到天上。」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禅茶一味是什么味?

禅茶一味是什么味?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正文 -茶中有禅,禅中有茶,茶禅就会一味,茶味就是禅味,禅味也就是茶味,禅茶不就一味了吗!至于,茶禅一味是什么味呢?禅茶一味的第一味,是苦甘之味。人有四大...

星云法师:阿赖耶识

星云法师: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是印度的语言,中文的意义就是「我」的意思。人有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七识都有死亡、毁坏的时候,只有第八阿赖耶识的「我」,是吾人的真心本性,它可以随...

纯智法师:怎样才能让正法久住?(246—250)

纯智法师:怎样才能让正法久住?(246—250)

纯智法师:怎样才能让正法久住?(246—250) 第五章菩萨戒 246、为什么戒具有这样的重要性? 答:《大涅槃经》中说:“戒是一切善法的阶梯,亦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如地总是一切树木所生之本;戒是诸...

养生养肺方法适合现在的热燥族 快给你的肺清清热吧

养生养肺方法适合现在的热燥族 快给你的肺清清热吧

道教养生养肺方法讲究心静则心神清宁,内心安然自若就不会被俗事所诱,知足常乐是道家养生心法也是道教的至高境界,凡事喜欢事事操心自然而然会损耗身体的精力和五脏之气,心过劳则容易肝火郁结伤肝伤肺,心肾相连...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第十八卷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第十八卷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第十八卷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第十八卷 婆薮盘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分别圣道果人品之三 复次如凡夫生初定地以上。由舍欲界惑灭离至得。与彼惑不更相应。于彼亦尔。是故此执非证。复由何地...

【原  文】

智有二:有世间智,有出世间智。世智又二:一者博学宏辞,长技远略,但以多知多解而胜乎人者是也;二者明善恶、别邪正,行其所当行,而止其所当止者是也。仅得其初,是谓“狂智”,当堕三涂。兼得其后,是谓“正智”,报在人天。何以故?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也。

出世间智亦二:一者善能分别如来正法四谛六度等,依而奉行者是也;二者破无明惑,如实了了,见自本心者是也。仅得其初,是出世间智也,名为“渐入”。兼得其后,是出世间上上智也,乃名“顿超”。何以故?但得本,不愁末;得末者未必得本也。今有乍得世智初分,便谓大彻大悟者,何谬昧之甚。

—— 节选自《竹窗随笔》

【译  文】

通常所说的智慧,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世间智;另一种是出世间智。具有世间智的人,又可分为二种:

狂  智

一种是偏重于才学的,譬如学问广博言辞巧辩,有特长的技艺,有深远的谋略,这些人大都是以知识丰富,头脑灵活而胜过普通的人;

正  智

另一种是注重品德修养的,能认清善恶,分别邪正,知道做哪些事是符合道德的,应当行的便行;哪些事是不道德的,不该做的便坚决不做。

这二种世智中,如果只具有才学而忽略了品德,那么这种智慧只能称狂智,仗此狂智造业,势必堕落三涂;既有才学又兼能注重品德修养,这种智慧才可称为正智,以此正智断恶修善,将来报在人天。为什么呢?世间有君子小人之分,凡注重于品德修养而不炫耀才华的人,称为君子;而那些专爱卖弄才华的人,投机取巧,藐视品德修养的人,便是小人。

出世间智也有二种:

渐  入

一种是善能分别如来所说的四谛六度等种种法门,并依此正法而修行;

顿  悟

一种是断尽无明烦恼,能够通达一切诸法的实相,彻见本具佛性的人。

在这二种中,仅得前一种,虽可称为出世间智,但名为渐入。兼得后一种,便是出世间上上智了,名为顿悟。为什么呢?因为明心见性是根本,其余皆属枝末。得了根本,自然不愁不具枝末;但如果仅得枝末,却未必能得到根本。可笑现在有些人,刚得到点世间智的一点皮毛,便以为大彻大悟了,真是荒谬愚昧到了极点。

智慧有哪四个层次?

【原  文】智有二:有世间智,有出世间智。世智又二:一者博学宏辞,长技远略,但以多知多解而胜乎人者是也;二者明善恶、别邪正,行其所当行,而止其所当止者是也。仅得其初,是谓“狂智”,当堕三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