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修行,你求什么得什么。【梦参老和尚】

我们修行要特别注意什么呢?现前的一念心。随时检点你自己的心,看看入道不入道,淫、怒、痴,一点事情就发火,这个效果就不大了。因为在愚痴当中所做的事情效果不太大,必须得有智慧,智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经常明明白白的照料这个心,不要让它放逸了,但是我们一般做不到。如果你能制止你的心念,后果是没有的,刚一起念,你就制止了

什么叫菩萨?菩萨跟我们有什么区别呢?“觉知前念起恶,能止其后念不起者,这就是菩萨。”前面起了不好的思想,这个不好的思想包括很多,怀疑心、瞋恨心、嫉妒障碍心,听到人家说别人好,你心里总是不舒服,总是要大家都说你好才高兴,你很好的朋友,你的弟兄,或者你父母赞叹你哥哥好、爱给你哥哥买东西,你的嫉妒心、瞋恨心全都来了,人人皆有之。

还有,这些思想念头复杂的很,你要是能够在刚一起心动念的时候就能制止,你的功夫就差不多了,就有修行了,你能够觉察得到,这个念头不合乎佛所要求的,名也好,利也好,除了名利还有很多,所以自己要检点身心,这个时候你要以这种思想,以这种用心在十斋日念经,才能使你的家庭安定,周围的环境百由旬内无诸灾难,否则做不到,这就是修行的法门。

能够在十斋日诵经,又能够有至心,那就更好了。诵经的时候心里能够观想,心能够跟经上所说的合了,那么你就是地藏王菩萨了,这部经等于是你说的,这个效果就大了,这个时候你求什么得什么,不过,你求什么得什么,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利益众生,为了要让一切众生成佛,这就是佛心。

如果利益众生、行菩萨道、行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你就是菩萨。反正一天当中我们这个心在十法界不晓得转了好多圈,一下想成佛,一下想利益众生,一下想造业,一下心里很黑暗,想吃的、想穿的、想舒服,想怎么样快乐,这个心念都是罪业,想完了要去打主意,想办法怎么得到它,所以你一念之间就能造很多的罪,是这样的原因。

 • 您的每一次转发•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慧明法师开示录·第五座禅密兼修之心宗

慧明法师开示录·第五座禅密兼修之心宗

第五座禅密兼修之心宗诸同学!禅密兼修之心宗,道理本不可说,今方便解释其义。先将禅字略略说之。此禅字,或以为是六度中禅那之禅,或认为是六度之般若波罗蜜。其实禅宗之禅,统摄六度万行,乃以心传心之义。故永...

佛教故事:在婚姻中修行:在婚姻中修行 第四节

佛教故事:在婚姻中修行:在婚姻中修行 第四节

在婚姻中修行 第四节海涛 辑1.就算只有一个小孩或一个人培养善心,当他有影响力或权力的时候,就能带给数百万人许多宁静与安乐。所以,教育小孩拥有善心、对他人仁慈慷慨、觉得对一切有情的安乐负有责任非常重...

餐饮礼仪之西餐的优雅吃法

餐饮礼仪之西餐的优雅吃法

为了在初尝西餐时举止更加娴熟,费些力气熟悉一下这些进餐礼仪,还是值得的。吃西餐在很大程度上讲是在吃情调:大理石的壁炉、熠熠闪光的水晶灯、银色的烛台、缤纷的美酒,再加上人们优雅迷人的举止,这本身就是一...

佛教故事:活得快乐:禅像什么?

佛教故事:活得快乐:禅像什么?

禅像什么?有一位信徒很想学习打坐,但总是不得其门而入,有一天,他鼓起勇气到寺院去拜访无相禅师,并非常诚恳地说道:老师!我很笨,自知非参禅法器,但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能否请您告诉我,禅像什么...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第十三集)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第十三集)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第十三集) 尊敬的各位大德,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孝经》,请看「圣治章第九」。昨天我们还没有把这章讲完,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我们从这一章末后这一段看起,先把这一...

有一次三大弟子请求仲敦巴大师赐教佛道的简要修法。

仲敦巴说:人们成佛之道路虽有种种,但至关重要的只有一条,那就是与慈悲心融为一体的性空见。其中性空见是胜义菩提心,就是悟到诸法本性无生;慈悲心是世俗菩提心,就是对未悟众生发大慈悲。修大乘佛教者,开始要使生起这两种菩提心,中间要修养这两种心,最后修这两种心的成就就是佛的法身和色身。

修这两种菩提心的方法简要概括为三根、九支。三根是:修心,积资,修定。修心之要分三支:即无常观,慈悲观,二无我观。积资之要三支:供养上师,供养三宝,施舍法财。修定之要三支:持戒,祈求传承上师,身心处于寂静状态。通过上述九支修法生起成熟胜义世俗两种菩提心,从胜义菩提心生出法身果,从世俗菩提心生出报化二色身果,结出二果便是佛。

有位康地僧人请教二无我意。

仲敦巴说:从自己的头顶到脚底,一一寻找哪一点是“我”?当你找不到可以指认出来的“我”,便是“无我”。悟到寻找“我”的思想意识本身,也无可以指认的自体,便是“法无我”。

又问:什么是正见?

仲敦巴说:正见是认识到一切事物本来没有物自性,没有有无常断等可以判定的本质,一切现象如梦如幻,而且这虚幻也是自己的心中所现,故对一切事相不执著,不关注,心不受牵制。

有一次仲敦巴看到一个转经的僧人。

仲敦巴说:转经也开心,但修行不是更好吗?

那个僧人听了此话,便去天天坐在经堂廊檐下读大藏经。

仲敦巴又说:读经开心,但修行不是更好吗?

那僧人听了此话后又去坐禅。

仲敦巴又说:坐禅也开心,但修行不是更好吗?

那僧人听了以后便去请教敦巴说:看来转经、读经、坐禅都不算修行,那么什么是修行呢?

仲敦巴说:丢掉今世的一切牵挂。丢掉!丢掉!

布多瓦问仲敦巴大师:如何分辨佛法与非佛法?

仲敦巴说:能抑制烦恼的是佛法,不能抑制烦恼的不是佛法;反世俗的是佛法,合世俗的不是佛法;符合经义的是佛法,不符合经义的不是佛法;受善报的行为是佛法,遭恶报的行为不是佛法。

丢掉今世的一切牵挂……丢掉!丢掉!

有一次三大弟子请求仲敦巴大师赐教佛道的简要修法。仲敦巴说:人们成佛之道路虽有种种,但至关重要的只有一条,那就是与慈悲心融为一体的性空见。其中性空见是胜义菩提心,就是悟到诸法本性无生;慈悲心是世俗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