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指南:放生红鲤鱼

放生红鲤鱼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我们之所以放生红鲤鱼,是因为它也是生命!爱惜别人的生命,培养慈悲心,放别人的生,也是放自己的生。人死为羊,羊死为人,六道轮回,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因果缘起的真理离我们越来越远,它在这个世界曾发出的辉煌之光已日渐暗淡,陷于沉沉黑夜之中的人类迷失了本性,疯狂地向外追逐而不知自返,可怜的众生虽然渴求着天堂甘露的安乐,却不知自己无时无刻不在吮吸着魔王的蛊毒。贪嗔痴三毒的戾气弥满整个世界,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已经变成了浊浪滔天的业海。我们到处都可看到:嗔心的放纵,使得世界战火纷飞、生灵涂炭,暴力枪杀频频发生,人们居无宁日;贪心的放纵,使得上行下效,举国奢侈腐败,人们沉溺于花天酒地之中,不顾一切地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丧失了智慧的人们,以烟、酒、毒品等来麻醉自己,想借此摆脱内心的空虚;在弱肉强食的竞争场上,为了避免被人宰割的命运,不同领域中的人们都在疲于奔命在丧失了因果正见的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并没有为世界带来真正的幸福,反而导致人心迷失、道德沦丧、社会动荡、家庭破裂。纵情于五欲之中的人们开始饱尝着难以尽述的苦难:风雨不调、污染严重、灾难频仍,地球上已经难以找到一方纯洁的净土;没有了亲情的抚爱和传统美德的熏陶,现代孩子只能任随社会的污流毒蚀幼小的心灵;杀业的泛滥、性欲的放纵,带来了癌症、爱滋病等可怕的绝症,人们的身心健康普遍受到了威胁;吸毒的瘾君子们被毒品摧残得成了人间活生生的饿鬼,在这个世界就已现量遭受了恶道的苦报;现代社会的竞争机制,已经把人们改造成一群群时刻搏击的猛兽,你死我存的较量,把世界变成一大战场人类染上了疯狂病,急切需要解毒的妙方!而彻底根治众生的业病除了因果的妙药,再也不可能有其他的办法。业由心造,还需从心而忏;命自我立,福自己求。鲤鱼在浑水河里能活吗?鲤鱼属底层鱼。栖息于水域的松软底层和水草丛生处,喜欢在有腐殖质的泥层中寻找食物。早晚风平浪静时,也常到岸边浅水区游弋觅食。鲤鱼的吻部长而坚,伸缩性强,吃饵常常翻泥打洞,有点像猪拱食,并随之泛起气泡。在鱼塘抽水干枯后,可以看到塘底和岸边那无数的圆形坑窝和孔洞,便是鲤鱼所为。适应能力强,能耐寒、耐碱、耐低氧,对水体要求不高,能在各种水体中生活,只要水域没有被污染,就能生存。放生的功德是什么?一、天地万物众生,皆本具佛性,与我无二无别。只因宿业深重,递相酬报,而沦为异类畜生;一旦障消债除,皆可投生善道,乃至证成佛果。故今朝放生等于成就一未来佛。二、天地万物众生与我,在无始以来的轮回中,皆曾互为父母亲眷。故今朝放生,等于拯救自己前世的亲人。三、天地万物众生与我,在过去的轮回中,皆曾互为冤家仇敌。故今朝放生,可解冤释仇,消灾免难,免除冤杀恶报。四、天地万物众生,皆有灵性,皆知趋吉避凶,皆贪生怕死,皆有悲欢喜怒。今朝放生,物类皆知感恩图报,缔结善缘。五、因果报应,如影随形,分毫不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乃亘古不变之铁律。放生即是救命,自利利他,种善因必得善果。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何必重新来过

佛教故事:何必重新来过

何必重新来过如果有悔,想想,再来一次,只怕还一样。如果有恨,想想,那恨的人与事也将随着我们凋零。人生何必重新来过一位从来不碰股票的朋友,第一次「进场」,就赔了钱,真可以用「伤痛欲绝」来形容。「本来想...

佛教故事:动物寓言故事:狐狸和山羊

佛教故事:动物寓言故事:狐狸和山羊

狐狸和山羊一只狐狸失足掉到了井里,不论它如何挣扎仍没法爬上去,只好待在那里。一只公山羊觉得口渴极了。来到井边,看见狐狸在井下。便问它井水好不好喝?狐狸觉得机会来了,心中暗喜,马上镇静下来。极力赞美井...

佛教故事:佛学故事:一次布施,换来三世恶报一世还

佛教故事:佛学故事:一次布施,换来三世恶报一世还

玄冥从前有位老和尚,有意要重新修建佛店,特地到一处较有钱的乡镇化缘。化了数天,竟无人肯发心捐助。后来,有一味癞疠头的卖烧饼孤儿,看不过去,就把往常卖饼积蓄来的钱全部都施给老和尚,因而感动了许多人,也...

一碗菜根香

一碗菜根香

一碗菜根香不贪不淫可以养德,能清能淡可以养寿;少食少怒可以养神,无求无争可以养气。(清)乾隆皇帝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世事静方见,人情淡始长。一个人若要处世成功,必须吃得苦、吃得亏、吃得重。我们的...

证严法师:染布的譬喻

证严法师:染布的譬喻

佛世时,曾以一则染布的故事作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来到王舍城托钵。城里有一条十分热闹的街道,贩卖着各种生活用具,有打铁店、制桶店、布店等等。 当佛陀走到一家染布店时,便静静地站在一旁、看染布师...

开门犹是闭门人

开门犹是闭门人

王阳明(1472—1529),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曾筑室会稽阳明洞,故世称阳明先生。 王阳明先生有一次到金山寺去朝拜,觉得寺中的景物非常熟悉,一草一木似曾相识。信步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