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色不淫得福报,雨夜奇遇结良缘。

见色不YIN得福报,雨夜奇遇结良缘。

浙江杭州有一位柳先生,自幼好学深思,平日手不释卷。因为用功过度,缺少运动,虽然年龄只有二十余岁,但背部已微微的弯曲,苍白的脸上,架上一副深度的近视眼镜,一望而知是个曾经用过一番苦功的文弱书生。

有一天,柳君外出访亲,傍晚返家,行至中途,忽然狂风四起,大雨倾盆。那地是僻静的荒野,附近没有村落,也没有一户人家,到何处去躲雨呢?东张西望,发觉不远的荒园内,有一座小小的凉亭,他就飞也似的奔到亭中去躲雨。

当他走进亭内,看见一位如花似玉的少妇,也独自的坐在那里躲雨。柳君虽是正人君子,平日守身如玉,但人非木石,到此关头,也觉欢喜起来,不禁怦怦然为之心动,陡然间脑海中记起了平日读过一首戒淫歌的几句:“万恶淫为首,死路不可走,天配夫妇缘,淫孽可造否!”澎湃的心潮,竟因戒淫歌的警惕而平静下来。就在亭中正襟危坐,闭目观心。

这时少妇也已发觉有人走进亭来,一看是位青年的白面书生,深恐遭受麻烦,不觉窘迫起来。可是出乎意料之外的,那位文质彬彬的小白脸,在夜色苍茫别无第三人的小亭中,面对着这样艳丽的少妇,不仅并无不规矩的行动,连看也不看她一眼。少妇很觉奇怪,心里想:“像我这样的美丽,平日到街上去,男人们常常呆呆地看我看得出神,可是目前这位青年,却对我视若无睹,不知是什么道理?”再看看那青年呆苦木鸡的坐在那里,一副傻头傻脑的书呆子样子,很觉好笑,不由自主的轻轻地笑了一声。

柳君正在盘膝静坐之际,忽然听到少妇轻轻一笑,他竟自作多情,误认为少妇看上了他,对他很有意思,因此他本已平静的心湖,又起了一阵波动。可是柳君平日看了一些善书,毕竟还有修养,当情欲正要萌动的时候,因果的道德观念就会立即起而压制。

风不断呼呼的吹,雨滴滴不停的打,深夜的凉风,从四面八方吹入亭中,他与她都冷得打着寒噤,二人下意识都不约而同的想:“两个人如能拥抱在一起,岂不是可以增加温暖,驱除寒冷吗?”当他这样想的时候,又觉得这样想法太危险了,火锅地狱的想法,要不得,马上铲除!

接着他又继续转念的想:“这样的奇遇,诱惑性实在太强大,戒淫歌的古训,恐将失去效用,因果律的警告,只能压制一时,长夜漫漫,如何能持久的不动淫念呢?是否还有不动淫心更好的法宝呢?有,有,有,忽然想起了从前一位老和尚传授给他四觉观的法门。”

于是,他又闭目静坐,临时修持四觉观,作着下列的观想:

一、默想清晨睡起,两眼朦胧,未经盥漱,此时满口粘腻,舌黄堆积,甚是污秽,当念绝世娇姿,纵具樱桃美口,而脂粉未敷之先,其态亦当尔尔。

二、默想饮酒过度,五内翻腾,未久忽然大呕,尽吐腹中未消之物,饿犬嗅之,摇尾而退,当念佳人细酌,玉女轻餐,而杯盘狼籍之时,腹内亦当尔尔。

三、默想卧病以后,面目黧黑,形容枯槁,又或疮痈腐溃,浓血交流,臭不可近,当念国色芳容,纵或年华少艾,而疾苦缠身之日,形状亦当尔尔。

四、默想通衢大厕,屎尿停积,白蛆青蝇,处处缭绕,当念千娇百媚之姿,任彼香汤浴体,龙麝熏身,而饮食消融之后,所化亦当尔尔。

柳君实行了以上的四觉观后,顿觉对于身旁的少妇,毫无兴趣,身心清凉,得未曾有,从此恍悟欲火是一件苦事,清心息欲,才能获得身心无上的清凉愉快。

柳君与少妇在雨夜中躲雨。

二人坐到天明,始终默默未发一语,这时天空中的风,已不像昨晚的怒号,吹得很柔和,雨也渐渐的停了,大地一片寂静,寂静得像柳君澄清无波的心一样。柳君与少妇,就在这样寂静的空气中,各自离开亭中回家。

少妇回到家中,对于途中亭间遇见的那位陌生青年,不欺暗室的高尚品德,内心深为钦佩,就将雨途中在荒园亭间过夜避雨的情形,一五一十讲给丈夫听。那知她的丈夫王先生,偏不相信世风日下的社会,还有这样的真君子。他认为青年男女 在荒园亭中过夜,又没有第三人,不干不清不白的事,那是不可能的。竟大吃干醋,大发雷霆,责骂妻子。虽经少妇苦苦解释,力辩不仅没有不规矩的事,连话也没有交谈一句。可是她的丈夫反而认为不近情理,责骂妻子不该在亭中避雨,无论如何大雨,也应冒雨回家,一口断定那位陌生青年已与妻子干了不清白的事,闹着非离婚不可,少妇有口难辩,只得被迫离开。

这年秋天,柳君参加乡试,虽然他平日读书很用功,但因用功过度,身体衰弱,所以考试时写的文章,因精神萎靡而文思枯竭,考得很不理想,当考官阅卷时,认为他的文章不佳,决定不予录取

,已将他的文卷置于废卷中。那知第二天整理准备予以录取的试卷,竟发觉柳君的考卷仍在其中,很觉惊异,复细阅其文,还是认为不够标准,再予置在废卷中。后将可以录取的考卷,呈给主考官时,发觉柳君的考卷又在内,心想这位考生一定积了阴德,就把他的考卷一并呈荐,竟中第七十一名而登金榜。

柳君考中以后,某日晋谒考官,恰巧那位少妇的丈夫王先生也是同年考取的,亦同时在座,考官谈及柳君几乎落第,而仍予录取的经过,问他究竟积了什么阴德?柳君心想平日别无其他善事,惟有那次避雨时的见色不淫,尚觉良心上有很大的安慰,就将当时的经过情形,原原本本的说出来。考官听了,深为钦佩。在座的王先生,脸色突然变了,既惭愧,又悔恨,惭愧的是不该把君子当小人,悔恨的是不该贸然强迫妻子离开。连忙站起来向柳君作了一个揖,说道:“柳年兄!我错了,我错了,大哥那次雨夜所遇的少妇,就是拙内,当拙内返家后,把经过的情形告诉我,我竟不相信天下有像大哥这样的真君子,反把君子当作小人,一时误会气愤之下,强迫妻子离开,刚才听到大哥讲述当夜经过,方知大哥与我妻子,确实是清白的。现在我深深忏悔过去的错误,并向大哥谢罪。”

考官听了他们二人的谈话,就向王君说:“现在既已证明你妻子的清白,误会冰释,你应该迎接你妻子回家,破镜重圆。”王君点首称是。回家以后,就到岳家去迎接已离婚的妻子,恢复婚姻关系。返家团聚。王君这次应考,不仅金榜题名,且在无意中巧遇柳君,证明了妻的清白,而获重圆破镜。因此王府全家,人人笑逐颜开,充满了愉快的气氛。他们因为钦佩柳君高洁的人格,决定请柳君到家中来吃饭以表敬意。

柳君应邀至王府吃饭,这时王君的胞妹,正是待字闺中,绮年玉貌,秀外慧中,她看到柳君高雅的风度,一见倾心,向她哥哥王君表示,愿意嫁给柳君。从此柳王二家,互结秦晋之好。柳君在金榜题名之后,还获得才貌双全的如意眷属。善人得善果,怎得不令人歆羡呢!(取材自《寿康宝鉴》

(转载)

消灾免难: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一功德

学佛为成佛,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怀疑不夹杂,乘佛大愿力决定往生净土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恶念恶口恶行,忏悔我所犯一切邪淫重罪;愿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学佛网、转载者、各位读者;此文若有错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愿断恶修善、广积阴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持戒念佛、求生净土!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钟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第五集)

钟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第五集)

钟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第五集) 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五集) 2007/4/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05-05 尊敬的各位大德...

从观待道理去看,清净和不清净的世界是果,它的因法,是众生的心。《维摩诘经》里面说得很清楚:心清净的时候,外在现象自然会清净;反之,如果心不清净,看到的必然是不清净的现象,这就是因和果的观待。

当然,虽说心清净一切清净,心不清净则一切都不清净。这等于是在说,世上不存在什么客观的物体,一切都是主观的现象,但这与西方哲学的唯心主义完全是两回事。

关于心与外境的关系,从凡夫至八地菩萨之间的修行境界中也能看出——七地以下的菩萨虽然断除了大部分烦恼障,但因为烦恼障没有完全断除,所知障更没有断除,所以看到的仍然是不清净的现象。就现象而言,一地到七地菩萨所看到的世界,与我们现在看到的世界是一样的;但从内在境界而言,凡夫众生会认为世界是实有的,而菩萨却知道世界是如幻如梦的。

但到八地以后,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此时的菩萨除了通达世界的如梦如幻与空性以外,在所感知的显像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清净的娑婆世界变得清净,就像东方琉璃光佛的世界,或西方阿弥陀佛的世界一样。虽然八地以上的菩萨所看到的世界和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有着天翻地覆的差异,但实际上二者所见的本体都是同一个地球,并不是因为八地菩萨的修行好、心清净,就在地球以外,重新创造了一个新的清净的地球。二者之所见,只是一个世界的两种不同现象而已。

一个共同的世界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两种现象呢?学过《定解宝灯论》并能抓住其核心要领的人应该知道,其原因,就是因为两种现象中,一个是真实的,一个不是真实的。谁对谁错?怎么去辨别呢?肯定佛菩萨看到的才是真理。因为我们罪障深重,故所见范围也很小、很狭窄;在没有修到八地之前,菩萨们看到的也跟我们看到的一样不清净,只是经历长时间的修行,心慢慢清净,并断除了所有的障碍、罪业以后,看到的才是清净的,证悟境界越高,看到的越正确。

如果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主导,只相信自己的感官,只承认感官所获得的信息——地球就是我现在看到的样子,不可能像西方极乐世界一样清净——就会将真实、准确的信息误以为是错的。

有个比喻说得好:在得一种胆病的时候,会将所有白色的东西看成是黄色的,但没有得这种病的人看到的,却是正常的白色。两个人看同一张白纸的时候,会看出两个不同的颜色。虽然客观上只有一张纸,却因为观看主体的不同,而产生了两个不同的现象。其中哪一个是对的?哪一个是错的?我们肯定会说看见白纸的是对的,把白纸看成是黄色的是错的,因为后者患有胆病。患胆病的人经过治疗,病慢慢好起来,眼睛视力也会随之慢慢恢复,他看到的白纸也越来越白,当他的病完全康复时,他看到所有颜色,都与正常人完全一样了。

八地以上的佛菩萨,就像没有得胆病的健康人;而八地以下的菩萨,特别是我们凡夫,就像得了胆病的患者。从凡夫到八地之间的过程,就如同胆病患者从生病到康复之间的阶段。通过这个比喻,可以非常顺利地证明这个世界的本体是清净的。有人可能还会反驳:这怎么可能呢?佛也说娑婆世界是不清净的呀?我们看到的也是不清净的,怎么可以说这个世界是清净的呢?

这就如同得了胆病的人与正常人的辩论一样,其中谁是谁非,明眼人自然心知肚明。就凡夫五种感官所捕获的世界而言,我们今天看到的一切,可以分成正确和错误的两种感知;但如果再提高一个层次,到了佛或者八地菩萨的境界时,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切都是错误的,这就叫做观待道理。

这个道理的密宗修法,就是生起次第。倘若根基非常成熟,则即使是刚刚学密的资粮道或加行道的修行人,若能认真精进修持生起次第法门,在短短的六个月当中,就能看到清净的现象。但从显宗的角度来说,则要修到八地以后,才能看到这些现象。
但我们不能自认为自己是上等根基,那样的人是很难得罕见的,我们这种人连中等根基是不是都成问题,想用六个月修成,恐怕更是痴心妄想了。
对我们而言,逐渐引导的方法才是契合根机的,通过锲而不舍地努力修持生起次第,或许此生能够看到清净的现象。

因为显宗没有这种修法,故而需要长劫苦修、积累资粮,等到八地之际,方能显现出这些现象。由于密法有很多具针对性的具体修法,所以也称为方便道。

一地到七地菩萨眼中的世界

从观待道理去看,清净和不清净的世界是果,它的因法,是众生的心。《维摩诘经》里面说得很清楚:心清净的时候,外在现象自然会清净;反之,如果心不清净,看到的必然是不清净的现象,这就是因和果的观待。当然,虽...

祈竹仁波切:为什么在信佛的人家中有时也会有鬼灵作崇呢-

祈竹仁波切:为什么在信佛的人家中有时也会有鬼灵作崇呢-

祈竹仁波切:为什么在信佛的人家中有时也会有鬼灵作崇呢? 问:为什么在信佛的人家中有时也会有鬼灵作崇呢? 答:‘非人’等众生哪里都有,在信佛的家庭中,甚至在寺院中,也一样会有它们的存在。认为它们怕见...

药师坛城“法施”连载25

药师坛城“法施”连载25

【药师坛城“法施”连载25】药师禅:生活有两大误区:一是生活给人看,二是看别人生活。只要自己觉得幸福就行,用不着向别人证明什么。千万不要光顾着看别人,而走错了自己脚下的路。温馨提示:心质鸡汤,坚持每...

中国名人故事:管仲:春秋第一相

中国名人故事:管仲:春秋第一相

管仲( ?-公元前645年) 汉族,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

佛教故事:处世哲理:追逐快乐

佛教故事:处世哲理:追逐快乐

春天到了,风和日丽。万物展新,鲜花绽放,俊鸟啁啾,一派生机盎然的蓬勃景象。绚丽的阳光下,一群花花绿绿的小鸟儿,在,在枝头上,悠闲地散步,在花丛中,尽情地嬉戏。一个小女孩,神情专注地蹲在一丛泛绿的矮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