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经济危机中的作用 -智悲佛网

佛教在经济危机中的作用

金融风暴经济危机又来了,只要生活跟当今经济活动有关的人类社会,就不可能有幸免。如果剥去那些直接导引事件,就会发现,其实这是条古老的因果链条,每当人类犯类似的错误,就会自己把脖子伸进这条锁链里。

这条锁链变换着花样,但本质却是亘古未变,那就是人类自己的各种贪婪欲望扭结成的绞索。因而自古至今人们一直在寻求对治的办法,各种思想学说,尤其宗教,都有很多理论被作为人类自我约束的原则或信条。

佛教的产生和普及,很大因素就是由于它对治人之贪欲,在这个意义上说佛教是个禁欲的宗教并不为过。不过,释迦牟尼被尊为佛,并不是由于消极禁欲而成就,而是由于积极自觉的觉悟,觉悟了导致诸苦的因由,还提供了一种解脱途径。所以,释迦牟尼佛否定苦行,否定消极的逃避,提倡积极修行以求觉悟而得解脱的宗教路线。

后来的古圣先贤在禁戒贪嗔痴和完善解脱路径方面又有很多发挥。中国古来认同以佛治心的说法,是有其道理的。所以,对于一些能够亲近佛教的人而言,其教义中会有很多资源可以成为消解欲望积聚的助缘,也就有可能化解由于欲望导致的诸多心病。

宗教的社会作用复杂,不同的条件下好坏效果都可能产生,更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万能药。不过如佛教等历经千百年积淀和历史选择的古老宗教,能够成为世界性宗教,成为有极大普世性价值的宗教,都有消解社会紧张度的一方面作用。

在这样的时期,法师们可能就要多辛劳一些,多做一些相关教义的宣讲,多做一些能引发良性因果循环的活动,或许就能多一些机会帮助到有需求的人。佛教寺院也更需要努力树立为一方净土,不仅让急来抱佛脚者有归宿感,也让更多的人能被佛教的价值吸引,让千百年无数大德所积聚的思想智慧精华,福泽到有缘亲近到佛教的人。

作者:周齐

来源:中国宗教学术网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若睡前一念为善,则整夜睡眠中的心念都会停留在善念上,反之亦然

若睡前一念为善,则整夜睡眠中的心念都会停留在善念上,反之亦然

祈竹仁波切开示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法显的故事

法显的故事

法显,俗姓龚,山西武阳人。在他出世之前,已有三个兄长来到世上,但都相继夭亡。为求平安,三岁时父母便让他做了小沙弥。到十岁时,法显大病一场,父母只好把他送到庙里去住。后来父母双亡,法显毅然出家。 一次...

黄守愚:古代中国人过中国文化的“圣诞节”

黄守愚:古代中国人过中国文化的“圣诞节”

黄守愚:古代中国人过中国文化的“圣诞节”西历2006年以来,我就开始倡导建构新中国文化话语,恢复中国文化自信,提出了一系列主张,比如有人提出将“春节”改称“元旦”,“上帝”是先秦的“天”神,“圣经”...

达真堪布:只忏悔以前的罪业,不发愿以后不再犯错,能清净业障吗?

达真堪布:只忏悔以前的罪业,不发愿以后不再犯错,能清净业障吗?

达真堪布:只忏悔以前的罪业,不发愿以后不再犯错,能清净业障吗? 问:只忏悔以前的罪业,不发愿以后不再犯错,能清净业障吗? 答:忏悔的时候,在诸佛菩萨、上师三宝面前发誓发愿,我从今以后再也不造这些恶...

索达吉堪布:上师在对待弟子时,为什么态度并不一样,不是应该有平等心吗?

索达吉堪布:上师在对待弟子时,为什么态度并不一样,不是应该有平等心吗?

索达吉堪布:上师在对待弟子时,为什么态度并不一样,不是应该有平等心吗? 问:上师在对待弟子时,为什么态度并不一样,不是应该有平等心吗?索达吉堪布答:由往昔因缘不同,各人的烦恼或云根器不一,有的人贪心...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10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10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10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 第二卷 积功累德第八 本品中法藏菩萨发大愿已,从愿起行,于无量劫,住真实慧,植众德本。教化无量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