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化法师:持不妄语戒,小偷大难临头捡回老命

道安法师住世时,亲口告诉我他眼见耳闻持戒免难的故事如下:话说民国十七年间,湖南南岳祝圣寺的老和尚,为在家信众弟子们受五戒。受戒之时,老和尚讲解五戒的意义和持戒的利益,非常完善;讲完之后,大家法喜充满,纷纷要求受戒。

其中,有个小偷看到大家报名受戒,也想参加,但是他心想:受戒是好,我能受什么戒呢?杀、盗、淫三戒我无法受持,又爱喝酒,想来想去只有妄语戒勉强能持。于是就报名只受一戒。受过之后,他就发心:既然受了戒,就要清净受持。

无巧不成书,就在这小偷发心受戒的当天晚上,在他们村庄上,有一个身为团长的军人,带了十个兵,担了十担饷银,路过家乡,顺便回家一宿。此事为小偷的伙伴所知,来邀他晚上去作案,小偷就和他们同伙去。中途遇到他叔父,问道去那里?从前可以说谎骗过去,而今受了不妄语戒,不敢说谎,又不敢说去作案,支支吾吾答不出话来。叔父见到这种情形,知道准没好事,大声呵斥:跟我回去!小偷就随叔公回去。

他的伙伴夜半去偷饷银,结果被团长抓到,全部枪毙。这个小偷,因为受持一条不妄语戒,捡回一条老命。受戒而能奉持,乃至一戒皆得无量功德利益,如故事中的小偷。又如佛世之薄拘罗尊者,宿世因持一不杀戒之故,九十一劫中无病无痛,且此世寿高一百六十岁,证得阿罗汉果。故知持戒功益甚大,有志者慎宜从急。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佛陀灭火的故事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佛陀灭火的故事

佛陀灭火的故事失火了!失火了! 盛大的狂欢酒宴中, 全村人从迷醉中回头一望,朦朦胧胧的视线内,处处火海猛焰;四下张望,松软的四肢根本无以支撑自己找出生路。这下完了,大家只好等死!有人开始扯发哭泣。但...

唐文宗嗜蛤菩萨无言说法

唐文宗嗜蛤菩萨无言说法

作者:煮云法师唐朝文宗皇帝嗜吃蛤蜊,下旨要东南沿海的渔民,频年入贡蛤蜊,一班贪官污吏们乘此机会,鱼肉乡民,捐献诈取,害得他们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忽然一日,皇帝的御馔获一巨蛤,刀劈不开,甚为奇怪,御馔...

钟茂森:当生成就第一法门_无量寿经大意(第四集)

钟茂森:当生成就第一法门_无量寿经大意(第四集)

钟茂森:当生成就第一法门_无量寿经大意(第四集) 我们一起来先念一下开经偈和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大家跟我一起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

佛教故事:佛教与拜拜:布施法要

佛教故事:佛教与拜拜:布施法要

布施法要「布施」这个名词,是从印度语「檀那」或「陀那」翻译过来的。檀那与陀那的意思,即为布施。凡以自己的财物分布给他人名为「布」,以人之忧为忧,戚人之苦为苦,人饥己饥,人困己困;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百喻经-叹父德行喻(九)

百喻经-叹父德行喻(九)

叹父德行喻 原文昔时有人,于众人中叹已父德,而作是言:“我父仁慈,不害不盗,直作实语,兼行布施。”时有愚人,闻其此语,便作是念,言:“我父德行,复过汝父。”诸人问言:“有何德行,请道其事。”愚人答曰...

虚云法师开示录-戒律的重要性

虚云法师开示录-戒律的重要性

五月十五日开示丛林布萨,一个月内黑月白月两回,《梵网经》、《四分戒本》,每月本来都要诵两次,今只半月诵《梵网经》,半月诵《四分戒本》,已省略了。梵语布萨,华言净住、善宿,又曰长养。谓每月集众说戒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