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比丘论苦因

四比丘论苦因

佛陀于舍卫国时,一天,有四位比丘于树下讨论:「什么是世间上最苦的事?」第一位比丘感叹地说:「天底下没有比淫欲更苦的了。」第二位比丘则说:「瞋恚才是天底下最苦的事。」第三位比丘却认为:「天底下最苦的莫过于饥渴的感受。」最后一位比丘则表示:「天底下最苦的是惊怖。」四位比丘在这个话题上争论不休,始终得不到答案。

佛陀藉此因缘,适时前去关心。比丘一看到佛陀,马上停止争论,向佛请示讨论的内容。佛陀说:「你们所认为的,都不是苦的究竟原因。天底下最苦之事来自色身,所有饥渴、寒热、瞋恚、惊怖及色欲等灾祸,都是由于它的存在。所以色身是一切苦恼的根本,也是祸患的根源。众生于三界中茍延存活,互相欺凌,心中亦被忧惧烦恼所束缚而轮回不休。所以,想要脱离世间苦痛,应当寻求寂灭之境,收摄身心,最后达到一念不生,即能证得真正快乐的涅盘境界。」于是,世尊说了一首偈语:

「热无过淫,毒无过怒,苦无过身,乐无过灭。

无乐小乐、小辩小慧,观求大者,乃获大安。

我为世尊,长解无忧,正度三有,独降众魔。」

接着,佛陀对四位比丘说:「久远以前,有一位名为精进力的比丘,具足五种神通。每当他在山中树下独自修行时,总有鸽子、乌鸦、毒蛇和鹿围绕身旁,这让它们感到安稳。鸟兽们白天外出觅食,晚上则回到比丘身边。有一天晚上,这四只鸟兽互相讨论:『世间之苦,何者最重?』乌鸦说:『我认为饥渴最苦。因为饥渴时,身体虚弱,不仅眼睛看不清,而且神志不宁,常常不顾被猎人利刃宰割的危险而自投罗网。我们有很多同伴就是因此而丧失性命。』鸽子说:『淫欲最苦。因为色欲炽盛时,内心失去理智,行为也就毫无顾忌,于是危险就接踵而来,甚至连性命也会不保。』毒蛇认为:『瞋恚最苦。当毒害他人的心念一起,不分亲疏远近都会遭到危险,这种毒意不仅能杀害别人,也会伤害自己。』鹿则表示:『惊怖最苦。每当我在山林旷野间游走时,心中总是怀忧恐惧,害怕被猎人或豺狼捕捉。只要听闻一点儿声响,就会惊慌地逃向岸边或躲到坑洞之中。奔逃时,即使是母子亲眷,也无暇相顾。所以,我认为惊怖是最苦的事。』

比丘听到鸟兽的对话,告诉它们:『你们所说的都是枝微末节,没有探究到苦的根源。天底下最苦之事,莫过于拥有这个色身,我们就是因为它而产生无量的忧愁与畏惧。所以,我舍弃世间一切,出家修行,断除所有欲望想念,不贪着四大的享乐,就是要斩断痛苦的根源,达到涅盘的境界。涅盘即是心念寂灭,没有形相,不受色身的束缚,这才是最大的安乐。』四只鸟兽听了比丘的解说后,便心开意解。」

佛陀告诉四位比丘:「当时的五通比丘就是我的前身,而四只鸟兽就是你们四人。你们在前世早已听闻过苦的真正根源,为何今日还是抱持错误的见解呢?」四位比丘感到十分惭愧,志心忏悔,思惟此理,当下即证阿罗汉果。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三》

省思

《达磨二入四行观》云:「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佛遗教经》亦云:「此是罪恶应舍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众生为了满足四大假合的色身,竭尽一生的努力,就是为了追求虚妄不实的感受,不仅看不清世间的真相,更因造作种种恶业,而迷失于苦海当中,不得出离。所以想要得到究竟的安乐,而不沦为物欲下的奴隶,唯有收摄六根,勤修善道,不逐物流转,才能找回真心,最后必能获得真正的自在与解脱。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有感而发:心态真的很重要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有感而发:心态真的很重要

到处都不景气,你的工作心情是否也染上了些许低迷呢?一大早,我跳上一部出租车,要去深圳郊区一企业做内训。因正好是尖峰时刻,没多久车子就卡在车阵中,此时前座的司机先生开始不耐地叹起气来。随口和他聊了起来...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第七集)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第七集)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第七集) 尊敬的各位仁者,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孝经》,我们上一次讲到「士章第五」,刚刚开了个头,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首先把本章经文再念一遍: 【资於事父以事...

逆加持

逆加持

逆加持 逆 加 持郑颂英 三宝加持,是佛弟子们所希求的。一般认为修行学佛所得到福寿康宁,遇难呈样——是三宝加持。是的,这是三宝的“顺加持”,是通常的加持。三宝还有“逆加持”,却不易为人们所理解 了。...

天冷需吃热水果

天冷需吃热水果

水果美味,但是很多年老、或体弱的人阳气不足,一吃凉食会出现腹泻。这让许多人对水果望而生畏。所以,大家不妨试试热吃水果。盐蒸橙子止咳最佳橙皮里有两种成分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一个是那可汀,一个是橙皮...

大爱,从身边亲人开始

大爱,从身边亲人开始

什么是大爱?一直以来人们都说大爱就是博爱,就是无条件、不求回报的爱祖国、爱社会、爱人民,爱所有的人是大爱,而将爱家人、爱儿子、爱亲人看为是小爱。但笔者以为,大爱恰恰是从爱身边人开始。一个连身边亲人都...

陈士强教授:历代感应传通鉴

陈士强教授:历代感应传通鉴

历代感应传通鉴陈士强一、[唐]唐临“冥报记”三卷唐吏部尚书唐临撰。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一卷。《法苑珠林》卷一百着录为二一卷”。据本书卷上唐绛州大德沙门僧彻一则的记载,撰于永徽五年二(五五)。书首有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