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人们四处求取功德,为何却总是求不到?

阿姜查:人们四处求取功德,为何却总是求不到?

求取功德不如寻求断恶之道

现在,人们四处求功德,似乎总是会于往返的路程间在巴蓬寺短暂逗留。有些人行色匆匆,我甚至连和他们见面说话的机会都没有。多数人都是来求功德,我很少看到他们前来寻求断恶之道。他们急于得到功德,却不知该将它摆在哪里,犹如想为脏布染色,却不先清洗它一样。

虽然比丘们如此直言不讳,但对多数人而言,却不知如何将这类教导付诸实践。之所以困难,是因他们不懂,若能了解就会比较容易。想象有样东西在洞底,伸手够不到底的人可能会说洞太深,成百上千的人伸手进去可能都会如此说,却没有人会说是自己的手太短了!

这些求功德者迟早都必须开始寻找断恶之道,但很少有人对它有兴趣。佛陀的教导如此简洁,多数人都忽略了它,就如他们经过巴蓬寺一样。对多数人而言,法只不过是个中途休息站而已。

这是诸佛的教导,只有三行字。第一行是“诸恶莫作”——断一切出于身、口、意,无论大小之恶,这是诸佛的教戒、佛教的核心,但人们老是忽略它,他们不想要这个。

若要染布,必须先清洗它,但多数人不这么做,无视布料的情况,直接把它浸入染料中。若是块脏布,取出后反而会比先前更糟。想想看!

染块肮脏的破布,效果会好吗?

你了解吗,这就是佛教的教导,但多数的人都忽略它。他们只想做好事,而不想断除恶行。犹如只会说洞太深,而不检讨自己手太短一样。我们必须反求诸己,根据这教导,你必须退一步反省自己。

有时他们借由搭车求功德,甚至可能在车上争吵或喝醉。问要去何处,他们会回答说要去求功德。他们想要功德,却不肯断恶,因此永远求不到功德。

人们就像这样,你必须看好自己。佛陀教导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正念、正知。恶行从身、口、意生起,一切善、恶、福、祸都存在于行为、言语与思想里。这是你必须观察的地方,就在这里,看看自身的作为是否正确,而无须搭车到远处求功德。

人们并不真的在乎这些,就如家庭主妇板着脸洗盘子一样,她只是急于洗盘子,而未觉察自己的心并不清净!她看得太远了,不是吗?人们如此在意洗盘子,却放任心变脏。这不好,他们正在遗忘自己。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名词:佛教名词之空有_空有是什么意思_空有的意思

佛教名词:佛教名词之空有_空有是什么意思_空有的意思

空有什么意思?空有的意思空有是指空与有。一切法缘生无有实体,叫做空;虽然性空但有假相,叫做有。空,指法性;有,指幻相。谓相反相成的真俗两谛。《佛地经论》卷四:菩萨藏,千载已前,清净一味,无有乖诤;千...

索达吉堪布:在我帮助这个人的过程中,他伤害了别的人,我有过失吗

索达吉堪布:在我帮助这个人的过程中,他伤害了别的人,我有过失吗

索达吉堪布:在我帮助这个人的过程中,他伤害了别的人,我有过失吗 问:故意作的业和不是故意作的业,在果报上有区别吗?索达吉堪布答:有区别。详细的道理,你可以从《业报差别经》、《阿含经》及《俱舍论》等经...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坚定的信心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坚定的信心

坚定的信心《金刚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何以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有一位名字叫做「手」在净居天的居士,他一心...

吃素食有哪些好处?

吃素食有哪些好处?

一、减肥大量研究指出,素食者通常消耗较少的热量,因此他们比非素食者体重轻,体脂指数低。植物性饮食并不意味着素食主义。相反,选择大量富含纤维的水果、蔬菜和全谷类食品,而不是肉类,让你感到满足,消耗更少...

佛教故事:哼哈一如说:合掌的青蛙

佛教故事:哼哈一如说:合掌的青蛙

合掌的青蛙愚对于这些随时随地,都在教导我们的善知识、菩萨,实在是有无尽的感恩。第一个感恩的理由是,虽然身现畜生道,受风吹雨打,日晒雨淋,弱肉强食,种种诸苦,令我们不敢心起恶念。万一日后堕落,亦复如是...

佛教故事:百喻故事广释:14、杀师祭神

佛教故事:百喻故事广释:14、杀师祭神

14、杀师祭神世间一切学问一切智识技艺,都需要老师的指导,而且各人有各人的专长和智识。欲学某部份智识,或欲依某行的生活,都必须依识者的指导,是故对老师对识者先知先觉都必须有尊重和恭敬心,才能获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