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真正高手如何化解恶缘的

有一位和尚在返寺途中,时近傍晚,突然雷声隆隆,天下起了雨,大雨势滂沱,看样子短时间内不会停止,“怎么办呢?”和尚四下张望,所幸不远处有一座庄园,好便能够求住一宿避避风雨。

庄园很大,守门的仆人见是个和尚敲门,问明来意,冷冷地回说:“我家老爷向来和僧道无缘,你最好另作打算吧!”

“ 雨这么大,附近又没有其它的小店人家,还是请您给个方便吧。”和尚恳求着。

“我不能擅自作主,等我进去问问老爷的意思。”仆人入内请示,一会儿出来,仍然不肯答应,和尚只好请求在屋檐下暂歇一晚,结果,仆人依旧摇头拒绝。

和尚无奈,便向仆人问明了庄园主人名号,然后冒着大雨,全身湿透奔回了寺庙。

三年之后,庄园老爷纳了个小妾,宠爱有加。小妾想到庙里上香祈福,老爷便陪着一起出门。进了庙院老爷忽然瞥见自己的名字被写在一块显眼的长生禄位牌上,心中纳闷,找到一个正在打扫的小和尚,向他打听这是怎么回事。

小和尚笑了笑说:“这是我们住持三年前写的,有天他淋着大雨回来,说有位施主和他没有善缘,所以为他写了一块长生禄位。住持天天诵经,回向功德给他,希望能和那位施主解冤结、添些善缘,至于详情,我们也不是很清楚……”

庄园老爷听了这番话,当下了然,心中既惭愧又不安。后来,他便成了这座寺庙虔诚供养的功德主,香火终年不绝。

这是一位老和尚最喜欢讲的一个改造「恶缘」的故事。世界说小不小,说大不大,人生何处不相逢。胸襟宽大肚量能容的人,明了“大恩与大怨,人我原无两”的道理,环境与他人施与自己的一切恩怨,都能激励启发自己,恩与怨都是成就道业的助缘。相反的,心胸褊狭的人,除了求一时之快以外,积累恶缘阻绝善缘,结果只有逐渐封闭自己未来更多可能的路向。

或许,要如故事中那位住持般的胸怀修为,可能不易。然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以此为人生成长的标竿之一,则个人的道路,自然无限的宽广了!

后:故事很好,评语差点:“要如故事中那位住持般的胸怀修为,可能不易。”此话中满满世俗功利、无明之心。之所以认为“不易”,是因为看不见功利,做才不易;因为无明才不明白其胸怀修为缘何而有。

大和尚用三年诵经功德的回向,化解了凡夫可能生生世世都无法转化的而且会累累加息的冤结,若说急功近利,何如这种修为之“急”、“近”?之利益?

就像众生看不见累世不灭的世俗因果轮回的厉害一样,也看不见累生不减的功德簿上的阴功阴德。庄园老爷穷其毕生的财富供养,也比不上大和尚转化众生冤结,使其供养寺庙积累功德于后世的功德之一二。所以若说“得利”,大和尚才是真正的赢家。

因为众生无明所以不知道修德积善这里面的若大“好处”,只看成是大和尚的胸怀修为一般人做不到。其实,把众生急功近利的功利之心的一半拿来修功德,那所得“利”益,不知要多多少倍~~。

由于大和尚转化了和庄园老爷的冤结,所以才会顺理成章地有小妾要进香祈福的事,小妾因之为自己修得些福报。

而这两人增加福报的功德,都朗朗记在大和尚的功德簿上哟。福报有爽可功德无量哟。所以啊,大和尚才是真正的大大大赢家。。。。。。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参禅打坐都有哪些讲究?

参禅打坐都有哪些讲究?

元杨暹《西游记·诏饯西行》:“京师大旱,结坛场祈雨。玄奘打坐片时,大雨三日。”这里所谓“打坐”指的便是佛教中的珈跌而坐,使心入定,是僧道修行坐禅的一种方法。即双腿按一定姿势坐好,而双手放在一定的位置...

寂静法师: 忏悔的必要和忏悔的神奇!

寂静法师: 忏悔的必要和忏悔的神奇!

很多人都喜欢问这样一个问题:“我怎样做才能让我的人生顺利,让生意顺利,让孩子顺利?”其实,拥有顺利的人生,只要十二个字就可以了。按照这十二个字去做,你的生命就一定顺利!忏悔 宽恕 感恩 祈祷 发愿...

不为魔动

不为魔动

不为魔动悉达多太子独自来到距离尼连禅河约十里远的一棵菩提树下,在一块大石头上,敷放吉祥草、设菩萨座。太子在菩萨座上,与古佛相仿,面向东方跏趺而坐,并发誓言:「如果不成佛道,终不起于此座。」经过了四十...

佛教故事:隽永故事:贵耳贱目

佛教故事:隽永故事:贵耳贱目

唐代朗州刺史李翱非常向往药山惟俨禅师的德行,一天特地亲身去参谒,巧遇禅师正在山边树下看经,虽知太守来,但仍无起迎之意,侍在旁提示,仍然专注于经卷上。李太守看禅师这种不睬态度,忍不住怒声斥道:见面不如...

宽运法师:修行先从控制情绪开始

宽运法师:修行先从控制情绪开始

常言道:好言一声三冬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这个说好话说坏话,对别人都是有影响的。所以我们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非常重要。以前有一位居士啊,就是脾气很坏,他自知如此下去啊对谁都不好,就去找洞观禅师。禅师给了...

星云法师:如何「看心观静」?

星云法师:如何「看心观静」?

◎ 如何「看心观静」?《楞伽经》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一切万法的生起和还灭,都是因为「心生」、「心灭」而有。《佛遗教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只要我们把「心」安住一处,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