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法法师:《八大人觉经》开示 第八觉知

第八觉知

原文: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八大心普济觉

我们学佛皆知「依惑必造业,依业必造报」,有业报果报身即有生死苦。为了奠定一个很好的基础在佛法修持上,必有生之年,需随时随地发菩提心。为何?因普救众生的决心,是大乘佛法的基本悲愿(即学菩萨发心)。发心是为修善法不断如来种性,为灭少苦恼,必发断除无明烦恼之苦。修清净行为断内贪外求了缘生,证入真性。「菩萨见诸众生孤独无依生哀愍」,学佛者常面对我与众生之间问题。我与山河大地衣食住行,还有自己身心关系,尤其是我的内心,我如何安住其心降伏此心,面对自己内心世界,还有面对大环境学习如何认识它、了解它,而不受其影响。然后以如何理解心态面对众生。因此菩提心又称「大悲心」,也就是不忍众生苦,而拔苦与乐的心。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三界中(欲界、色界、无色界)轮回如何流浪汉独来独往?一般言「三界流浪汉」,六道独行侠。

如果我们能学习菩萨的觉悟,能有智慧此孤立感即消失。为无智慧,即无力感、迷失感、方向不知,当然仿徨失措。菩萨见诸众生贫穷困乏,生哀愍立志好好修学度众生。然众生被三毒所束缚身心不得自在,好像火焰中痛苦不已,又见到种种不如意烦恼,如被关在三毒所逼,而做出不当行为傻事,我们需怜悯他、同情他、原谅他,而不是恨他。还有众生不善于观察身心宇宙的如实相,被宇宙的万象所迷而团团转,故菩萨生哀愍心,誓愿救拔。繁多种种善法,为了救度为了积一切善法一切善功德,一切从善愿而生目的愿引导众生离受苦,如此悲愿精神具足福慧圆满,方是解脱究竟。

所以大人起大悲成正等正觉,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即无菩提无佛。离在家生活,修沙门之净行名出家,要解脱苦恼必修净行。发大悲菩提心,得救一切众生。菩萨见众生受苦无量,因而发愿度众。愿代众生受苦之众生究竟涅

盘即毕竟大乐。发心(即菩萨道)亦是为自己为一切众生发心,培养不断一切如来种性,发增上心培养充满一切世界,即发修善法之心,故善行菩萨之道即自觉觉他。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顶礼有身顶礼,语顶礼,意顶礼。身顶礼是用身体做礼拜。磕大头,磕小头,都属于是身顶礼。磕小头要五体投地;磕大头要全身着地。顶礼有不可思议的功德,能消除很多业障,能对治贪嗔痴这些烦恼,尤其是对治傲慢心和嫉妒心。有时间、有条件,我们可以多做身顶礼。功有静功,有动功,磕大头、磕小头都属于是动功。磕大头最好的效果,是打通任督二脉。中等的能消除一定的业障,最起码也能锻炼身体。

现在很多人,尤其是爱美的人怕胖了难看。有的人怕胖了以后生病。有的年轻人怕胖了找不到对象。所以很多人为了减肥,节食不吃饭。这样减肥,不是好的方法。不吃饭多痛苦啊?有的人特别想吃东西,但是不敢吃。有的人为了减肥吃减肥药。这样做对身体不好,有一定的副作用,这是自己害自己,还浪费钱财。这样做不科学,还不健康。那怎么办呢?磕大头,每天磕一百零八个大头,磕几个月看看能不能减肥。

佛救度众生的方法没有被叫做科学,实际上是最科学的。其实佛是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家,也是一个伟大的医学家,他能治疗众生的身心疾病——无论是身体上的疾病还是心灵上的疾病。现在很多科学家,只能治疗人身体上的疾病,但是无法治疗治人心灵上的疾病。身体上的病,这不是根;心灵上的病,这才是根。佛让我们磕头,是为了让我们身心健康。如理如法地磕头,第一个能锻炼身体,第二个能消除业障,第三个能打通任督二脉。打通了任督二脉,大智慧自然就开了。这样才能治疗身心上的疾病。

身体上的病不是病,心灵上的病才是真正的病。贪嗔痴慢疑等等这些烦恼,才是真正的病,才是真正的毒!它们让我们死过多少次?它们让我们感受过多少苦难?身体上的疾病再严重,也只能让我们失去一条命。心灵上的疾病,如果不根治,它会让我们失去无数次的生命。不是一次两次,而是无数次!多大的力量啊!这些心灵上的疾病,通过磕头能治疗。所以我向大家提出要求,每天磕一百零八个大头,但是很多人都没有做。

阿难尊者曾经请问世尊,有一位比丘顶礼佛塔,有何等功德?世尊回答说,顶礼一次佛塔,最基本的功德,可获得身下所压面积至金刚大地之间所有微尘数量的转轮王位。转轮王不是一般的福报,是统治南瞻部洲的,有些转轮王还能统治三千大千世界。这仅仅是做一个礼拜的功德。
 

如理如法地磕头,有三大好处

顶礼有身顶礼,语顶礼,意顶礼。身顶礼是用身体做礼拜。磕大头,磕小头,都属于是身顶礼。磕小头要五体投地;磕大头要全身着地。顶礼有不可思议的功德,能消除很多业障,能对治贪嗔痴这些烦恼,尤其是对治傲慢心和...

佛教故事:菩萨与罗汉的故事:5.习气难断的罗汉

佛教故事:菩萨与罗汉的故事:5.习气难断的罗汉

5.习气难断的罗汉习气在人的身上,就像装过酒的酒瓶,虽然将酒倒光了,但瓶中仍有酒味一样的难以断除。像毕陵伽婆蹉阿罗汉就是一个例子。毕陵伽婆蹉阿罗汉曾经五百次投生在高贵的婆罗门家,所以造成他骄傲轻慢的...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放得下财色名食睡发清净无染的心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放得下财色名食睡发清净无染的心

《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160)讲述:呷绒多吉上师时间:2013年11月12号(藏历九月初十,天降月的莲师荟供日开讲)欲菩提者应舍身,何况一切身外物,是故不望异熟果,布施便是佛子行。这个颂词里讲,为...

童女迦叶度外道

童女迦叶度外道

童女迦叶度化外道弊宿的事迹,约发生在佛陀入涅盘未久。当时憍萨罗国波斯匿王,将斯波酰村封给婆罗门弊宿。童女迦叶与五百比丘游行到此,村人早已听闻童女迦叶广学多闻、辩才无碍,都争相前去请法。弊宿婆罗...

佛教故事:拈花智慧:心灵教育是最美好的教育

佛教故事:拈花智慧:心灵教育是最美好的教育

心灵教育是最美好的教育在现在这个社会中,钢筋水泥的森林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愈加冰冷生硬,激烈残酷的竞争使我们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物质上飞速的发展使我们变得无所适从。《进化论》中,动物之间适者生存的法则再...

水喻成功人生的三种境界

水喻成功人生的三种境界

水喻成功人生的三种境界一位年轻的商人被搭档出卖,人财两空,痛不欲生,决定跳湖自尽。在湖边,他碰上了一位参禅的智者。商人喜出望外,急忙上前将自己的悲惨境遇逐一细述,而后诚心叩问:弟子愚钝,望大师给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