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法法师:《八大人觉经》开示 第八觉知

第八觉知

原文: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八大心普济觉

我们学佛皆知「依惑必造业,依业必造报」,有业报果报身即有生死苦。为了奠定一个很好的基础在佛法修持上,必有生之年,需随时随地发菩提心。为何?因普救众生的决心,是大乘佛法的基本悲愿(即学菩萨发心)。发心是为修善法不断如来种性,为灭少苦恼,必发断除无明烦恼之苦。修清净行为断内贪外求了缘生,证入真性。「菩萨见诸众生孤独无依生哀愍」,学佛者常面对我与众生之间问题。我与山河大地衣食住行,还有自己身心关系,尤其是我的内心,我如何安住其心降伏此心,面对自己内心世界,还有面对大环境学习如何认识它、了解它,而不受其影响。然后以如何理解心态面对众生。因此菩提心又称「大悲心」,也就是不忍众生苦,而拔苦与乐的心。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三界中(欲界、色界、无色界)轮回如何流浪汉独来独往?一般言「三界流浪汉」,六道独行侠。

如果我们能学习菩萨的觉悟,能有智慧此孤立感即消失。为无智慧,即无力感、迷失感、方向不知,当然仿徨失措。菩萨见诸众生贫穷困乏,生哀愍立志好好修学度众生。然众生被三毒所束缚身心不得自在,好像火焰中痛苦不已,又见到种种不如意烦恼,如被关在三毒所逼,而做出不当行为傻事,我们需怜悯他、同情他、原谅他,而不是恨他。还有众生不善于观察身心宇宙的如实相,被宇宙的万象所迷而团团转,故菩萨生哀愍心,誓愿救拔。繁多种种善法,为了救度为了积一切善法一切善功德,一切从善愿而生目的愿引导众生离受苦,如此悲愿精神具足福慧圆满,方是解脱究竟。

所以大人起大悲成正等正觉,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即无菩提无佛。离在家生活,修沙门之净行名出家,要解脱苦恼必修净行。发大悲菩提心,得救一切众生。菩萨见众生受苦无量,因而发愿度众。愿代众生受苦之众生究竟涅

盘即毕竟大乐。发心(即菩萨道)亦是为自己为一切众生发心,培养不断一切如来种性,发增上心培养充满一切世界,即发修善法之心,故善行菩萨之道即自觉觉他。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鸠摩罗什传奇 第六章:名声鹊起

佛教故事:鸠摩罗什传奇 第六章:名声鹊起

第六章:名声鹊起话说自鸠摩罗什离去后,耆婆心里就有一种七上八下的感觉,预感到他此去不会有好消息带回来。因此,她的心情很是矛盾既期待鸠摩罗什快点回来,又害怕他带回来的消息是她最不愿意听到的下午时分,鸠...

第二回  浊酒三杯凉亭小宴  明珠一颗好梦投怀

第二回 浊酒三杯凉亭小宴 明珠一颗好梦投怀

话说时在周朝的末年,中原列国互相征伐,刀兵相乘,连结不解,正闹得人无安枕,野无净土。那时西方兴林国,却正值承平之世,端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讲起这兴林国,在西域诸国之中,可称是巍然独立的大国;领袖各...

儒家、墨家、道家的饮食观

儒家、墨家、道家的饮食观

墨子、老子和孔子的饮食理论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在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大变革中,涌现出许多学派,它们的代表人物或著书立说,或开展争辩,以百家争鸣的方式阐述与自己学派的学术思想相关联的饮食理论。其中有...

如何才能忆起前尘后世之事的方法

如何才能忆起前尘后世之事的方法

如何才能忆起前尘后世之事的方法一天,佛和弟子们在罗阅只城外的一颗大树下休息,有一位新出家的比丘名叫见正,心里正在琢磨一个问题:佛说人死有后世,为什么不见有人回来报告呢?我要问一下佛陀。还没开口佛已知...

释迦如来应化事迹连载之二十二

释迦如来应化事迹连载之二十二

一百四十八、龙宫说法《大云轮请雨经》上说:有一次,佛来到优婆难陀龙王宫内,住在大威德摩尼藏大云轮殿宝楼阁中。当时有无量诸龙王众,以无量香花、幢幡缯盖、珍珠缨络赡养如来。个中有一位龙王名无边肃静海云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