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良法师:智力与智慧

智力与智慧

智力和智慧是我们经常提起的话题,似乎这一字之差的智力和智慧是一个意思了。其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待我慢慢道来方之此言不谬。

智力和智慧,从何而来?学中来。学有三法:上学用神,中学用心,下学用脑。

智力,是脱离情感而独立发生作用。

智慧,是情感和理智合一的能力。

以智慧面对生活,而非仅以智力或感情来处理生活中发生的任何事件,否则世界上任何的政治制度或教育制度都无法解救、脱离混乱和毁灭的困境,宗教更是如此。

知识与智慧不成正比,知识不等同于智慧。智慧是无法换取的,它不能凭借学识或戒律而获取。智慧无法只在书中寻获,无法加以聚集、背诵、或储存。智慧缘起于自我的舍弃、天性和一颗谦虚的心。

在我们身边高学历低智慧的人还少吗?

上面我们说了,智慧有上、中、下三个学习成长的梯次,这是三个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此消彼长,循序渐进。

下学用智。用镜子把阳光集中反射到一点上,就可以烧掉一艘船,这是常规思维无法想到的。这是古希腊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击败罗马侵略者使用的方法。

有智慧的人,总以别人无法想像到的智慧去做好别人更加想不到的事情。这就是智者和常人的区别。

潜修佛学就是增长智慧的过程,学习佛学文化也要用智慧的头脑,或者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智慧。开悟是佛学中经常提到的词。开了悟,就体悟了佛法,就有了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见到许多人说话办事不动脑子。不动脑子,就是没有运用智慧的大脑去观察、体味事物的本源,就是没有用智去学习,去工作。所以我们说,用智去学习佛学和任何一种文化,才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这便是下学者。

中学用心,万事都要用心,心即心灵。用心灵去探究世间万物,明心见性也会很方便。

佛学从创立那天起,全部意义都是在研究生命的根本,也就是在研究心。佛学为什么要研究心呢?佛学创始人释迦摩尼正是从人的生老病死中,深深地感悟到生命的无常,发愿揭示生命无常的奥秘。从变幻生命的现象中找到生命的本质,从而以身学道艰辛修炼,亲证生命的体,指出生命的本质,变现灭亡都是心的作用。

万法唯心。这便是后学者千百年来想攻克的难题。长久以来,关于心的研究,便成了佛学的一个基本问题的存在,就使学习佛学文化的全部过程始终发生在知心、见心、用心之间。

用心去学,不但能发现心的本源,还能促进学习智慧的增长,才能达到上学用神的境界。

用心去学习,不仅仅是说学习佛学,在知识遍布全球,遍布生活各个领域的时候,用心去学习不失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智慧与诀窍。这种学习当然包括向生活学习,向社会学习,向未知的世界去学习。心字就像一颗突突律动着的一颗心脏,用这颗饱蘸生命全部的心去学习,智力一定会成长为无穷的智慧。

上学用神。先说这个神字,小篆的神字从示,从申。示的上半部分为二,二古时和上通假,下部为三条垂直的线,叫作上天垂相也就是自然现象。申形似三个关口,用一条线贯通。现在我们明白了神即:通达明了宇宙自然现象的人

上学用神就是用灵妙不测之德者的灵魂去学习,俘获无上的智慧。

神也作精神。一个开启了智慧的人,用无以言状的精神面貌去学习,取得出神入化的成绩也是很自然的事了。

上学用神是学者通过长期的用心学习积累后的自然灵性的体现,隐含着道德、学养、心智等多种元素,也意喻着学习的人,要心正、意坚、品学兼优,继而形成神随物转通透隽永,信手拈来的贤者的智慧。

在一个浮躁之风吹拂起满天灰尘的时代,不少人睁大眼睛,焦急地觅寻出路,结果反而迷失方向,因为尘埃吹进了双眼。而有些人则耐心地闭目思考,等尘埃落定时,再伺机出动,反而成为时代的主人。时间可以考验意志,也可以滋润情谊。耐心是一种成功机制。耐心等待有时可等来人生成功的时机与运气,在这个等待期间,我们学会掌握上学用神,中学用心,下学用智的学习精神,进入佛学修行的法门,将是一件多么欢喜的事情呀。

智力与智慧的距离有多远,唯有上中下三学来丈量。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供养钱财掂量再三,怎会三业相应?真诚的供养什么样子?

供养钱财掂量再三,怎会三业相应?真诚的供养什么样子?

供养佛菩萨、供养圣师是佛弟子应该做的,真诚的供养会享受到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加持。那么,真诚的供养什么样子?是金银财宝吗?是好好修行吗?是三业相应吗?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佛菩萨来我们这个世界的...

阿难同学经

阿难同学经

阿难同学经 阿难同学经(出增一阿含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舍卫城。有比丘名掘多。是尊者阿难。少小同学。甚爱敬念亲昵。未曾恚怒。然不乐修梵行。欲得...

略谈最好的食物是什么?

略谈最好的食物是什么?

营养学家提出,最好的食物是金字塔。包括谷类、豆类、菜类。 谷类,从国际会议上的提法,第一是老玉米,说是“黄金作物”。美国医学会进行普查,发现印第安人少有高血压,少有动脉硬化,原来是常吃老玉米,后来...

佛教故事:阿含经和生活禅修:三、水泡

佛教故事:阿含经和生活禅修:三、水泡

水泡林崇安教授【前言】每当雨季来临时,整天滴滴答答的,我们常看到的一幅乡景就是,小孩子们不想呆在屋内,只想在屋檐下看着水泡,玩着纸船,等着大人回来。印度的雨季,下起雨来更是惊人。有智慧的人将会看出,...

佛陀的十大弟子 - 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

佛陀的十大弟子 - 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

(一)八岁走上论师宝座舍利弗译为身子,其母身形好,身子所生,故名。又译鶖子,母眼明净,如鶖鹭眼。生于摩竭陀国王舍城郊区迦罗臂拿迦村。父名婆陀罗,是婆罗门教中著名论师。舍利弗八岁时,即能通晓一切书籍。...

佛教故事:禅·看开:人能放下身轻松

佛教故事:禅·看开:人能放下身轻松

人能放下身轻松成功对我们太具有诱惑力了,可是如果我们过于重视成功,心就会很累,灵魂就会变得沉重,整个生命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向下坠落。如何解救自己呢?放轻松!如何放轻松?放下!湖北黄梅五祖寺,是著名的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