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若心不正,学什么咒都是邪的

学咒要先正心诚意,

  若心不正学什么咒都是邪的,

  心正了学咒才有感应。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

“诵持默念少意言,示教利喜化大千;所作诸法悉究竟,不增不减到涅槃。”

学咒要先正心诚意,若心不正,学什么咒都是邪的,心正了,学咒才有感应。心正了还不行,还要诚意。诚意就是念兹在兹,丝毫都不马虎,不敷衍了事或苟且塞责,这样才有感应。

你不是正心诚意,而存着邪知邪见,想去害人,这就是魔法,是魔王所行的法,魔是害人不利人。真正想修法的人在任何情形下亦不会害人的,学咒要存利益众生的心,不要有想降伏魔鬼的思想,或者和其他人起对待心。

在佛教里没有敌人,不向任何人报复,就是任何人对自己有害处,也要忍耐,修忍辱波罗蜜,不生报复之心。这就是佛教高超之处,佛教的优点。其他的宗教都没有这种精神,虽然基督教说“爱敌”,但也只不过口头上说说而已,他真能爱敌吗?他认为佛教是他的敌人,他爱佛教吗?不会的。他开口就是“魔鬼”,闭口也是“魔鬼”。怎么还会爱敌?

佛教最重要的教旨,就是:“你是魔鬼,我也绝不伤害你,也要摄受你,而不生一种对待法。”这就是佛教最特别的教义,对任何众生都存慈悲心,不去伤害他们。

〈楞严咒〉是惊天地、泣鬼神,最有效的灵文,所以我们学会〈楞严咒〉就要时时刻刻存慈悲心,举心动念都不要去伤害人。

旁人就是对自己怎么不好,也不怪他,也不去伤害他。心量要有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大,把所有森罗万象都包括在里面,这才是佛教徒的本份。

我们切记,不要做犯上作乱的事,有这种行为是很危险的。

“诵持默念少意言”:

就是不要讲那么多话,打那么多妄想,“专一则灵,分歧则蔽”。

何谓“专一”?

就是不生害人之心,若存害人之心,将来是很危险的。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害人反害己。杀人之父,人必杀其父;杀人之兄,人必杀其兄,这是因果。

我们佛教徒要避免恶因,以免将来受恶的果报。所以说“诵持默念少意言”。

“示教利喜化大千”,

示教利喜,指示众生佛教,令他们得到利益欢喜

我们在能利益人时,就要赶紧利益人,所谓“栽培心上地,涵养性中天”,能常利益其他人,久而久之,自己便有德行了。

如果尽教人利益自己,自己不利益人,尽想找便宜,养成一种依赖性,这是最没有出息的。

看看世界上专找便宜的人,结果都是失败的,你若不信,可以细细研究,无论哪一个失败者,都是贪而无厌,各处找便宜,结果都是一败涂地。

你能利益人,令人欢喜,无论到什么地方,人人都会闻风而化。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我们说出的话一定要诚实有信用,不能瞪着眼睛尽打妄语,好像是说真话,其实尽欺骗人,我们的行为一定要很诚实,很笃厚,慈心下气,恭敬一切。

凡事总要存谦恭和蔼之心,不要有贡高我慢的思想,觉得人人都不如我,我是天老爷。这是不可以的。

恭录自《宣化上人开示录(四)》

更新于:1个月前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宣化上人:你若能明白,任何法都是妙法,你若没明白呢?

宣化上人:你若能明白,任何法都是妙法,你若没明白呢?

《大乘妙法莲华经浅释》经前悬谈◎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再讲“佛法妙”。什么是佛法?什么又不是佛法?你也讲一讲...

佛教故事:滴水藏海:美妙的距离

佛教故事:滴水藏海:美妙的距离

美妙的距离人世间,许多事,只有一直向往着才是最美好的。这美妙,就是在于他不真实的一面,一旦实现便要大打折扣。如果真的让他实现了,最好只有一天、一夜、一会儿,或是短短的一瞬,真的不能再长了。很多年前就...

佛教故事:父母的爱:时间沉淀下的爱

佛教故事:父母的爱:时间沉淀下的爱

时间沉淀下的爱她嫁给他的时候,刚刚20岁。而他,则是比她的父亲还大了两岁。这样的结合,当然绝少有人来祝福。她的父亲,早已咆哮着与她断绝了关系。母亲忍不住,结婚的时候给她打了电话,人却是哭得说不出话来...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333」“法施”分享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333」“法施”分享

药师坛城(世界)文化集团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北京药师坛城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 今天分享一下《药师七佛经》六个咒语读音!《药师七佛经》是一部非常殊胜的经典,很多同修很重视这部经典。但是因为里面有六大...

索达吉堪布:如何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阅读、对自己有利与否?

索达吉堪布:如何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阅读、对自己有利与否?

索达吉堪布:如何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阅读、对自己有利与否? 问:如何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阅读、对自己有利与否?答:按《瑜伽师地论》中的观点,正论分三种:具义论、离苦论、励修论。 邪论有六种:一、无义论:...

人和人走得太近,缘分易尽

人和人走得太近,缘分易尽

弘一大师在晚年时,写了一首诗:“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认识很多人后,发现一点,所有的恩怨,都是因为人和人太好引起的,靠的太近了,就起了麻烦。然后就有恩恩怨怨了,一个家庭中,一个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