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味与禅味

  
  佛门有一句禅语:茶禅一味。
       
  佛教重视坐禅修行,息心静坐,不动不摇,不委不倚,聚思悟道,通常坐禅长达数日,久坐困乏,因而具有清心提神的茶,便成为佛家信徒的最佳饮品。
       
  据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载:(唐)开元中,泰山灵岸寺有降魔大兴禅教,学禅务不寐,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相仿效,遂成风俗。许多僧人嗜好饮茶,竟至惟茶是求的地步。古代诗人陆容有诗咏道: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晕满袈裟。
       
  佛教对饮茶的重视,使饮茶成为寺院制度的一部分。寺院内设有茶堂,是禅僧讨论教义、招待施主和品茗之处;法堂内的茶鼓,是召集僧人饮茶所击之鼓;寺院设有茶头,负责煮茶献茶;寺院门前有数名施茶僧,施惠茶水。僧人对我国茶艺的发展也起过重要作用,他们最初吸取民间方法将茶叶、香料、果料同佳、姜等一起煮饮,称为茶苏。到了宋代,余杭还举行过茶宴和斗茶活动,并且发明了把茶叶嫩芽研成粉末,用开水冲泡的点茶法。
       
  随着饮茶之风的兴起,许多品茶大师出自寺院。唐代陆羽曾是僧人,嗜茶且精于茶道,后被誉为茶圣,所撰《茶经》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
       
  茶与佛事有着历史的渊源。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这时恰好是茶树开始在中国广为栽培的时候;佛教盛于唐代,与饮茶习俗遍及中国几乎同步。从地点看,南方的高山峻岭终年云雾缭绕,空气湿度大,最适宜茶树生长,同时,高山密林远在红尘之外,是追求远避尘世,静宜诵颂的佛教建寺庙的理想之处。
       
  纵观茶史,各种名茶经历了从野生到人工栽培的漫长过程,首开茶树培植先河的是寺院的僧人。浙江天台山是我国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素有佛天雨露,帝王仙浆之誉的名茶天台云雾就首创于僧人之手;四川雅安的蒙山茶,相传是西汉蒙山甘露寺禅师吴理直所栽,称为仙茶;庐山云雾茶是晋代名僧慧远在东林寺所植;福建武夷山出产的名茶武夷岩茶,以寺院采制的最为得法,僧人们根据不同时节采摘的茶叶分别制成寿星眉、莲子心、凤尾龙须三种名茶;武夷山天观寺所产大红袍,也是寺院名茶;江苏洞庭东山碧螺春茶,是北宋洞庭东山水月院山僧所植并制。
       
  以茶道闻名于世的日本,原来并不产茶。在唐代,日本留学僧从中国广州明惠禅寺、宁波天童寺把名茶籽带回日本,种在了梵释寺等寺院。弘仁六年(公元815年),嵯峨天皇到梵释寺品茶,十分高兴,下令推广茶树种植。从此,中国茶叶在日本扎下了根。
点我:
标签: 禅茶精神

相关文章

茶禅行道

茶禅行道

经常听到说:“茶禅一味 ”或“禅茶一味 ”,是茶意禅味还是禅意茶味? 真正的“禅味”不仅仅是坐禅之后饮茶来说,真正意义上的禅味是无时无处不在的,也就是古德所说的:“青青翠...

禅茶一味:领悟茶中的美与禅

禅茶一味:领悟茶中的美与禅

禅的文化与其说是佛教中的一支,不如说它是一种智慧的思维,一种对生活的独特观察方法。在中国的唐、宋时代禅风大盛,它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因为它虽然植根于印度禅学,但融进了中国本土的庄老思想...

凡朴-人生是一壶禅茶

凡朴-人生是一壶禅茶

后来才知道,茶在众生的心里,有不同的味道。那一壶用静水煮沸的新茶,在茶客的唇齿间回绕,品后有人似觉苦若生命,也有人淡如清风。 茶,源于自然,汲日月精华,沐春秋洗礼,从而有了如此山魂水魄的灵性。茶可以洗...

禅意绿茶:鉴赏绿茶茶艺十二道

禅意绿茶:鉴赏绿茶茶艺十二道

    品茶有三乐,一曰:独品得神,一个人面对青山绿水或高雅的茶室,通过品茗,心驰宏宇,神交自然,物我两忘,此一乐也;二曰:对品得趣。两个知心朋友相对品茗,或无须多言即...

禅茶一味,淡久生香【凡朴香生活】

禅茶一味,淡久生香【凡朴香生活】

茶至无味仍余香,人若无妄心自清。品茶,乃至品人生,要的是平实简约,雅致纯清。游走浮生,凡事要看清,看淡,且行且珍惜。意境如茶,浓时不骄,淡时而有余味,心境如禅,般若清栏,自若自清。禅在茶的余味里得道,...

浅谈禅与茶

浅谈禅与茶

《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但最初茶是作药用的,神农尝百草用之解毒。后逐渐成为皇室贵族的特权饮料,至晋隋才在民间普及。陆羽于公元760年隐居湖州苕溪,闭门十余载著述《茶经》,影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