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者之茶:但可用心品 不可以意

茶乃禅者之必需,在古时,僧人们坐禅时,通常会放一壶茶在身边,以对治昏沉。到今天,禅茶已经成了可以与道相契合的一种境界,成了高品位的文化人一种高雅气质的体现。而现在的僧人也还保留着喝茶的习惯。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茶才配得上这禅茶之名呢?有人说是龙井,有人云是毛尖,有的猜是碧螺春,有的则断言是铁观音  


禅者之意不在茶 心茶即禅茶
    其实,禅者无分别,其所饮之茶,我称之为清净无染之心茶!真正的禅者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禅的境界中,都在品味心中之清茗,黄檗希运禅师云:终日吃饭,未曾嚼得一粒米;整日行,未曾踏得一片地。禅者只观自心,不问外境,古德云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不破一法,而又不为境所缚。禅者饮茶亦复如是,其意不在茶,而在乎自性清净之心也!世间之茶,可以色、味分别其优劣,禅茶看的却是禅者的境界。高者如赵州老僧,可以以茶为剑,斩断学人之妄想。《五灯会元》卷四记载:师(赵州从谂禅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赵州禅师语带禅机,到此间即可以指所住之寺院,也可指修行之境界,僧答曾到,如果是说曾来过此寺院,那根本未入禅门,也只能到门外喝口清茶了,如果是自认已到了禅者的境界,则吃茶去则是让其安心修道,照顾自己的心茶,院主以分别心,不明赵州之意,则赵州茶即是德山棒,痛打院主之妄想心,如目连之开山救母,赵州古德可谓是敲碎凡尘救心出,可惜院主根机未熟,不会师意。赵州以茶度人,可谓禅茶之最高境界也!     后来之禅师,虽少有赵州之境界,但亦重心不重茶,此心无所住,无来亦无去,随处都是和、敬、清、寂,非是以茶清心,而是以心清茶。二者冥契,顿入禅境。而凡俗之人,但求茶之外相,观其色、嗅其香、品其味,一念心起,早堕凡尘,去禅远矣!     禅者之茶,但可用心品,不可以相求
点我:
标签: 禅茶精神

相关文章

【禅宗文化】茶,一个带温度的字

【禅宗文化】茶,一个带温度的字

对中国人来说,“茶”是一个温暖的字,带着温度。“喝茶当于瓦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茶是中国人开始新的一天生活的必需品。柴米油盐酱醋茶,代表着人间...

有茶禅心凉,无禅茶不香

有茶禅心凉,无禅茶不香

圆悟克勤(1063一1135)是宋代的高僧。宋高宗曾召他入宫,应对佛法。高宗很赞赏他的修为,赐他法号“圆悟”,后人便称他为圆悟克勤。宋徽宗政和年间,圆悟克勤禅师应请住持夹山灵泉禅院。法眼宗传人道原编撰...

禅宗茶道 茶神出释门

禅宗茶道 茶神出释门

茶 • 凡朴香生活...

饮茶三得:得茶之韵味,得禅之诗

饮茶三得:得茶之韵味,得禅之诗

古人饮茶注重六境:择茶、选水、佳人、配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其核心都在把握一个品字,十分强调饮茶者的意境,故有三得之说:得趣、得神、得味。 三得:得趣、得神、得味 &...

东坡煎茶 禅为诗家切玉刀

东坡煎茶 禅为诗家切玉刀

    伟大的诗人毕竟伟大。苏东坡不仅深明茶理、茶道,而且凭一个艺术家特有的感觉,对茶道的艺术境界自有特殊感觉。其《汲江煎茶》便写出了月夜临江烹茶的独特妙趣:月夜里,在江边升起...

禅茶:茶禅一味

禅茶:茶禅一味

说到茶与佛教的关系,有个说法是绝对绕不过去的,那就是“茶禅一味”。照字面看,它是说茶与禅具有相同之处,茶道中蕴含禅意。那么,这个著名的说法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呢?它的深层含义又是什么呢?它与佛教养生又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