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培养智慧福报和减少烦恼?

怎么培养智慧福报和减少烦恼?

  烦恼的自性本来就是空的,当清净心坐下来时,所有的喜怒哀乐、忧悲苦恼,一切都不存在。那么怎么做才能培养出智慧、福报和减少烦恼呢?

修行就是把心量打开

  如果背诵了很多佛经,持诵了很多心咒,上了很多佛学班,心量仍然没有打开,那一样入不了佛门。只能算了解佛学知识,种了善根。心量的打开,可以证明一个人修行的进步。

  为什么没有打开心量?因为太关注自己、关心自己!很多人学佛,很关心自己的解脱问题,希望自己能开发智慧、烦恼断除,然后拜佛念佛。其实单独为了开发智慧去拜佛,是开发不了智慧的。

  我们要先发愿!为了帮助苦难众生,让更多人都能去恶从善、能听闻佛法、能修行、能听闻佛号。有这个愿力,再去拜佛,一定开发智慧。要帮助别人总要有智慧,那菩萨自然会给你智慧。这是向菩萨求智慧的秘诀,不是念念经就能开发智慧,一定要有愿力。

心量打开烦恼少

  为什么会有烦恼?因为太关注、太爱惜自己!如果怀着悲悯众生、救度众生的心,把众生的苦当成自己的苦时,这时就不会烦恼了。这个很神奇,把自己的苦太当一回事会很烦恼,因为心量没有打开。心量要打开,就要融入。

  刚学佛的人不建议一个人闭关、拜佛,而是要融入大众、服务大众。有些人觉得念经、持咒功德最大。但把自己奉献出来利益众生,才能培养智慧福报,最后开悟。

  当发心利益众生而融入大众时,业障会慢慢消除,再加上念经、拜佛、持咒,智慧就能开发,这时的心量自然打开。心量打开的人,眼光、思维、举止、言行是不一样的。高僧大德为什么可以气吞山河,因为心量打开了。

  佛法不离世间,不要去深山里找。有人学佛后工作、家庭都不要了,觉得上班没意义,烦恼多,不如学佛,悠游自在。这个心态来学佛是不对的。如果连世俗的事业无法圆满,世俗的福报都缺少,想要有出世俗的成就,成就佛果是很难的。

勤劳做事是在培养福报

  没有学佛时福报小,人缘不好,学佛后如果不从福报和人缘去改善,哪怕出家了也很苦。不管在家出家,没有福报都很苦。

  出家后第一个培养的还是福报,从最底下做起,负责行堂、扫地、厨房烧火,哪里有累活去哪。虚云老和尚刚出家也是如此,一出家都要干苦力活,而且干了三年。开悟后建庙宇,挑水、挑土都是自己动手。

  我们在生活上,好好上班、孝养父母、爱护妻子,勤劳地做任何事情,都是在培养福报。不要认为上班没意义,上班是奉献自己,为社会做贡献,养家让家庭安顿,也是值得尊敬的事情。更不要觉得拿起经书来才算修行,其他时候都没意义。祖师修行,哪有天天拿着经书呢。

  祖师修行也要煮饭、扫地、种菜、接待客人、盖庙、处理各种事情。每天抽出很少时间,做早晚课或者晚上打坐。很多寺院,僧人还要种田、种茶,自己养活自己。所以在家人首先要自己养活自己,好好上班、孝养父母、爱护妻子,这是本分。

  只有把心量打开,福报才会进来。道在红尘。工作、生活、恋爱、婚姻、亲情、教育无不是修行。修行,远看是佛,近看是爱。只有真正爱一切众生,对一切众生有悲悯、包容,才能真正转烦恼为道用。

安住于此心

  如何转烦恼为道用?譬如我们学佛一念之间要忏悔,这么一念清净心,就是佛的境界,烦恼已经消失。

  如果非要想把这个烦恼降伏,那些方法只会徒增心理的扰乱,并不能安住。这是又进一步的道理。《金刚经》有云: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是教我们如何住也就无所住,不需要住。

  一个学佛真正有修持的人,可以入定好多天、好几个月,看他很有功夫,功夫也是慢慢累积来的,就是把此心安住。

  如何才能安住?无所住即是住。心如明镜、干干净净,没有主观、没有成见,物来则应,去留无意。要如一面明镜,事情一来要像镜子一样。今天喜怒哀乐来,就有喜怒哀乐,一切事情过去了就不留。

事如大梦了无痕

  宋朝大诗人苏东坡学佛境界高。他有个名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事情过去像春天的梦一样,人到了春天爱睡觉,睡多了会梦多,梦醒了、留不住、无痕迹。

  人生本如梦,所有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如江水东流,一去不回头。老年人常回忆,想当年我如何如何那真是自寻烦恼,因为一切事不能回头,像春梦一样了无痕。

  人生真正体会到事如春梦了无痕的境界,就不用再研究《金刚经》。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个心无所谓降,不需要降。

  烦恼的自性本来是空的,当清净心坐下来时,所有的喜怒哀乐、忧悲苦恼,一切都不存在。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量大到虚空,一切既来之,则安之,都能如如不动。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学佛要发愿,以自律的精神去努力

学佛要发愿,以自律的精神去努力

  【原文】恚能自制。如止奔车。是为善御。弃冥入明。   《法句经》   【注释】有了嗔恚却能自我控制,有如及时止住奔驶的快车,这就叫做善于驾驭自己的心身,能够舍弃黑暗入大光明。修行需要高度...

对外道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对外道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问:有的师兄建议我不要与外道有接触,要避而远之,是为了善护法身慧命,不可以结缘,以免将来这个果成熟了堕入外道,说要成佛以后,任运救度有情。如果佛教徒只想自己得一点法,躲避着外道(若家里父母亲朋是外道躲...

大乘小乘之区别

大乘小乘之区别

大乘小乘之别,细言之颇深。概言之,大小乘均为出世法,了解生死轮回,程度均超过人天法。人天法者,在世界上要做最好的人使人间太平安乐,即人法;有许多宗教求升天,即天法。自佛教言:做人及升天,仍在轮回之内,...

求生净土的心念是否也属贪念

求生净土的心念是否也属贪念

问:求生净土的心念是否也属贪念,请法师慈悲开示。 大安法师答:求生净土的心是不是贪念?求生净土的心是愿,发愿!这个愿跟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摄受众生往生的愿正好是对应的。这一对应,就如磁吸针,任运地就吸...

事业成功是宿世福报还是今生努力?

事业成功是宿世福报还是今生努力?

问:世间事业的成功是宿世修行、集聚福报得来的,还是今生努力奋斗得来的? 夏坝仁波切答:世间事业的成功既是修行得来的,也是努力奋斗得来的。你把修行得来的和努力奋斗得来的,这两者割裂开来是不正确的。在佛教...

如何分辨身边的菩萨化身?

如何分辨身边的菩萨化身?

  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其实,菩萨并没有既定的的形象,他可以是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那些批评我们、纠正我们错误的人;伤害我们、磨练我们心性的人;侮辱我们、训练我们忍辱的人;欺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