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佛珠诵经简单仪式
诵完《涅槃经》后,我写了点东西,谈了一下诵经的心得。
原本以为这样枯燥的文字,没有人看的。
没有想到,阅读量比其他的文章还多,而且有很多朋友觉得很对他们的路子。
因此,想给这些初学的朋友,列出一个诵经的最简单实用的仪轨(仪式)来,方便大家。
一、供养
在佛、菩萨的像(塑像、画像、照片,没有的心里想一下他们的样子也可以)前供上一杯清水。水用纯净水、白开水、茶水、饮料都可以。有条件的摆上水果点心,没有的可以省略。点一到三支香(或烧一盘香)即可,不必多烧。如果没有质量好的香,宁可不点,不要污染环境。熏坏菩萨事小,熏坏自己事大。
二、顶礼
向佛像顶礼三拜。
念一遍“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也可以念“南无观世音菩萨 ”或者自己喜欢念的都可以),顶礼一拜,念三次,拜三拜。没有条件顶礼的,合掌念三次,心里想着自己在顶礼也可以。
“南无 ”念“拿摩 ”,可不是南边没有西边有。
三、归依
合掌,念下面的偈子(偈,音既,不念结,当心错别字):
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归依。我以所修施等善,为利众生愿成佛。(共念三遍。)
这首偈子的意思是说,佛、法、僧三宝,我永远归依您。
我把所修行的布施等等善行的功德,回向为了利益众生而成佛。
前两句是归依,后两句是发愿。
能海上师说,每天没事的时候多念几遍这个偈子,功德就很大。
这偈子有两个要点,第一是表明自己信佛的态度,第二提醒自己,修行成佛,并不是自己贪图安乐,而是为了更好利益众生。
四、开经偈
合掌,念下面的偈子一遍: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南无某某会上佛菩萨。(三遍)
某某会,你诵《金刚经》的时候,就将某某换成“般若(音波惹) ”,念南无般若会上佛菩萨。诵《华严经》的时候,就念“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 ”。依此类推。
开经偈,是唐武则天为新译《华严经》所写的,简单四句,涵义可不浅,作得很妙,所以今古流传。
其大意是说:佛法是极难遇到的,现在既然见到、听到、接受、行持了,我发愿要理解如来说法的真实含义。
这里包括三个阶段:见闻是一个阶段,代表一般的信。
受持是一个阶段,代表由相信而实践。持,就是去做。
解意是一个阶段,代表自己心同佛心,见解同佛见解,也就是具足佛的智慧功德的意思。
可见,诵经求福、保平安只是小意思,诵经成佛,才是大目标。换过来说,连成佛都可以,求的那些其他事情怎么不成?不明白这个,就有点猪八戒吃人参果的味道了。
五、诵经
念完开经偈后,就可以正式诵经了。某某经第几卷,什么人翻译的这些话,念也可以,不念也可以。不必拘泥。
六、回向
诵完后,可以念下面的偈子: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念一遍就可以。还有“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等等偈子,喜欢哪个就念哪个,都喜欢就都念。愿意念《怡山发愿文》的,就接着念。《怡山发愿文》,我说过事理周圆,其中包含了归依、忏悔、发愿、回向等等内容,而且特别感人。
有朋友说念着落泪,全身汗出,我当年开始念的时候,也是这样感动。
“但有利益,无不兴崇 ”(只要对众生有利的事情,没有不去做的),这大概就是大悲菩萨救度众生最高的境界了。
记得哪位古德说过,念《怡山发愿文》不落泪的,不是真菩萨。
菩萨且不说,我觉得,念《怡山发愿文》不落泪的,肯定不是有情有义的人。
只是文中有些用词和典故,一般人不容易理解,可能有些隔膜。机缘成熟的时候,我很想把这篇发愿文讲一遍。
念完发愿文后,可以向佛求愿。自己生活、事业各方面,有什么期望实现的愿望,这个时候向佛表明。用自己的语言就可以,可以笼统,也可以很具体。如果有很多愿望,也不要紧,慢慢说,不要怕佛怪我们贪心。就像吃饭,父母什么时候嫌我们吃多了呢?都是唯恐我们饿着。但是有一条,要记住,最后,不要忘记告诉佛:可许则许。
所谓可许则许,是说,我们自己有时候并不知道我们的愿望,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我们求的,都好像是对我们有利的,但事实往往不然。
比如我们想吃的蜂蜜,偏偏粘在锋利的刀刃上,我们求佛成就我们,让我们吃到蜂蜜,却没有估计到最后舌头可能被割。
这样的结果,当然不是我们期望的。
所以,我们求我们的,但把处置权交给大慈悲、大智慧的佛陀,对我们有利的,就希望他成就我们。对我们不利的,尽管我们求了,也不要成功。这就是可许则许。
求佛许愿,不是和佛做生意,所以不必讨价还价,讲什么愿望实现后,重塑庙宇、再造金身,捐献多少多少钱。这些不是不可以做,但不要把这当成是自己给佛陀开出的条件。
行善事,做好人,回报社会,利益大众,让大家都得到佛法的受用,这才是佛菩萨们欢喜的。
最后,顶礼三拜即可。不能拜的,合掌默默观想自己在拜。至此,诵经结束。 平台注:发愿文、回向文的种类很多,《怡山发愿文》虽好。但修念佛法门,均以求生极乐世界为回向、愿文。 有朋友问,哪里有佛经。纸本的佛经,寺庙里面有卖的,也有赠送的。不方便去寺庙的,淘宝网上也有。不想这么麻烦的,网络上有电子版佛经,什么经都有,搜索一下就行。不少佛教网站上也都有刊载,可以去找找。初学诵什么经呢,最短的《心经》,二百六十字。《金刚经》、《普门品》、《阿弥陀经》、《药师经》、《行愿品》都不算长(最多的五千字左右)。长经如《法华经》、《华严经》,没有时间的,可以把一卷分两次诵完,每次大约半个小时。不要说这半个小时都没有啊,网上闲逛,不知道用了几个半个小时呢。要紧的是,养成诵经的习惯,不能今天开心,有时间诵上几个小时,然后丢好多天不理。如果确定成为功课,每天就固定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有时间也不多加,没时间也不减少。有人说,看不懂。看不懂不要紧,就这么诵着。我们每天那么多看不懂的事情,日子不也就这么一天一天过来了吗?积累多了,总有恍然大悟的一天。要是都懂了,还诵什么经呢,自己都是经了。诵经杂谈此即上文所说的“诵经的心得 ”
今天将四十卷北本《涅槃经》全部诵完,想着谈谈诵经的事情。
诵经在一般人看,好象很神秘,其实不然。一般寺庙里面因为人多,必须统一诵经的节奏,免得快慢不一,参差不齐,所以要敲木鱼。很多居士在家诵经,也喜欢敲小木鱼,实在并非必须。我自己有自己的一套诵经心得,比如说诵多种经,不一定只专诵一种。还有就是要朗读,不要唱读。这是很要紧的一点。所谓唱读,就是用同一种音调和节奏读,字字平齐。这种方式就是寺庙里面的诵经方式。他的好处在于心随节奏而动,久久如同流水,心气平和,会修行的,容易得定。更高明的,能随文入观。弊端在于普通人容易动杂念,跟着唱诵下去,可以诵经不妨碍想其他事情,难得实际利益。所谓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我所谓的朗读,就是象朗诵(不一定出声)散文、诗词一样,用文意统领节奏,诵出原经的蕴涵来。是感叹句的时候,读出感叹的表情;是疑问句的时候,读出疑问的态势。象这样诵得久了,经义也就大概可知了。朗读最大的好处,是培养佛经的语感。这种语感,让我在佛学研究上占了很大便宜。有老师夸我在敦煌佛教文献的研究上是异军突起,其实我这样诵经诵了十五年。
诵经当然也有个程序,复杂的不必说了。开头先念皈依发愿的文字,主要说明自己诵经的目的。然后诵经。最后回向,也就是把诵经的功德,归向自己期望达成的目标。用浅俗一点的话来解说一下。先对佛(佛像也好,心里想象的也好)说:我真心实意的相信您啊,请您保佑我怎么怎么样吧(皈依发愿)。接着诵某某经。诵完后,再对佛说:我诵了某某经了,您可是说过的,诵这经有大大的好处。那您得让我刚才的愿望一定实现啊(回向)。
当然,诵经可以有更深、更雅的解说。我讲经也讲了十年了,讲惯了深雅的东西,现在忽然发现浅俗的也有浅俗的味道。这些话,就算写给没入佛门的朋友参考的吧。老参宿学们,就别计较粗疏之处了。
至于说到发愿,我觉得最好的是《怡山发愿文》(宋福建的怡山如然禅师撰),事理周圆,宗门下一直流传。可惜的是现在丛林的早晚功课已经不用此文了。我诵此文十馀年,至今每次念诵,都深深感动,所以强烈推荐!可以在诵完经后念诵一遍:
归命十方调御师,演扬清净微妙法,三乘四果解脱僧,愿赐慈悲哀摄受。
弟子(某甲),自违真性,枉入迷流。随生死以飘沈,逐色声而贪染。十缠十使,积成有漏之因;六根六尘,妄作无边之罪。迷沦苦海,深溺邪途。著我耽人,举枉措直。累生业障,一切愆尤,仰三宝以慈悲,沥一心而忏悔。所愿:能仁拯拔,善友提携。出烦恼之深渊,到菩提之彼岸。此世福基命位,各愿昌隆;来生智种灵苗,同希增秀。生逢中国,长遇明师。正信出家,童真入道。六根通利,三业纯和。不染世缘,常修梵行。执持禁戒,尘业不侵;严护威仪。蜎飞无损。不逢八难,不缺四缘。般若智以现前,菩提心而不退。修习正法,了悟大乘。开六度之行门,越三祇之劫海。建法幢于处处,破疑网于重重。降伏众魔,绍隆三宝。承事十方诸佛,无有疲劳;修学一切法门,悉皆通达。广作福慧,普利尘沙。得六种之神通,圆一生之佛果。然后,不舍法界,遍入尘劳。等观音之慈心,行普贤之愿海。他方此界,逐类随形,应现色身。演扬妙法。泥犁苦趣,饿鬼道中,或放大光明,或现诸神变。其有见我相,乃至闻我名,皆发菩提心,永出轮回苦。火镬冰河之地,变作香林;饮铜食铁之徒,化生净土。披毛戴角,负债含怨,尽罢辛酸,咸沾利乐。疾疫世而现为药草,救疗沉疴;饥馑时而化作稻梁,济诸贫馁。但有利益,无不兴崇。次期累世冤亲,现存眷属,出四生之汨没,舍万劫之爱缠。等与含生,齐成佛道。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诵时,需要将“某甲 ”换成自己的名字(俗名、法名均可)。
不知有没有朋友看了我这篇小文后,也想来诵诵佛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