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典故:死亡,无处可逃

  讲一讲“四不可得”的典故

  有四个兄弟都是修行人,而且都得到神通,有一天他们预知时至,知道七天后会死亡,就彼此商量以神通力逃避死亡的方法。一个遁入山中,一个沉入海底,一个飞升空中,一个是躲到市区热闹的地方,不过七天一到,无常逼及,此四个修行人,终不免一死,再度随业轮回。

  他们虽然有修行有神通,来去都知道,而且变化自在,能够飞天遁地,但是也没办法永远不死。一旦死亡,神通跟着消失,自然随着过去的业投胎转世,投胎后能否保持修行,再次得到神通,就不一定了!

  所以,修行者最后如果没有解脱生死轮回,或是没有往生极乐世界,只会在六道中轮转,来来去去。过去的无明引起现在的果报,现在的业力又引起未来的轮回,遇到善的因缘就行善积德,遇到修行的因缘就修行,遇到坏的因缘就造业,总之都是在六道中往返来去。

  这四个修行人,一个遁山、一个入海、一个飞天、一个避入热闹的地方,最后还是死亡。当时释迦牟尼佛在祇树给孤独园,以神通看到四个修行者的后果,当下开示世间有“四不可得”:

  第一、“常少不可得”,就是说希望达成经常少年的愿望是不可能的。

  第二、“无病不可得”,就是希望长年健康无病也不可能。

  第三、“长寿不可得”,希望长生不老也是不可能的。

  第四、“不死不可得”,想要永生不死,也不可能。

  总之,人都会老、会病,甚至还没老就死亡,再长寿最后仍不免一死,就像这四位有神通的修行人一样。

  这个“山海空市”的典故,就是在比喻无常,告诉我们无常时时刻刻都在压迫我们的身心,如影随形,不管何时、何地,正在做什么,无常从未离开我们,而且也没办法逃避或抵抗。无常一到,非常猛烈,就像洪水、土石流,冲下来的时候,楼房、桥梁会实时崩塌或断裂开来;也好像台风一来,不管多大的树木,多粗的电线杆,照样倾倒;又好像闪电,瞬间被击到,就立即死亡。

  所以,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人生总是苦、空、无常,世间只是一时种种因缘的会合,不论夫妻、父子或眷属,也不论此生是荣华富贵或贫穷下贱的生活过程,既然是因缘的组合,有一天因缘分散,一切就不再存在。

  所以说“世间虚假,唯佛是真”。

  “佛”在这里是指“阿弥陀佛”,唯有阿弥陀佛,唯有极乐世界,是永恒存在,是清净无污染的,所以我们以佛为念,以净为归。“以佛为念”就是以阿弥陀佛为我们所念的对象,“以净为归”就是以极乐净土做我们归宿的目标;以阿弥陀佛为我们生命的依靠者,以极乐世界为我们安乐的故乡。(上人于净宗书院为莲友闽南语开示)

 

点我:

相关文章

峨眉高僧座下的一猪一狗和一虎

峨眉高僧座下的一猪一狗和一虎

  从此,老虎就居住在寺院旁边的一个大石洞中,每天来寺院听淡然讲法,淡然让狗和猪一起来听,刚开始他们看见老虎还会躲开,脸上透出恐惧,慢慢的仇恨就消解了,大家和睦相处,共修佛法。最后,三个人都脱离了...

净土圣贤录三编新白话版15

净土圣贤录三编新白话版15

  民国江邦济  江邦济,字道卿,号晴舟,是安徽婺源江湾,江易园居士的父亲。江邦济,秉性仁孝,幼年失了父亲,母亲詹氏,抚养严格,时常有责备,但都喜笑承受。天生好学,博通经史,诲人不倦,宽容好布施。...

《百业经》:(45)果嘎勒嘎比丘 假因谤圣堕无间狱

《百业经》:(45)果嘎勒嘎比丘 假因谤圣堕无间狱

  译序(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

《释迦佛广传》:三、布施品27、金色国王施舍口粮

《释迦佛广传》:三、布施品27、金色国王施舍口粮

  前言: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是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凝集全知麦彭仁波切甚深智慧之结晶,是整个佛教史上前所未有、圆满齐备宣说释迦牟尼佛生平事迹之巨著。全知麦彭尊者以超拔的智慧...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人作善必有福报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人作善必有福报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人作善必有福报,作恶必有祸报,就像人身的影子,跟定那身体一样,不曾差了些。这四句,是一篇的大主意,后面许多说话,都该括得尽。   【故事】   清朝崇明岛(在长...

常起瞋恚的婆持加生病无人照料,慈悲佛陀除之苦痛

常起瞋恚的婆持加生病无人照料,慈悲佛陀除之苦痛

  昔日,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之时,城中有一长者,名叫婆持加,他常起瞋恚,乱发脾气,所以没有人喜欢亲近他。不过,婆持加却对外道非常地崇信与恭敬。后来,婆持加生了一场重病,没有人愿意来探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