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恕道从善语做起

  修行要“远离粗言”,粗言就是粗恶的语言,包括妄语、绮语、恶口、两舌四种口业。要远离粗言,不能去说,因为既害人又害己。

  在身、口、意三业中,最容易犯的就是口业——口无遮拦嘛。因为我们都有这种烦恼:总是会看别人的缺点,看到了总是喜欢说出来。于是就造了口业。

  言语伤人,就好像热天忽然面临着寒冷的冬天一样。一句恶言伤了人家的心,对方是一辈子都会怀恨在心的。

  怀恨的种子记在识中,可能生生世世双方都会碰面。像存的本钱还会长利息一样,微小的恶言以后可能形成大的冤家对头,相互伤害来报偿。这样一来,自己造口业有果报,又害别人生起瞋恨之心,彼此都受伤。

  相反,就要“修习善语”——慈善、真诚、和合、恭敬的语言。修习善语,自他受益。菩萨四摄法里也有“爱语”这一法。

  语言对人的心理作用是非常细微的,但我们却常常在这方面不太注意。得罪了人都不知道怎么得罪的,以后生活、人生很坎坷都不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其实问题常常就出在口无遮拦,喜欢讲人坏话,这话又传到对方那里,于是就得罪了对方。人家以后跟你过不去,你还会想:“哎!他怎么这么坏呀?”实际上是自己种的恶因之果报。

  所以要修习善语、随喜赞叹他人。其实这不容易,但我们要逆生死流而行之啊!一般人都是说人家的坏话非常厉害,非常痛快,恨不得将人家祖宗三代的坏事都给说尽,他才高兴;赞叹别人一句,却很难出口——就是赞叹不出来。修习善语不是很容易的。

  为什么一定要培养一种同体的慈悲心、不忍之心?当我们想用恶语伤害对方时,如果有同体观,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自己愿不愿意被这种恶语伤害呢?

  恕道的根本的精神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就远离粗言;通过“己欲达而达人”,修习善语,人我兼利。

 

相关文章

佛教妇女的故事

佛教妇女的故事

  佛教妇女的故事  一、观音菩萨 救苦救难  圣像金容 家家供奉:  大乘妙法莲华经中,第二十五品所叙述的是观世音菩萨的故事。 在中国、日本、韩国,说到‘观世音菩萨’、‘观音老母’,那是没有人不...

穷人的故事

穷人的故事

  人生在世,难免与别人发生利益冲突。这时候,应抱着“人身难得今已得”的态度,不过过多计较一己失利的得失,淡泊平安,吃亏是福!注重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对人性尊严的认同,则人生的沿途风光必然美不胜收。  ...

精进修行的妙高法师

精进修行的妙高法师

  妙高法师曾精进修行,长久以往他发现自己有点懈怠,于是为了鞭策自己,选择了在悬崖边打坐悟道。若是一时陷入昏沉,很可能摔下悬崖粉身碎骨,以治自己的堕心。一日妙高法师正打着坐,一不留神睡意来了,一不...

净土圣贤录续编新白话版6

净土圣贤录续编新白话版6

  清陆士铨  陆士铨,字近堂,是苏州元和人。早先学习扶鸾术(请神),是玉坛的弟子。后来为坛友祈祷病好,神教他礼拜“梁皇宝忏”。陆因此礼忏发心,就到天宁庵,受菩萨戒。正好这时有寂根菩萨,从极乐国来...

放生免患:24.螺护法宝王待制《江慎修居士选录》

放生免患:24.螺护法宝王待制《江慎修居士选录》

  《江慎修居士选录》【放生善报 第三章放生免患】  放生现报故事集----印光大师鉴定  江慎修先生放生杀生现报录铸板流通  民国十一年壬戍冬释印光谨撰  第三章放生免患  【原文】  24.螺...

苦读《楞严》豁然开朗入奇境

苦读《楞严》豁然开朗入奇境

  编者按:近代高僧倓虚法师,与虚云法师、太虚法师合称为中国近代佛教界的“三虚”。《影尘回忆录》是倓虚法师口述自传,由其弟子大光法师私下记录而成,记录倓虚法师从出生到1948年的传奇经历。倓虚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