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轻易去五台山,很多细节要先知道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需要想想真正缺少什么,又需要什么,需要找一个平静的地方,好好想想----至有缘的你。

此文我会分享我多年一直使用的发愿心得,因为如果不知道如何发愿,那么请不要轻易去五台山,因为那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另外,我也会附上去五台山的一些心得经验。

首先,我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但是我每年坚持都去一次,到现在已经有七年了。自己也曾发愿在有生之年只要还能够动得了,就要坚持每年都去一次,可能是去发愿、愿望实现了再去还愿,当然也是因为每去一次都会对人生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相信很多人内心都有一个念想“此生定去五台山一趟”,但是却总是一推再推,迟迟未能达成心愿。

其实如果你深入了解五台山,你会知道它有太多的魅力与神奇。其实五台山又叫做清凉世界---得到智慧了可以灭除贪欲,嗔恨,淫欲,就可以得到清凉。文殊菩萨作为七佛之师,而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也是上善人、修行人聚集的地方,加持力是不可思议的。

相信很多人想去五台山朝圣的人,都遇到过如此经历:当朝圣的念头出现,定好什么时候去,往往会在快要出发前遇到突发事件而推迟。过了好些时日,才恍然想起,说好的去五台山怎么没去成呢?为什么呢?

因为功德太大了,我们的“业障”就会阻碍我们。

怎么举例呢,就如一个人习惯了阴暗,突然给他阳光,他就觉得不自在,不舒服,他会抗拒。所以,有的人想去五台山,突然间又觉得不去了,感觉呆在家里舒服。有的人要去时,突然又有事情,然后一障碍,就不去了,这也是障碍之一啊。

还有的人,等以后再去,可是谁能保证以后,一定能去吗?

五台山作为智慧主文殊菩萨的道场,我们将朝圣之行,称之为:“脱胎换骨”——把业障身转化为福德智慧身。

上去五台山的人,多半是内心有过不去的结。过去说:“无事不登三宝殿,等闲莫向塔中行;不为礼拜恭敬事,纵有恒沙福也倾”。也就是说,我们去三宝地,要么是求一点智慧,要么是修一点福报。

虽然现在信佛的人越来越多,但不少进到五台山的人,只知道跑跑道场、烧烧香、拜拜佛,这个就是近山而不知山了,有的让佛菩萨保佑全家大小人平安、身体健康;有的求菩萨保佑自己升官发财;有的是求子女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等等。

其实准确来说,不是求,而是发愿。佛教中其实是没有“许愿”“祈求”这个念的,而只有“发愿”。何为“发愿”,发愿是先从自己做起,先承认自身的问题,而后以自己努力改正为前提,加之努力用功,最终达成愿求,或者说是与所求相对应。

整个五台山人间烟火最接近的当属五爷庙,大多数慕名而来的游客都希望能把自己内心的愿望告诉五爷,只是发愿的过程大多数人可能没注意到。

发愿不要只为自己,要转变心念去里以更多人甚至更多众生,这样功德自然广大,发愿也更加正面。求财,愿意救济贫苦。有好的婚姻伴侣可以利益父母子女等等,这比自私的发愿强得多。关于发愿,可以参考一位老师傅文章的分享,见解独到。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正宗佛珠如何礼拜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正宗佛珠如何礼拜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拜八十八佛是显教中最通行而实用的忏悔法门之一,  若欲再进一步作观,可观面前有相应的古大德带领我们拜,  身左右两侧分别有父亲(男众亲属不论尊卑皆在自己的左边,女众则皆在右)...

行善后为何家里常有不好的事情

行善后为何家里常有不好的事情

问:为何行善,家里却常有不好的事情,请问杀生真的会遭到果报么? 隆相法师答:当然会有果报,但因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能割裂开来看。因果报应都有成熟的周期,时间愈久远,那显现的就愈明显。现世的恶报多为前...

人活着的意义到底何在

人活着的意义到底何在

网友:师父,我一直在想人活着的意义。可是最后我想到的是活着本身就是徒劳。万事于我终归于空,活着的意义到底何在? 学诚法师:人生与世界都是无始无终的,过去一切行为为因,现在为果,现在一切行为又发生将来...

在繁忙工作中如何寻回专注力呢

在繁忙工作中如何寻回专注力呢

问:现在常见的工作环境是,电脑萤幕同时开了好几个视窗,打报告又收电子邮件,一边接手机,眼睛还要看着新传进来的讯息。一心数用常是混乱无效率,好象很忙却是一事无成。该如何寻回专注力呢? 圣严法师答:开国元...

拘尸那迦的解释和意思 - 佛学大词典

拘尸那迦的解释和意思 - 佛学大词典

 古印度佛教遗址。传为释迦牟尼涅槃处。亦译为俱尸那、拘尸那、揭罗等,意译为角城、茅城。古印度末罗国的都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哥拉浦县凯西郊外,名“摩达孔瓦尔”(意为“死王子”)。4世纪法显来此时,已人烟稀...

请法师到自己家供养,这样是犯戒吗

请法师到自己家供养,这样是犯戒吗

问:弟子这里有法师来,可是有师兄却说是奔他而来的,就请到自己家里去,自己去供养,不给其他师兄机会,这样是犯戒吗? 大安法师答:我们每个学佛的人都要反省:学佛是学什么?我们有很多烦恼和执著,很多是来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