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轻易去五台山,很多细节要先知道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需要想想真正缺少什么,又需要什么,需要找一个平静的地方,好好想想----至有缘的你。

此文我会分享我多年一直使用的发愿心得,因为如果不知道如何发愿,那么请不要轻易去五台山,因为那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另外,我也会附上去五台山的一些心得经验。

首先,我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但是我每年坚持都去一次,到现在已经有七年了。自己也曾发愿在有生之年只要还能够动得了,就要坚持每年都去一次,可能是去发愿、愿望实现了再去还愿,当然也是因为每去一次都会对人生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相信很多人内心都有一个念想“此生定去五台山一趟”,但是却总是一推再推,迟迟未能达成心愿。

其实如果你深入了解五台山,你会知道它有太多的魅力与神奇。其实五台山又叫做清凉世界---得到智慧了可以灭除贪欲,嗔恨,淫欲,就可以得到清凉。文殊菩萨作为七佛之师,而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也是上善人、修行人聚集的地方,加持力是不可思议的。

相信很多人想去五台山朝圣的人,都遇到过如此经历:当朝圣的念头出现,定好什么时候去,往往会在快要出发前遇到突发事件而推迟。过了好些时日,才恍然想起,说好的去五台山怎么没去成呢?为什么呢?

因为功德太大了,我们的“业障”就会阻碍我们。

怎么举例呢,就如一个人习惯了阴暗,突然给他阳光,他就觉得不自在,不舒服,他会抗拒。所以,有的人想去五台山,突然间又觉得不去了,感觉呆在家里舒服。有的人要去时,突然又有事情,然后一障碍,就不去了,这也是障碍之一啊。

还有的人,等以后再去,可是谁能保证以后,一定能去吗?

五台山作为智慧主文殊菩萨的道场,我们将朝圣之行,称之为:“脱胎换骨”——把业障身转化为福德智慧身。

上去五台山的人,多半是内心有过不去的结。过去说:“无事不登三宝殿,等闲莫向塔中行;不为礼拜恭敬事,纵有恒沙福也倾”。也就是说,我们去三宝地,要么是求一点智慧,要么是修一点福报。

虽然现在信佛的人越来越多,但不少进到五台山的人,只知道跑跑道场、烧烧香、拜拜佛,这个就是近山而不知山了,有的让佛菩萨保佑全家大小人平安、身体健康;有的求菩萨保佑自己升官发财;有的是求子女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等等。

其实准确来说,不是求,而是发愿。佛教中其实是没有“许愿”“祈求”这个念的,而只有“发愿”。何为“发愿”,发愿是先从自己做起,先承认自身的问题,而后以自己努力改正为前提,加之努力用功,最终达成愿求,或者说是与所求相对应。

整个五台山人间烟火最接近的当属五爷庙,大多数慕名而来的游客都希望能把自己内心的愿望告诉五爷,只是发愿的过程大多数人可能没注意到。

发愿不要只为自己,要转变心念去里以更多人甚至更多众生,这样功德自然广大,发愿也更加正面。求财,愿意救济贫苦。有好的婚姻伴侣可以利益父母子女等等,这比自私的发愿强得多。关于发愿,可以参考一位老师傅文章的分享,见解独到。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如何摆脱不幸的人生

如何摆脱不幸的人生

问:工作处处受挫,感情上也不顺利,全世界都不理解我,生活总是在欺骗我,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 弘恩法师答:我们总是认为人生存在着很多欺骗,人生存在着很多不公平,人生存在着很多不满足。仔细反思起来是这样的...

天眼究竟能看到什么呢?

天眼究竟能看到什么呢?

  编者按:天眼通是五通之一,那么天眼究竟能看多远,又能看到什么?《维摩诘经》有一段意趣盎然的对白,我们不妨仔细体究。 【原文】   阿那律: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

佛说修行的中道,不能急躁也不能懈怠

佛说修行的中道,不能急躁也不能懈怠

【原文】   精进勿逾分,无迟亦无怠,所有诸障碍,比丘须超越,共舍彼此岸,如蛇蜕旧皮。   《经集》   【注释】   人修行时应勇猛精进,但又不能极端过分,不迟缓修行也从不懈怠,克服修行中...

什么情况下可以说方便语和恶语

什么情况下可以说方便语和恶语

问: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方便语和恶语? 达真堪布答:什么叫方便语?看似妄语,实际不是妄语,这主要是看说话人的发心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众生;不是为了暂时的利益,而是为了究竟的利益。这样说的非真实语就是方便语...

居士遇到假和尚应该怎么办

居士遇到假和尚应该怎么办

问:遇到假和尚化缘怎么办?一个出家师父开示,说碰到假和尚也要恭敬他,因为他穿着出家人的衣服,还说假和尚也是一种外护,就好比一颗大树,它根部周围必定会有杂草,如果把杂草除掉了,那大树也活不成了。请问,这...

观世音菩萨真能有求必应吗

观世音菩萨真能有求必应吗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凤凰直播,凤凰佛教风直播《师父来了》第五十九期,本期我们请到的嘉宾是中国佛学院的宏海法师。 师父,您好,请和诸位网友打个招呼吧! 宏海法师:好,谢谢! 各位凤凰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