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极简史!

谈到“密宗”,我们常常会提起“藏密”;那么,汉传佛教中有密宗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就包括密宗。不过,时至今日,有人认为密宗在汉传佛教中已经失传了;也有人认为密宗在汉地仍有传承,从未断绝;或认为如今汉地之密宗乃日本东密所回传。总之,与藏传佛教相比,密宗在汉传佛教中并不发达!

然而,在唐代,密宗却曾经盛极一时,这就是著名的“唐密”。

中国佛教密教本源于印度,而印度密教的渊源,则可追溯至古印度婆罗门教的圣典——“四吠陀”。“四吠陀”的赞歌、祭词、咒语等,叫做真言,据说持诵真言便能得到神灵的护佑,达到消灾得福的目的。这种民间流行的真言信仰,也对早期佛教发生了影响,并被引入佛教经典之中,变为佛教的真言咒语。

但刚开始时,真言密法是杂糅在佛教经典中,并没有成为独立的体系,所以称为杂部密教,简称杂密。杂密早在三国两晋时期就传入了中国,有关经典也被译为汉文。

随着杂密真言咒语在佛教中的普及,并产生了与真言咒语相关的印契和曼陀罗,真言密法逐渐形成了统一的体系,佛教中出现了新的教说:即依据七世纪后半叶成书的《大日经》和《金刚顶经》等经典,以真言陀罗尼诠显诸法实相,主张佛教的根本义不在真言密法之外,这真言密法正是如来秘藏、佛教的真髓。这就是大乘正纯秘密佛教,简称纯密。

杂密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纯密则以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为中心,认为一切纯正密法皆是大日如来所说。纯密产生后不久,就传入了我国:传入西藏并与当地传统信仰相结合,形成了藏密;传入汉地并被弘扬光大的,就是唐密。

唐密的奠基者,是将真言密教传入中国的两位印度高僧——善无畏和金刚智。而真正将密教在汉地发扬光大的,则是金刚智在长安所收的弟子不空(西域人)。由于他们的弘法活动主要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故佛教史上称这三位高僧为“开元三大士”。

据说,不空曾为唐玄宗灌顶,还曾为唐肃宗灌顶,后来又到五台山弘传密教,使五台山成为密教的一个中心地。他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翻译了七十七部经典,受赐仪同三司,任肃国公,食邑三千户,圆寂后谥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和尚。

不空弟子众多,杰出者有金阁寺含光、新罗慧超、青龙寺惠果、崇福寺慧朗、保寿寺元皎和觉超,世称“六哲”。其中又以惠果最为著名,他推动了唐密更加广泛地向朝野弘传,据说乃代宗、德宗、顺宗三帝的灌顶之师,可见其地位之尊崇,密教之兴旺。

惠果也有很多弟子,当中还包括不少爪哇、新罗及日本等国的海外弟子,来自日本的空海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空海入唐求法,得惠果真传,把中国的密教传到日本,开创了真言宗,由于空海回国后以东寺为道场弘法,故又称东密。

唐代晚期,经“会昌法难”的打击,佛教元气大伤;接着又有五代十国之乱,密教在汉地终于走向衰落。

如前所述,一种说法认为它最终失传了,成为绝学;直至民国时期,一批高僧大德东渡日本学习密法带回中国,才使中断的唐密得以一时复兴。但不久,这波“密法热”便消退了。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唐密乃至更早的杂密,依然在汉地有所传承,汉密一脉,不绝如缕。

当然,无论如何,这都与唐代密法弘传的盛况,不可同日而语了!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没有皈依的人是否能读诵大乘经典

没有皈依的人是否能读诵大乘经典

问:请问如果没有进佛门的人,也就是说没有皈依的人是否能读诵大乘经典? 大安法师答:虽然没有进行形式上的皈依,但如对大乘经典有好乐当然可以读。佛法经典重在流通。一切众生愿意读佛经,这是佛非常欢喜的事。所...

佛说做恶人到头来就是害自己

佛说做恶人到头来就是害自己

编者按:   人在世上难免会有磕磕绊绊,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矛盾升级就是斗争,或为名,或逐利,或为了一口气,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你死我活!注意,有了这种念头,你的一只脚已经踏入恶人圈了。 【...

如何辨别随缘与攀缘

如何辨别随缘与攀缘

网友:什么是缘分? 学诚法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网友:世间情皆缘。如何把握好惜缘,不攀缘? 学诚法师: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这就是攀缘。 网友:请问主动去参加放生与绝不主动攀缘这句话矛盾么? 学诚法...

重病患者可以出家为僧吗

重病患者可以出家为僧吗

一位微博上的网友问了我一个问题:重病患者可以出家为僧吗? 我记得,2007年陈晓旭因患乳腺癌而选择出家,当时在教内就引起过很多议论,因为在佛教里,重病患者是不适宜出家的。由于在家居士不能翻阅出家人的...

念佛时间被占用了,利生事业是否要往生后再来做

念佛时间被占用了,利生事业是否要往生后再来做

问:每天念佛的时间被发心做事占用了,而且有空念佛时,也都是要做的事在脑子里面转,感觉这样心里很不安。那么发心利益众生的事业等往生回来再做,是不是才有能力做好?现在先安心念佛呢? 大安法师答:这大概是...

如何让自己福德绵长、健康长寿

如何让自己福德绵长、健康长寿

问: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福德绵长、健康长寿,如何才能得到? 索达吉堪布答:人一生的福报是有限的,它就像银行里的存款,如果不珍惜而肆意浪费,一旦福报享尽了,就要遭受莫大的痛苦,甚至命不久矣。俗话说:禄尽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