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论宗祖师记——第二代开祖龙树菩萨

第二代、开祖龙树菩萨

龙树出生于南天竺婆罗门种族,大约在佛灭后六百年中。《百论序疏》引罗什语,谓龙树出生于佛灭度后五百三十年,也就是六百年中,当在公元二世纪左右。龙树生来天聪奇悟,事不再告,孩童时代就能背诵四韦陀典,稍长尽知世间一切学问,认为不过如此,便纵情欲乐,遂遭困苦,因悟欲为苦本。乃往僧团出家学佛,九十日中,读尽《阿含》等三藏教典。后北游至大雪山深处,遇一老比丘授以摩诃衍经,读诵受持,甚大欢喜,犹未满足,广事寻求,亦未有所得,有大龙菩萨,见其如此,起同情心,便接入龙宫,开七宝藏,以方等深经与之,任其阅读,通练甚多,其心深入,体得实利,证无生忍,二忍具足。后出龙宫,得诸经一箱。

是时,南天竺国王,甚大邪见,承事外道,毁谤正法,龙树方便,化令归佛,因赖以护持,复兴佛教。在龙树之前,大小乘经教虽然并行于世,总是以声闻三藏为主,大乘经典为一部分声闻学者所兼习,多为在家教徒密藏,僧团中有信者、有不信者,所以不显于世。及龙树出世,大小兼学,尤重大乘。是时部派佛教分裂多达五百部,各执己见,互相是非,异说纷纭,莫衷一是,皆失佛正义。于是龙树菩萨,依方等诸经,造《中观》等论,遍破小乘各部偏见,直显大乘一实相印,总摄大小乘教义,统一于中观法门。自此以后,摩诃衍教,如日丽中天,大显于世。

龙树菩萨智慧深远,威德自在,于佛灭度后第一个举起大乘旗帜,建立起独立于声闻乘之外的大乘佛教,使释迦大法中兴盛传于世者,斯人之力也。所以后世大乘各宗,莫不以龙树为高祖者,良有以矣。龙树游遍天竺各国,寻访摩诃衍经,外破异道,内攘小乘,所向披靡,无有敢与抗言者。以后回到南天憍萨罗国,得到引正王的信奉,广著诸论,专事弘扬,时有千部论主之称。晚年又去憍萨罗国东南,吉祥山居住多年。有一小乘法师,见龙树高明,常怀嫉忿。菩萨所作已办,将离却此土,问法师言:汝愿我久住世否?小乘师言:我实不愿。龙树闻言,遂退入闲室,经日不出,弟子开门视之,已蝉蜕而去,住寿三百余岁。

龙树深穷妙理,善达法相,超凡入圣,登欢喜地。所度人众,不可胜数。《楞伽经》中佛说偈言:“于我灭度后,南天大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住初欢喜地,为人说大乘,能破有无见,往生安乐国。”龙树去世后,南天诸国,仰其盛德,永表怀念,为之立庙,敬奉如佛。龙树菩萨的著作很多,但汉文中现存主要的,有《中观论》、《十二门论》、《七十空性论》、《六十如理论》、《回诤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和《菩提资粮论》等。其中最主要是《中观论》和《大智度论》,因此他的学说,称为中观法门。中观学说的主要思想是缘起性空,真俗二谛,归宗于无所得的般若中道正观。龙树将法门传授于弟子提婆,得到进一步发展。龙树门人按理说应该很多,但后世知名的只有龙智和提婆,莫非曲高和寡,或被历史淹没。龙智继承龙树的中观和密教,而偏重于密教,发展龙树中观教义的主要是提婆。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什么是努力与失败?

什么是努力与失败?

  什么是努力?努力就是不松懈,不懈怠,不懒惰,不放逸,不退不停,专一专注,勇往直前。这在我们佛家,就叫精进;在世间,就叫努力上进、努力向前。   什么是失败?我认为世上没有失败,失败只存在...

法藏法师:修忏悔心

法藏法师:修忏悔心

修忏悔心 有位法师问:如果遇到有人来干扰时,该如何自处而修呢? 我对他讲:去拜忏。他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去实践了。 但是,「拜忏」是什么意思呢?是替对方求忏悔...

佛法僧的僧是指什么?为什么要皈依僧宝?

佛法僧的僧是指什么?为什么要皈依僧宝?

  僧,指僧宝,包括一切贤圣僧和凡夫僧。《法苑珠林》云:夫论僧宝者,谓禁戒守真,威仪出俗。图方外以发心,弃世间而立法。宫荣无以动其意,亲属莫能累其想。弘道以报四恩,育德以资三有。高越人天,重...

经典序分的通序和别序有什么区别?

经典序分的通序和别序有什么区别?

  经典的序分由通序与别序两部分组成。 什么是通序?   通序即是诸经相通之序,一般每部经典之前都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向谁说法这六部分内容,当这六种条件具足了,法会方能成就,所以...

怎样理解一切法得成于忍

怎样理解一切法得成于忍

问:师父,《金刚经》上讲一切法得成于忍中的这个忍该怎样去理解呢? 慧广法师答:师父个人的愚见,这个忍应是六度里的忍辱,忍辱是六度中很重要的内容,是菩萨道的基础。这一关很不好过。过去的好多祖师大德在开悟...

净土法门早晚课应怎样做

净土法门早晚课应怎样做

问:原来是按禅宗早、晚课本做课,如按净土法门早、晚课应怎样做? 大安法师答:禅宗早、晚课,一般禅宗丛林都是,我们丛林寺院也都是念楞严咒、十小咒?你已经习惯这样做,做这个也可以,然后你做完这个前面早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