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论宗祖师记——第二代开祖龙树菩萨

第二代、开祖龙树菩萨

龙树出生于南天竺婆罗门种族,大约在佛灭后六百年中。《百论序疏》引罗什语,谓龙树出生于佛灭度后五百三十年,也就是六百年中,当在公元二世纪左右。龙树生来天聪奇悟,事不再告,孩童时代就能背诵四韦陀典,稍长尽知世间一切学问,认为不过如此,便纵情欲乐,遂遭困苦,因悟欲为苦本。乃往僧团出家学佛,九十日中,读尽《阿含》等三藏教典。后北游至大雪山深处,遇一老比丘授以摩诃衍经,读诵受持,甚大欢喜,犹未满足,广事寻求,亦未有所得,有大龙菩萨,见其如此,起同情心,便接入龙宫,开七宝藏,以方等深经与之,任其阅读,通练甚多,其心深入,体得实利,证无生忍,二忍具足。后出龙宫,得诸经一箱。

是时,南天竺国王,甚大邪见,承事外道,毁谤正法,龙树方便,化令归佛,因赖以护持,复兴佛教。在龙树之前,大小乘经教虽然并行于世,总是以声闻三藏为主,大乘经典为一部分声闻学者所兼习,多为在家教徒密藏,僧团中有信者、有不信者,所以不显于世。及龙树出世,大小兼学,尤重大乘。是时部派佛教分裂多达五百部,各执己见,互相是非,异说纷纭,莫衷一是,皆失佛正义。于是龙树菩萨,依方等诸经,造《中观》等论,遍破小乘各部偏见,直显大乘一实相印,总摄大小乘教义,统一于中观法门。自此以后,摩诃衍教,如日丽中天,大显于世。

龙树菩萨智慧深远,威德自在,于佛灭度后第一个举起大乘旗帜,建立起独立于声闻乘之外的大乘佛教,使释迦大法中兴盛传于世者,斯人之力也。所以后世大乘各宗,莫不以龙树为高祖者,良有以矣。龙树游遍天竺各国,寻访摩诃衍经,外破异道,内攘小乘,所向披靡,无有敢与抗言者。以后回到南天憍萨罗国,得到引正王的信奉,广著诸论,专事弘扬,时有千部论主之称。晚年又去憍萨罗国东南,吉祥山居住多年。有一小乘法师,见龙树高明,常怀嫉忿。菩萨所作已办,将离却此土,问法师言:汝愿我久住世否?小乘师言:我实不愿。龙树闻言,遂退入闲室,经日不出,弟子开门视之,已蝉蜕而去,住寿三百余岁。

龙树深穷妙理,善达法相,超凡入圣,登欢喜地。所度人众,不可胜数。《楞伽经》中佛说偈言:“于我灭度后,南天大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住初欢喜地,为人说大乘,能破有无见,往生安乐国。”龙树去世后,南天诸国,仰其盛德,永表怀念,为之立庙,敬奉如佛。龙树菩萨的著作很多,但汉文中现存主要的,有《中观论》、《十二门论》、《七十空性论》、《六十如理论》、《回诤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和《菩提资粮论》等。其中最主要是《中观论》和《大智度论》,因此他的学说,称为中观法门。中观学说的主要思想是缘起性空,真俗二谛,归宗于无所得的般若中道正观。龙树将法门传授于弟子提婆,得到进一步发展。龙树门人按理说应该很多,但后世知名的只有龙智和提婆,莫非曲高和寡,或被历史淹没。龙智继承龙树的中观和密教,而偏重于密教,发展龙树中观教义的主要是提婆。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念佛行人如何看待疾病

念佛行人如何看待疾病

问:念佛行人如何看待疾病? 大安法师答:疾病有种种情形,有的是现生的四大不调产生的疾病,那就要调整我们的四大,还有种是先天的业障,先天的一种血液病,你讲的血液病的这些,这些业障就要忏悔业障,把业障忏悔...

若众生伤害佛陀,当堕入无间地狱求出无期

若众生伤害佛陀,当堕入无间地狱求出无期

  【原文】若有众生,出佛身血,毁谤三宝,不敬尊经,亦当堕于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地藏经》   【注释】如果有这样的众生,他们肆无忌惮伤害佛陀,让佛身上流血,或诋毁诽谤佛法僧...

学佛那么多年,你真的知道什么叫皈依吗?

学佛那么多年,你真的知道什么叫皈依吗?

 皈依是佛法的根本!  哪怕只是一个最简单的皈依,也完全能够将佛法和非佛法区分开来!  任何人,只要他想真正地学习佛法,就必须要经过皈依这个过程。根本没有一个人,可以宣称自己已...

贪嗔痴制造问题

贪嗔痴制造问题

佛法以缘起看世界。这就告诉我们,每种想法和情绪既非无中生有,亦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特定因缘和观念引导下形成的。错误的观念,正是负面情绪产生的土壤。 就像我们对某人...

如何面对别人对我们的伤害

如何面对别人对我们的伤害

网友:师父,我经常不会原谅我真诚相对却深深伤害到我的人,想起来就很难受。 学诚法师:有求皆苦,无我无忧。 网友:师父,如果一直诚心对人却遭到别人的不理解甚至报复,为什么呢?应该怎么做呢? 学诚法师:...

如何理解「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如何理解「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问:如何理解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大安法师答:《阿弥陀经》的这句经文宜从净土法门以果地觉作因地心的特点加以理解。有些人会自然地从通途教理来理解善根福德,认为往生西方净土,就一定要培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