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三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佛陀在世时根本没有什么上座部,大众部等,也没有什么南传,北传,大乘和小乘的分别。部派佛教的出现是因为对法与律的诠释的差别所致。僧团当时在教理和戒律上皆是一致,没有多大的差异。南传佛法是肯定我们个人的修行,不依赖佛、菩萨、护法神等的参与,这一点是具有极积的意义的。

教派的争辩是无谓的,大乘和小乘的分别是大众部佛教徒强加的分法,上座部佛教徒否认这种分法。从律藏来看,属于上座部系统的律有[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巴利律];属于大众部只有[摩诃僧只律]。虽然在经典里[根本有部律](卷45)及[杂阿含769经]曾提到大乘之名,这是指八正道的修持者;在[杂阿含604经]以修行四摄法的称为大士,在[增一阿含经](卷19)也提到大乘的六度;但这些都是部派佛法,不是佛陀在世时的原始佛法,根据口耳传授世代相承的原始佛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北传佛教在理论的发挥上可说超过了南传佛教,但在实践上,我们不可以一概而论,认为北传地区就是大乘的,而南传地区就是小乘的;这些都是无谓的,现在中国佛教空前兴盛的是念佛,素食与空谈,这可以从网页上的言论上清楚看到,而对生老病死的切身问题都没兴趣了。

南传佛法教义简单朴实,义理清晰,不含迷信色彩,不依赖宗教仪式,或是祈求天神护法;充分肯定个人的学习能力,循序渐进修习、彻底开发我们心灵里宝贵的智慧和慈悲;于今生人世、讲求踏实、明白因果业报的道理,寻求向善觉悟的道路;净化我们人生的生活。佛说∶“我们是业的主人,是自己业的继承人,由自己的业而生,是自己业的亲族,依自己的业支撑而活,不论我们造何种业,善的或恶的,我们必将去承担。”

南传佛法是部派佛教时期的佛法,部派佛教的出现是因为对法与律的诠释的差别所致。虽然南传佛法也含有真正的佛法,同时比北传的佛法还要纯正的多。但世人争强好论,耗时费力。只要大家依法来修行一段时日,就再也不必多费口舌了。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怎样才能放得下

怎样才能放得下

网友:阿弥陀佛!师父你好!最近因为失眠的事情很烦恼,闭上眼就是幻觉,怎么才能放下? 学诚法师:幻觉会产生,也就会消失,不要在意它,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网友:俗人怎么才能放下? 学诚法师:死亡来临时...

何为真正纯净的布施?

何为真正纯净的布施?

  布施时布施者应持何种心态?怎样是布施的最高境界?有爱心,有慈悲心,真诚帮助一切有情,尊重对方,学佛要先从做人开始,人都没有做好,想一步登天那是不可能的! 【原文】   大仙问言:何者净施...

受菩萨戒没有过午不食,是不是犯戒

受菩萨戒没有过午不食,是不是犯戒

问:弟子受了菩萨戒,但上班后,没持过午不食,持斋日也没有,是不是犯戒? 大安法师答:关于菩萨戒,对十重戒要很好地去受持,不能丝毫违犯;对四十八轻戒,尽量去受持,能受持多少就受持多少。关于持午问题,如果...

蕅益大师: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定慧,当先修忏法

蕅益大师: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定慧,当先修忏法

化持地藏菩萨名号缘起吾人最切要者。莫若自心。世间善明心要者。莫若佛法。然佛法非僧不传。僧宝非戒不立。戒也者。其佛法纲维。明心要径乎。慨自正教日替。习俗移人。髡首染...

忏悔而不后悔,忏悔之后就要释怀

忏悔而不后悔,忏悔之后就要释怀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既然是人,偶有过错,也很正常;关键是要,知过、改过、不二过。于思想上的过错,还有行为、语言上的过错;生大惭愧,发露忏悔,后不再做。   忏悔之后,...

放生后动物会死,那又有何意义呢

放生后动物会死,那又有何意义呢

问:佛教人士常常放生,但既然在放生后动物一样会死,放生又有何意义呢? 答:你的推论如果成立的话,你生病时也就不用服药了,反正迟早你也是要死的。世间上的众生,当然最终也必会经历死亡,而且还会再有转生。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