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

佛法传入中国,有明确史料记载(如《后汉书·西域.天竺国传》)的是汉明帝时期(他的父亲更有名,是刘秀)。

公元64年,汉明帝“汉明感梦,初传其道”。遂派使者前往西域访求佛法。公元67年,会同两位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携经书和佛像到中国,翻译了部分佛经《四十二章经》。汉明帝在公元68年建造了第一座寺院—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有着1900多年历史。

刚传入中国的时候,佛法的义理与当时流行的黄老之学(清静无为)有些类似,所以很容易被人接受。佛法在汉朝,还没有多少信众。不仅知名度不高,还受到儒家和道家的的排挤。到了魏晋南北朝,佛法终于有了长足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出现了一大批佛学大师,鸠摩罗什、朱士行、道安、慧远

魏晋时期,佛教“般若性空”思想在士大夫阶层得到广泛传播。南朝时期各帝王皆信奉佛教,梁武帝建造了大量佛寺,并四次出家都由朝廷出资赎回。北魏文帝建造了云冈石窟,孝文帝营建了龙门石窟。北齐有寺庙4万余座,僧尼400余万人,规模庞大。

佛法经历了传入期和发展期,到了隋唐达到了鼎盛。

佛法在隋唐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成了各种宗派。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几大宗派:禅宗、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律宗、唯识宗、净土宗和密宗都是隋唐时代确立的。从佛教的兴盛可以看出当时经济发达、思想解放。

宋代以后,佛法出现了两个趋势:

一是佛学(禅宗)与儒学相互融合,更汉化了;

二是从禅宗的兴盛转为更加方便的法门——净土宗的兴盛。

宋代佛教的兴起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当时的很多文坛大家,如苏轼、王安石、黄庭坚、欧阳修等都是佛教徒,同时他们又有深厚的儒家修为,因此佛学和儒学就很自然的产生融合了。同时因为四大高僧:云栖袾宏(莲池)、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的引导,佛学开始主动和净土产生关联。

元明清时代,汉传佛教远不如唐宋那样兴盛,元代和清代统治者扶持藏传佛教,仅明代支持汉传佛教力度大一点。近现代时期,藏传佛教由于其较接近原始佛教,越来越受到中国内地的重视。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佛教徒应以怎样的心态对待钱财

佛教徒应以怎样的心态对待钱财

问:请开示:作为佛教徒、学佛者,应该有怎样的心态对待钱财?尤其是在当今这样一个金融、经济危机的时代,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对佛教徒、学佛者的启示,和对社会的启示? 大安法师答:对钱财,我们作为学佛人要...

该如何面对孩子的不解和对抗

该如何面对孩子的不解和对抗

网友:法师,我身为人母,该如何面对孩子的不解和对抗? 学诚法师:家长很容易以自己的经验和权威给孩子下结论、下命令,忽视或轻视孩子的想法;急于给孩子一个答案,一个结果,忽视了学习、成长的过程,剥夺了孩...

众生无智,不知身处环境犹如火宅

众生无智,不知身处环境犹如火宅

  你对佛教中的苦有什么体会?你知道《火宅喻》这个故事吗?在佛陀的眼中,我们都生活在痛苦之中,既使转生在天界,应该算是福德圆满了吧?但仍在六道中,还是停留在苦中!什么是乐呢?唯有从轮回中解脱...

五句话将人类五欲危害性揭露无遗

五句话将人类五欲危害性揭露无遗

【原文】   贪欲深广,过于巨海;五欲粗重,如妙高山。如紧波果,端正可观,若人执之,触便丧命。如屠羊柱,悬者必亡;如热金冠,戴之烧死。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注释】   贪爱五...

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闭幕 与会佛教代表提出七项倡议

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闭幕 与会佛教代表提出七项倡议

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30日下午在福建省莆田市圆满闭幕。与会佛教代表在闭幕式上宣读《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宣言》,就加强佛教交流、保护文化遗产等内容提出七项倡议。本届论坛以“交流互鉴、中道圆融”为主题,来自5...

如何看待死亡

如何看待死亡

问题一:如何看待死亡? 1、问:法师,请问该如何看待生死?求解结。 学诚法师答:死是一期生命的结束,也是下一期生命的开始;好比睡觉是今天的结束,是明天的开始。 2、问:师父,昨晚十岁的儿子睡前忽然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