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塔礼拜脱猴身生天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弟子是阿罗汉,名叫作须曼。有一回佛剃了头发,就叫须曼将剃下来的发拿到印度西北部的罽宾国去。这一位阿罗汉遵行佛的指示,就到罽宾国的山林里面造了塔,并把佛的发供在塔里面。后来有五百位阿罗汉来到那里用功修行,常常去礼拜佛塔。

  在那山里同时也有五百只猴子。它们看到有人在那里造了塔,又看到人们在那里礼拜,这五百只猴子就随着仿效,从山下搬来泥土石头,也造了一个塔,又在塔上竖了根木杆,学着用香花供养礼拜塔。

  有一天,山水忽然暴涨,这五百只猴子全被山水给淹死了。死了以后,立刻生到忉利天上享受天福。这些初来到忉利天的天人就忆想,我们前世有什么功德,为什么来此享天福呢?天人一想,原来自己前世生作猴子,因为模仿阿罗汉造塔、礼拜,所以得了生天的果报。

  这五百位天人为报答这五百只猴子的恩,于是拿了香花来到五百只猴子的死尸处,散落其上。这时候有五百位婆罗门看到那么多天人,身体魁伟放光,身相非常殊妙,但是他们为什么拿着花供养猴子的死尸呢?于是上前去请问天人,天人也就如实地回答了,并且告诉他们:「你们邪知邪见的修行了这么久也没有成就,不如这五百只猴子能造塔礼拜有功德。这是什么原因呢?不如我们一起到灵鹫山去拜见佛,请佛为我们开示吧!」

  五百天人于是领着五百婆罗门到了灵鹫山来礼佛,并向佛请问:「我们曾经造过什么罪,而得到了猴子的果报呢?」

  佛说:「久远久远以前,有五百婆罗门在山里面修行。同时也有一位佛教的年轻比丘,他想在山里造一个精舍,于是从山下搬来泥土和石头。

  「这五百婆罗门看到这位比丘身强力壮,非常矫健,心里非常嫉妒,就毁谤他说:『这一个佛教徒比丘往来如飞,像只猴子似的。』

  「后来山里面河水暴涨,这五百位婆罗门统统被水淹死了。死掉后第二生就作了猴子,也就是这五百只猴子,而那一位年轻的比丘,就是释迦牟尼佛。」

  佛又继续地说:「虽然生作猴子,但因为游戏的心情,造了一个塔,也能以香花供养、旋遶礼拜,所以就生天了。」

  佛于是又为他们开示苦集灭道四谛,五百天人全部都得了须陀洹果。五百位婆罗门听了这段因缘之后,也欢喜地随佛出家了。

  从经论上看,很多人因身口意造罪有过失而堕落三恶道,这是很恐怖的事。所以我们在佛法里面应该努力栽培善根。而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造塔、香花供养,以及礼拜佛塔,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附录:

  1。建寺造塔的功德:

  建造佛塔是净除恶业、障碍及广积福德资粮的有力法门,不但能够令自己证悟菩提道,而且能够圆满饶益众多受苦的有情,使他们解脱,进而证得无上安乐的佛果。

  《佛说造塔延命功德经》云:「若以清净心造作佛塔,于此生中,不为一切毒药所中。寿命长远,无有横死。究竟当得不坏之身。一切鬼神不敢逼近,一切怨家悉 皆退散。随所生处,身常无病。一切众生见皆欢喜。」在《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中更提到,无论是自造佛塔,或教人造塔,皆能够成就广大善根福德,命短者亦能 得延寿,并有常为一切诸佛忆念、授记生于极乐世界等诸功德。

  2。造佛塔功德无量:

  佛说亲手造塔,关于敬塔、造塔的无量功德,佛经多有记载,皆谓敬塔、造塔等可获无量福德,成办道业。如《无量寿经》卷下说,起塔立像乃往生净土之因行。

  3。《佛说造塔功德经》云:尔时,世尊告观世音菩萨言:“善男子!若此现在诸天众等,及未来世一切众生,随所在方,未有塔处,能于其中建立之者,其状高妙出过三界,乃至至小如庵罗果;所有表刹,上至梵天,乃至至小犹如针等;所有轮盖覆彼大千,乃至至小犹如枣叶;于彼塔内,藏掩如来所有舍利,发、牙、髭、爪,下至一分,或置如来所有法藏十二部经,下至于一四句偈,其人功德如彼梵天,命终之后生于梵世,于彼寿尽生五净居,与彼诸天等无有异。

  善男子!如我所说如是之事,是彼塔量功德因缘,汝诸天等应当修学。

 

点我:

相关文章

王雷泉教授:佛教教育的目的、方法及前瞻——以《

王雷泉教授:佛教教育的目的、方法及前瞻——以《

佛教教育的目的、方法及前瞻——以《维摩经》为例 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 王雷泉 提要 一个健全的佛教教育体系,应该是以佛学院的宗教教育为核心,以居士组织和居士教...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塬文】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释义】太上老君说:「人的福祸,本来就没有一定的门路,全都是自己招来的啊!」太上,是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号伯阳,也就是周朝的...

贪心王爷引发的祸端

贪心王爷引发的祸端

因果通三世,没想到一位王爷的贪心,引发了八世因果故事。昨天晚上带着小女儿刚进门,丈夫就说:“带回众生来了,是些鱼”。恰巧史师兄在,他闭目观了观因果。第一个画面,在...

嘎玛仁波切:知恩,念恩,感恩,报恩是菩提心的根

嘎玛仁波切:知恩,念恩,感恩,报恩是菩提心的根

一次次援手相助,不是因为谁欠谁还。而是一种无私的善良,不愿看见受困者的无助。可能帮抚与被帮抚者之间,会是一种双向的成全。有待时机成熟之日,曾经的受助者在将来的某一...

生气的时候,不要说话,只要念一句咒语

生气的时候,不要说话,只要念一句咒语

这种发脾气,观察一下,这是自己心的问题,不是别人的问题。你们是一家人,一起住的时间不长,以后在一起的时间也不长,在一起住啊,一起吃饭啊,天天吵架,自己也不舒服,别...

明白苦的真正根源

明白苦的真正根源

  佛陀於舍卫国时,一天,有四位比丘於树下讨论:「什么是世间上最苦的事?」第一位比丘感叹地說:「天底下沒有比淫欲更苦的了。」第二位比丘则說:「瞋恚才是天底下最苦的事。」第三位比丘卻认為:「天底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