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正道】-什么是八正道

八正道  

  八正道,亦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八圣道。意谓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

  ①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坚持佛教四谛的真理;

  ②正思维。又称正志,即根据四谛的真理进行思维、分别;

  ③正语。正确的话语,说话应该诚实可靠,不说谎。说话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说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违背佛陀教导的话;

  ④正业。正确的行为。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作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

  ⑤正命。过符合佛陀教导的正当生活;

  ⑥正方便。又称正精进,即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达到涅槃的理想境地;

  ⑦正念。念念不忘四谛真理;

  ⑧正定。专心致志地修习佛教禅定,于内心静观四谛真理,以进入清净无漏的境界。

  八正道中最根本的一道是正见,即坚定不移地信奉佛教的教义。而其余七道则都是在正见的基础上进行精进不懈的修行。

  八正道也是针对婆罗门教和耆那教的苦行主义和“六师”中一些派别的享乐主义而提出的。佛陀提倡不苦不乐的中道,因之在原始佛教也把八正道称为中道。原始佛教对这种不苦不乐的修行方法十分重视,列为四谛之一“道谛”的具体内容。对于八正道的详细解释有安世高译的《佛说八正道经》、《增一阿含经》的《四谛品》和南传《相应部经典》。

名词解释

  八正道(梵文 Aryastangika-marga),佛教名词,亦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八圣道。意谓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盘)的八种方法和途径。

正确方法

  八正道

  第一:正见 谓人修无漏道,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是名正见。

  第二:正思维 谓人见四谛时,正念思惟,观察筹量,令观增长。

  第三:正语 谓人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是为正语。

  第四:正业 谓人以无漏智慧修摄其身,住于清净正业,断除一切邪妄之行,是谓正业。

  第五:正命 谓出家之人,当离五种邪命利养,常以乞食自活其命。假若因缘不具足,宁可心出家而身没出家,如此尚有功德。以出世的精神入世、发挥生命的功能,成为正信的在家居士,这也是功德。假使身出家而心没出家,不但在修行的道路上无法自立,反而破坏了佛法,这就是一种邪命。

  第六、正精进 “正”就是不偏邪。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人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专精,无有间歇,是名精进。'

  第七、正念 谓人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法,堪能进止涅槃,是名正念。

  第八、正定 谓人摄诸散乱,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决定不移,是名正定。

解说

  八正道中最根本的一道是正见,即坚定不移地信奉佛教的教义。佛教并不反对其他的宗教,凡是能有助于个人修行的都可以融汇于佛教中。因而把正见当作最重要的一道,而其余七道则都是在正见的基础上进行精进不懈的修行。

  八正道也是针对婆罗门教和耆那教的苦行主义和“六师”中一些派别的享乐主义而提出的。佛陀提倡不苦不乐的中道,因之在原始佛教也把八正道称为中道。原始佛教对这种不苦不乐的修行方法十分重视,列为四谛之一“道谛”的具体内容。对于八正道的详细解释有安世高译的《佛说八正道经》、《增一阿含经》的《四谛品》和南传《相应部经典》。

修行方法

  必须防止的两个极端:

  1 沉迷于贪欲、寻欢作乐的生活。这种生活是通向毁灭的道路。

  2 自我施加的苦行、折磨。这种生活是不会带来什么收效的。

  八正道:此八正道是道谛中最重要的修行方法。

  1、正见:对事的如实知见,出世间的正见唯有在见道者最为清净;对宇宙人生生死与解脱之四圣谛理,智所证知,直窥实相。世间正见只是一堆经验所积累的知识,是通过名称、标志及事物的相貌与形状之正确分别罢了。出世间正见唯有通过修禅定及放下一切杂染心才能生起。若依多闻佛法而分别邪正因果,也能生起正见,所以正见由多闻、思维、修持佛法得来。

  2、正思维:没有贪嗔等烦恼情况下,依正见观察、思维,如理地作出决定,故又称为正欲或正志。由正思维才能做出正确之身口意业的行为。比如说蟑螂损害人类是害虫,我们应该杀它,如果这是正确的道理,那人类损害其他的众生,它们也应该杀我们!这是不正确的思维,因为这其中掺杂了“我”的烦恼,以人为中心,认为有损人类利益的是害虫,所以就会认为“我杀它不要紧,它杀我不行!”,正确的思维应当是:“自己认为蟑螂是害虫,是因为我执法所建立的,此中我执所建立的法都是苦因,都要舍弃,应当思维蟑螂和我无异,过去生中无数次做过我父母,我不应损害,应当对其升起欢喜和爱护之心,对其他一切众生也要如此。”

  3、正语:即戒止口之四恶业。

  ① 不妄语欺骗。

  ② 不两舌,搬弄是非;或发表引起两者间之憎恨、敌意及不和之言论。

  ③ 不粗恶口骂人或苛刻、酷毒之讽刺等。

  ④ 不作无意义及无利益之空谈或花言巧语--绮语。

  不讲这四种话语就是正语;我们应该合理、真诚、以及和蔼可亲的话。

  4、正业:不是正当的职业,而是正当的行为,即戒杀生、邪淫、偷盗等,行为善良,不侵害一切众生就是正业。于修道时,在行住坐卧中正念而住。

  5、正命:以合法不损害他人的谋生方式来维持生命,乃至不贩卖众生、军火、杀生器具、醇酒、毒品或嫖赌等。若是出家众,则如法求衣服、饮食、坐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

  6、正勤(正精进):精进努力离恶向善,即精进修道。这里的正精进专指修禅定而言。正勤有四,所谓四正勤既是:

  ① 未生善令生

  ② 已生善令住

  ③ 未生恶令不生

  ④ 已生恶令灭

  7、正念:以世间法来说,不生邪恶之心念,称为正念,反之则是邪念。以修行来说既是忆念正法,如四圣谛、八正道、四念处及菩萨道等等修行方法为正念。于修道中不忘失所修的法,心念时时明了不忘失,比如念佛,对于念佛的境要明记不忘,这叫正念;如果念佛时想吃东西,是不正念,即使在念佛时想要去救人等好事,若不觉知心已随境转,也是失去正念。这个八正道中的正念偏重于定学,既是你所修的法或境,要保持它,称为正念;如果没办法保持它,既是失去正念。

  8、正定:心一境性,不向外驰散,正定有初禅至灭尽定,禅定时的用心不外两种情况:

  ① 止(三摩地):即入定,心一境性,并非不起念,而是心念保持在单一之定境中。

  ② 观(毗婆舍那):于定中起智慧,用佛法观察实相。

  修“止”能暂伏烦恼,但不能除去烦恼;修“观”则能除去所对治的烦恼。

  三无漏学:

  〔戒: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

  〔定:正勤、正念、正定

  〔慧:正见

点我:

相关文章

《释迦牟尼佛广传》:三、布施品32、梵施国王舍弃口粮

《释迦牟尼佛广传》:三、布施品32、梵施国王舍弃口粮

  前言: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是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凝集全知麦彭仁波切甚深智慧之结晶,是整个佛教史上前所未有、圆满齐备宣说释迦牟尼佛生平事迹之巨著。全知麦彭尊者以超拔的智慧...

仁清法师:佛菩萨不会以附体的形式弘法度众

仁清法师:佛菩萨不会以附体的形式弘法度众

在这里展开一点帮助大家树立正知见,我们在学佛之前,可能遇到‘某些奶奶’‘某些爷爷’看病,降妖捉怪打卦算命,有些东西吧。可能就出现些迷信色彩,哪种迷信色彩呢?这个奶...

化永法师:要感恩烦恼境缘中的人和事

化永法师:要感恩烦恼境缘中的人和事

讲佛法度人就像药能治病一样。佛讲八万四千法,药有种种无量方,我们生病了不敢乱吃药这谁都知道,学佛人学错法门却鲜有人自己知知的!所以,我们随正见师父受教就是一件非常...

乐观法师:金山活佛(妙善法师)欢喜放生

乐观法师:金山活佛(妙善法师)欢喜放生

  金山活佛欢喜放生(乐观法师著)  活佛,他非但对一切人慈悲,解脱人的疾病苦难,就是飞禽走兽鱼鳖之类,他一样是有同情心,他不计走到那里,都是欢喜放生,这件事,成了他生活上一个经常节目。提到他「放...

龙树菩萨是如何成为伟大的论师的

龙树菩萨是如何成为伟大的论师的

    龙树菩萨是佛教史上的著名人物,你不会不知道吧?龙树菩萨精通佛法,著作颇丰,有“千部论主”之称。看看龙树菩萨的成长历程。  公元前3世纪,南天竺有位佛教论师,他跟老师姓龙,又因为母亲是在大树...

净空法师:这样的人念佛念得再好不能往生,为什么

净空法师:这样的人念佛念得再好不能往生,为什么

有同学来问我,念佛往生的人为什么会那么少?这是一个事实。我们看《净土圣贤录》、看《往生传》,这里面所记载当然不是完全,真正念佛往生的人,只有被编书的人知道,他才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