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知识】-什么是善知识

善知识(佛教解释)

  善知识,在佛教中的解释:梵语kalya^n!amitra,巴利语kalya^n!a-mitta。音译作迦罗蜜、迦里也曩蜜怛罗。其与恶知识相对,它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好人,即为善缘,又作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据《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七常啼品载,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之法及一切种智,而使人欢喜信乐者,称为善知识。

简介

  劝发菩提心集卷中

  准法句经云。尔时宝明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是善知识。佛言:“善知识者。善解深法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了达诸法从本以来究竟平等无业无报无因无果性相如如。住于实际,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为善知识。”

种类

  概说有四:

  (一)属于普通众生一类的善知识。

  (二)属于地上菩萨一类的善知识。

  (三)属于化身佛的善知识。

  (四)属于报身佛的善知识。

  这四类善知识要用自己的情况来审断。如果自己是一个初修业的人,当然就很难去依止佛陀或地上阶位的大菩萨们。因此,必须去依止普通众生类的善知识了。在自己的业障净除以后,即可以依止地上阶位的大菩萨;如果自己已经证得资粮道以上的果位,才能依止化身佛的善知识;等到自己证得地上的果位时就可以依止报身佛之善知识了。

  对我们来说,在这四种善知识当中,谁的恩德最大呢? 这要数众生类的善知识的思德为最大了!由于我们这些初学佛的人都是困在业障和烦恼的暗室当中,根本没有能力见到佛菩萨一面!遑论依止!由于遇见了众生类的善知识,依于他的指示明灯”才能知道学佛之道,逐渐亲近诸佛菩萨,故说在所有的善知识中要以普通众生类的善知识们恩德为最大了!

释义

  一.佛陀善知识的定义(具足断、证二种圆满的胜士);

  断--指完全断除了烦恼和所知二障。

  证--是指完全圆满了二种智慧。

  二.地上菩萨的善知识是指初地到十地之间各地不同断,证诸功德。此中又以第八地以上之菩萨具足摄受众生之十力功德自在:(一)于寿得自在,(二)于心得自在,(三)于资财得自在,(四)于业得自在,(五)于生处得自在,(六)于所欲得自在,(七)于愿得自在,(八)于神通得自在,(九)于智慧得自在,(十)于法得自在。

  (一)于寿得自在者--能随意住世,寿命长短,随己所乐。

  (二)于心得自在者--随己所乐,能出入任何三昧禅定。

  (三)于资财得自在者--能随意变现无量宝珠,如降大雨利济有情。

  (四)于业得自在者--能于地、界、众生、生处及转变他受用得自在。

  (五)于生处得自在者--能住于禅定而生欲界中,其禅定力亦不坏失。生欲界已亦不为欲界所染污。

  (六)于欣乐得自在者--能随自意之所欣乐转变地大或水大等神通。

  (七)于愿求得自在者--随己意之愿乐能圆满成办自他之种种愿求。

  (八)于神通得自在者--随众生之爱乐能变现无量无边之神通。

  (九)于智慧得自在者--于法,于义,于决定语,于辩才等得究竟通达智。

  (十)于法得自在者--能以一音声同时为一切众生说法。如契经说,各各众生种性万千差别,名、句,文辞各各不同皆悉明了,其心皆得满足。

条件

  普通众生类之善知识者,其条件可由八种,四种或二种来说明之。八种条件者,如菩萨地论云:“菩萨善知识若具八相是为圆满。何者为八?”

  (一)多闻大乘经典;

  (二)持守菩萨戒律;

  (三)具足修行证悟;

  (四)悲心济众;

  (五)无有畏惧;

  (六)忍耐兼和;

  (七)心离悔戚;

  (八)善于言辞。

  四种条件者,庄严经论云:

  “多闻离诸疑,能持诸善法,二门说真如,为菩萨相,为圆满法师。”

  多闻是说由于多闻广学的缘故,能广大的开示法要。因为智慧广大的缘故,能除众生的疑惑;持守善士之作业故,堪受赞扬。“二门说真如”是说能由烦恼染污门和清净寂灭门来说明真如实相的道理。

  二种条件者,入菩萨行论云:

  “真善知识者,深通大乘教,持菩萨胜律,虽逢命难缘,不舍菩萨戒。”

  这是说善知识(的最低条件),必须深通大乘教义和持守菩萨戒律。

点我:

相关文章

“你在看戏,而我却在念佛”

“你在看戏,而我却在念佛”

过去,梁武帝很尊重佛教,拜志公禅师为国师,皇帝对师父相当恭敬,有一天他告诉国师说:“今天我请你看戏,什么、什么人唱得很好。”皇帝的话当师父的不听也不行,过去的君和...

佛陀弟子议论第一的迦旃延

佛陀弟子议论第一的迦旃延

  佛陀弟子议论第一的迦旃延  迦旃延在佛弟子中称为议论第一,他思维敏捷,回答问题针锋相对,观点鲜明。如一婆罗门修道者问:婆罗门与婆罗门相争,刹帝利与刹帝利相争,是为了什么?迦旃延答:为了贪欲。比...

梦参老和尚:听经,听一遍跟你自己看一遍绝不一样

梦参老和尚:听经,听一遍跟你自己看一遍绝不一样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地藏菩萨本愿经》梦老 讲解有一位居士,不晓得他有没有受过戒、皈依过,他问我一件事情:“像这种经书我们在家里看不行吗?...

莲池大师和蜈蚣

莲池大师和蜈蚣

  大约400年前,有一位叫莲池的高僧,他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在阿弥陀佛净土的莲池中化生。有一回,他看见有个人拿着撺在竹条上的一串蜈蚣……它们正在苦苦挣扎。莲池问,"请您行行好,放了这些蜈蚣好吗?""...

外公往生经历分享

外公往生经历分享

本人外公95岁离世,外公性格开朗,一生乐善好施,豁达,但是一生并不信佛,但是我外婆信佛,并且皈依几十年,修行净土法门,但是并没影响到外公,他不反对,也不信,离世前...

蔡礼旭老师:换位思考的智慧

蔡礼旭老师:换位思考的智慧

换位思考的智慧蔡礼旭老师换位思考,其实这也是恕道,如其心,恕字就是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感同身受去替他着想。不只是文字在教导我们子孙,老祖宗甚至用符号,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