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闻】-声闻是什么意思

声闻(佛教解释)

  梵语s/ra^vaka,巴利语sa^vaka。音译舍罗婆迦。又意译作弟子。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

含义

  声闻

  ⑴.亦作“声问”。音信。《国语.越语上》:“寡君句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於天王。”《吕氏春秋.赞能》:“孙叔敖、沉尹茎相与友,叔敖游於郢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汉书.苏武传》:“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北史.儒林传下.刘炫》:“炫与妻子,相去百里,声闻断绝。”宋沈括《梦溪笔谈.谬误》:“丁晋公之逐,士大夫远嫌,莫敢与之通声问。”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唐北庭节度使李元忠、安西四镇留后郭昕率将士守境,与朝廷声问中断。”

  ⑵.亦作“声问”。名声。《荀子.大略》:“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韩非子.内储说上》:“子闻寡人之声闻,亦何如焉?”《三国志.蜀志.许靖传》“南阳宋仲子於荆州与蜀郡太守王商书”裴松之注引晋陈寿《益州耆旧传》:“商字文表,广汉人,以才学称,声问著於州里。”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论师﹞少好学,有才辩,声闻遐被,法俗归心。”宋沈辽《真觉开堂》:“自诸祖述作已达者,皆著声问。”清曹寅《题云辨上人小照》诗:“行识自来矜色相,声闻何惜证飞仙。”参见“声闻过情”。

  梵文意译。佛家称闻佛之言教,证四谛之理的得道者。常指罗汉。《大乘义章》卷十七:“观察四谛而得道者,悉名声闻。”《大乘义章》卷十七:“从佛声闻而得道者,悉名声闻。”《敦煌变文集.维摩经押座文》:“五百声闻皆被诃,住相法空分取证。”

修法

  首先举示佛经:佛开解梵志阿拔经卷一: 何谓五阴?一、色,二、受,三、想,四、行,五、识。此五覆人,令不见道。因此修行第一步,就是见道(以声闻四果来说,就是初果),而要取证初果,势必要先了解这五阴的内涵。而具体的修法,其实阿含经非常多了,举示一则:杂阿含经卷八203: 佛告诸比丘: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云何一法断故,乃至不受后有?所谓无明。离欲、明生、得正智,能自记说:我生已尽,梵行以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正观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正观无常。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比丘!如是知,如是见无明,离欲,明生。因此要亲证不受后有,也就是声闻四果阿罗汉的自知自证境界,必须断除一念无明,无明断,明生,就能得正智了。具体的修法,就是如实了知五阴的内涵,并且如实一一深入观察五阴的虚妄,才有办法破除无明(一念无明的主要内涵就是将五阴认取、执著为真实有)。但是除了观察五阴虚妄以外,还必须有个大前提:中阿含经卷54: 复次,有六见处。云何为六?比丘者,所有色,过去、未来,或内或外,或精或粗,或妙或不妙,或近或远;""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所有觉(受阴),所有想(想阴),所有此,见[非我有,我非彼有;我当无我,当不有;彼(觉、想)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所有此,见若见闻识知(识阴和行阴)所得所观,意所思念,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所有"此",见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当后世有,常,不变易;恒,不磨灭法;"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经中一开始说明五阴的虚妄,可是在最后提到: 有真实我--常、不变易、恒、不磨灭。所以其实从这边就可以看出,在最早期的阿含时期,佛陀就已经开示了五阴虚妄的背后,有个真实我,也就是般若经典提到的真心、金刚心、不念心、真如、如、涅盘、无所住心等等。所以要取证声闻四果阿罗汉,只要如实观察五阴的虚妄(对於五阴的内涵务必如实了知而无所遗漏),断除对於五阴的执著,也信受佛语,五阴虽非真实我,然而却有真实我是常、不变易、恒、真实的。有这几个前提与条件,今生要取证声闻解脱果,实非难事。

分类

  四种

  【四种声闻】 [出法华文句] 一决定声闻谓其久习小乘之法。故今闻小乘教而得证果。既证小果之后。再不进求大乘之法。是名决定声闻。二退菩提声闻梵语菩提。华言道。谓此声闻本是菩萨。会发菩提之心。积劫修道。忽因被厌生死。退失大心而证小果。是名退菩提声闻。(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三应化声闻应谓应现。化即变化。谓此声闻本是诸佛菩萨。内秘真实之行。外现声闻之身。而能引接前之二种声闻归于大乘。及广化众生令入佛道。是名应化声闻。四增上慢声闻谓自得增上之法而轻慢于他。此种声闻。厌恶生死。欣乐涅盘。因修戒定慧之道。少有所得。便谓证果。此即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是名增上慢声闻。(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瑜伽八十卷五页云:云何名为四种声闻?一者、变化声闻。二者、增上慢声闻。三者、回向菩提声闻。四者、一向趣寂声闻。变化声闻者:为欲化度由彼所化诸有情故;或诸菩萨,或诸如来,化作声闻。增上慢声闻者:谓但由补特伽罗无我智及执著邪法无我智,计为清净。回向菩提声闻者:谓从本来、是极微劣慈悲种姓。由亲近如来住故;于广大佛法中,起大功德想,熏修相续。虽到究竟住无漏界;而蒙诸佛觉悟引入方便开导。由此因故;便能发趣广大菩提。彼于如是广大菩提,虽能发趣;由乐寂故;于此加行,极成迟钝。不如初始发心有佛种姓者。一向趣寂声闻者:谓从本来、是最极微劣慈悲种姓故;一向弃背利益众生事故;于生死苦,极怖畏故;唯有安住涅盘意乐,毕竟不能趣大菩提。如二王子、相似处生。平等平等,受王快乐。一、于王政诗论;工巧处等,皆悉善知。第二王子,则不如是。彼二但由此分差别;非由受用王之快乐。如是于无漏界中,诸菩萨众、与一向趣寂声闻、当知差别。

  五种

  [出法华文句] 一决定声闻谓久习小乘。积劫功圆。而证得小果。是名决定声闻。二退道声闻谓此声闻本习大乘。积劫修道。中间为厌生死。退大道心。取证小果。是名退道声闻。三应化声闻谓诸佛菩萨。为前二种声闻故。内秘佛菩萨之行。外见声闻之形。引诱小乘。令入大乘。是名应化声闻。四增上慢声闻厌居生死。欣乐涅盘。修习小乘。以少为足。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是名增上慢声闻。五大乘声闻谓以佛道声。令一切闻。不住化城。终归实所。是名大乘声闻。(化城者。无而倏有名化。防非御敌名城。以喻小乘涅盘。能防见思之非。而御生死之敌也。宝所。即大乘实相之理也。)

  藏

  二藏之一,三藏之一。指释尊为声闻所说之四谛、十二因缘等教说。为菩萨所说之六度等教法,则称菩萨藏。声闻藏一语系出自菩萨地持经卷十二。隋代慧远及唐代吉藏、善导等诸师,均将经典分类为二藏,并加以批判。于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中则举声闻、缘觉、菩萨三藏之说。若仅称声闻、菩萨二藏时,声闻藏中则已包含有缘觉藏。此二藏之分类,与所谓大小二乘、半满二教为同义。[入大乘论卷上、大乘义章卷一]

  僧

  二种僧之一,三种僧之一。指剃发染衣,现沙门之形相,而修习戒、定、慧三学者。大智度论卷三十四举出声闻僧、菩萨僧二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则举出菩萨僧、声闻僧、凡夫僧等三种。如舍利弗、目犍连等,即为声闻僧。(参阅'僧伽'5718)

  乘

  佛教三乘之一。称闻佛言教悟苦﹑集﹑灭﹑道四谛之真理而得道者。

  四果

  声闻四果 - 须陀洹果。[出金刚经疏] 一须陀洹果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又名预流。即初果也。谓此人断三界见惑尽。预入圣道法流。故名入流。(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声闻二果-斯陀含果,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即第二果也。谓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中。断前六品尽,后三品犹在。须更来欲界一番受生。故名一来。(思惑者。谓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心起贪受。迷惑不了也。九品得。于上中下三品中又各分三品也。)

  声闻三果-阿那含果,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即第三果也。谓此人断欲界后三品思惑尽。更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不来。

  声闻四果 - 阿罗汉果。阿罗汉果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即第四果也。谓此人断色界无色界思惑尽。四智已圆。已出三界。已证涅盘。无法可学。(四智睹。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三道

  【声闻三道】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见道谓声闻因断三界见惑。见真谛理。故名见道。即初果须陀洹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惑者。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惑。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谓预入圣道法流也。)二修道谓声闻得初果已。复缘真谛之理。断欲界九品思惑。名为修道。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也。(思惑者。五根对五尘起贪染心曰思。九品者。于上中下三品。每一品中又分三品。名为九品。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谓来欲界一番受生也。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不来欲界受生也。)三无学道谓声闻断三界见思惑尽。真谛之理究竟。无法可学。故名无学。即第四果阿罗汉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点我:

相关文章

妙祥法师:什么是附体?如何治疗附体病?

妙祥法师:什么是附体?如何治疗附体病?

比如我们大家平时经常说的,大仙附体这个问题。有的人认为被大仙附体了,到某一个民间的医生那儿去看,或“大仙”那儿去看,或到某些寺院去看。说你有众生附体,冤亲债主跟着...

《百业经》:(64)俱天太子 引诸青年得证圣果

《百业经》:(64)俱天太子 引诸青年得证圣果

  译序(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

印光法师:修净业者,均当预讲临终助念之益

印光法师:修净业者,均当预讲临终助念之益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补·沈荷生生西决疑原文节选:世出世间一切诸事,皆由内因外缘而得成就。荷生小子,宿世固有善根。若不蒙其父教令念佛求生西方,并预闻临终助念之益...

净土圣贤录三编新白话版3

净土圣贤录三编新白话版3

  清思岸  思岸,字愿登,是杭州钱塘谢氏的后人。少年学儒,是秀才,觉悟到世间无常,就皈心三宝。宗门教下的知识人,都差不多参访遍了。后来听到玉峰法师的开示,要求脱离苦难,只有念佛一法,最容易成就,...

海涛法师:有福德的罪人

海涛法师:有福德的罪人

  有一次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说法,当时聚集了一千两百五十位弟子、一万多个菩萨和各天界的无数圣贤众神,大家听闻佛法都心生欢喜。  说法到一半,佛陀突然问阿难:「你有见过年老长寿,而且具有福相的老人,...

这些癌和吃最相关

这些癌和吃最相关

俗话说“病从口入”,“癌”字有三个“口”,可见饮食和癌症的关系有多密切。国际研究证实,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中有1/3和不良饮食习惯有关,30多种癌症由此而来。值得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