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姻缘者,先断淫欲和财欲

在佛门中,有句话说的很好: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但是很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却有偏差,很多人以交易的心态,供养一些金钱物质给佛菩萨,就以为必有感应,但是他们这些人回到生活中,恶念、恶语、恶行并没断除。佛菩萨并贪恋我们供养的钱财物质,而是更希望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所以不管我们求什么都好,都要如理如法地求。比如想求得好的姻缘,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人到了一定年龄,除了出家之外,是需要成立家庭的,然而现代大龄的剩男剩女很多,在这群人中,条件好的,想结婚的,还是有很多的,但是却没有好的姻缘运。同时很多想找对象的人会转移到各大婚恋网上寻找。其实要找到好的对象,第一要素并不是往外找,而时内在先断除淫欲和财欲,很多人可能无法理解这句话,为什么断欲是找到好姻缘的第一要素呢?其实我们任何外在的人事物,都是我们的福德因缘感召过来的。而且好的婚姻是离不开戒除邪淫的。邪淫心和对财富的执着,会让人在找对象时,偏重于外的东西,比如男找女的,希望白富美,女的找男的,希望高富帅。但是用这种角度去找对象,会让人忽略内在的德行方面。因为两个人结婚是关系到一辈子的事情,而不是满足你的个人欲望。

淫欲和财欲会障碍人看异性的智慧的生起,这个世间,异性之间的交往是最容易让人失去理智。有时候,人因为对方长的漂亮或帅气,而心动,接着就是采取追求的行动,然而一旦进入恋爱阶段,如果双方没有婚前不淫的观念,就会变得很不理智,双方互相满足对方的淫欲和财欲,这样让双方都互损福德和智慧,另外如果发生堕胎的事情,这个罪业更大,会让你的命运走向衰落。

婚前性行为和同居是男女恋爱阶段的第一大忌,这是很少人会提到的,也是很多人都会犯的错误,因为这是社会普遍现象,大家都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认为男女正常恋爱,过性生活很正常。但是婚前性行为会让人的婚姻福报大大减少,甚至会出现破财的事情。尤其是男的带着淫欲心去找对象,智慧会减一大半,他只会看中对方的身材、外貌和打扮,却忽略对方的品德,之后为了追求到美女,为了发生性行为满足淫欲,就会在她身上花大笔的金钱,而且为了讨她开心,讲一大堆妄语和绮语,然后相处几个月后,发现对方不适合,就提出分手。而女人如果带着贪财的心去找男友,就会以财富为第一目标,一旦找到有钱的男友后,就会不断向对方索取金钱物质,或者想通过对方提升自己的名誉地位,但是时间长后,反而让男友反感。所以有一句话说的很对,爱情会让人盲目。人在恋爱中,最容易犯偷盗、邪淫、妄语和绮语,同时贪嗔痴也会日日增长。

对于找对象和恋爱中的男女,有两个很重要的观念是必需建立的,第一就是婚前不能同居和发生性行为,第二就是恋爱中,不要向对方索取太多好处。现代很多婚姻专家都在讲两性的沟通和相处技巧的问题,但是要有好的婚姻,最重要的两件事情,莫过于断除淫欲和财欲。因为断除这两种欲望,你的福德和智慧会增长起来,而你的另一半是你的福德感召过来的,而沟通和相处的技巧来源你的智慧,智慧离不开持戒,婚前的不淫和不偷戒守住了,会让你更有福报地遇对人,更有智慧地观察人和了解人。

最后,关于如何断除淫欲心这问题,我的建议就是每天多念楞严咒、四种清净明诲或金刚经,最好能背下来。这样既可以种下断除杀盗淫妄的种子,也对开发智慧也很大帮助。

 

点我:

相关文章

广施善行后现世就得大福报,荫及子孙们富贵发达

广施善行后现世就得大福报,荫及子孙们富贵发达

康峻,字重山,为人慷慨,就是在极贫困的情况下,也不忘济人利物之心。有一天,他去维扬,船行到高邮湖,天晚了。有一老人来到船上,告诉康峻「你心地善良,已经感动了上帝,...

弘一法师:持诵药师经的功德

弘一法师:持诵药师经的功德

药师法门以读诵《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念药师咒,念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为根本,法门殊胜。修药师法门,如经所说而行,可以帮助病苦的人。弘一法师说:如法修持,...

心律法师: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

心律法师: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

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在佛的眼里,万物平等,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精彩。 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有生命;一山一水,都...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六)~C 12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六)~C 12

1224经、1225经:此二经为天帝释引导诸众信人等归信佛陀并供养众僧。 在佛陀住世的年代,各种外道学说十分盛行,于是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教派。无论在中印度的王舍...

学诚法师:感悟人生 第三讲 佛教是一种系统完整

学诚法师:感悟人生 第三讲 佛教是一种系统完整

五、无明与智慧 1.通达业果 不造恶业 佛法告诉我们,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来源于烦恼,来源于烦恼所造的种种的业,所以我们才会感到痛苦。烦恼的出现就表明我们缺乏智慧...

海贤老和尚的故事:持戒精严(1)

海贤老和尚的故事:持戒精严(1)

佛门的戒律非常重要。古大德将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讲的一切经分为戒定慧三学,戒是规矩,守规矩就得禅定。佛教导我们的,没有别的,全是修禅定;离开了禅定就不是佛法。禅定起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