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心中长存,本性清净无碍

现在社会中,当灾难来临的时候,为什么有些人很难避开,而有些人就能消灾解难、化解人间的忧愁。实际上这是看你自己的意念。当你想明白的时候,不跟别人去争,不跟别人去抢,你的心就比较平静平安,你就能避开很多的灾难。很多人就是不平一时之气,心中没有包容、圆融之心,所以他什么事情都会往坏的方面去想,想让自己赚尽人间的便宜,没有一点奉献的精神,没有想到别人的痛苦,他慢慢的就会形成一个概念:为什么我要吃亏?——这就造成了他的心理不平衡。当一个人心理不平衡之后,就缺少良心;当一个人心里对某一件事情已经有看法之后,你要他改变,就比较困难了。所以,我们不能离自己的心太远。你的外心和你的意念离你的良心和本性太远之后,你很快就会有灾难了。

不跟别人争斗,你会得到更多的空间,而这个空间,就是你今天的念头能够给别人一个回旋的余地,你就能避开很多的灾难。举个简单例子,要打官司的人,如果你一定要争,官司就避免不了;如果你懂得避开官司,想别人所想,觉得“没关系,我们吃一点亏,几年之后,十几年之后,这不算什么”,这时你的本性就显现出来了。你不跟别人争斗,你就不会害怕,这样你在人间就不会整天活在恐惧当中。

我们要多增加智慧。增加智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多多的洗涤自己的心灵。我们不要去听那些不该听的东西,不要去看那些不该看的东西,我们人活着就会很正。我们要懂得,学会戒律才能接收能量。一个人的本性是没有罪的,你顺着本性来做事情,你就会享受着一种“无罪福”,就是没有罪孽的福气。所以当一个人不做好事,也不做坏事,他还是平安有福,为什么?因为他享受着一种“无罪福”,也就是他凭良心做事情,不占人家便宜,也不让人家占他的便宜。只要你不去伤害别人,不去欺骗别人,你只要对得起别人,你就能享受到一种没有罪孽的福气。

人的本性有时候会让自己找到人间的方向,但是人本性之外的外心又能让自己迷失方向。本性是慈悲,是无智体,是空的,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用不着修的,就像人的阿赖耶识里面所储存的善良的东西,你看不见,但是它能够帮助你懂得怎样在人间活着;让你懂得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让你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修养本身是看不见的,但是懂得佛法的人就会有修养!

我们要随缘度人,随愿得度。随着自己在学佛中不断地精进,我们才会懂得怎样成为一个能够控制自己灵性的人,怎样让自己成为一个拥有同体大悲的人,怎样在妙有的真空当中把自己真正的、慈善的本性、和心灵之美能够发挥出来!这就是我们常所说的,一个人要真就不会假。就像我们做人一样,一个经常实实在在做人的人,给别人带来的是纯洁,给别人带来的是法喜;如果一个人整天的吹牛、说谎,他给别人带来的是阻碍,给别人带来的就是心中的痛。因为很多人知道对方在撒谎,却不能说出,就像一个母亲看见自己的孩子在撒谎,母亲知道这个孩子已经在学坏了,但是孩子又要面子,不能直接讲他,这种感觉是很痛苦的。所以要让别人不痛苦,首先要学会自己好好做人,好好学佛!

我们学佛无功便是德,有德才会变成功!功德都要在心中常存,心中能够有真,才能有功。真心实意地帮助别人,珍惜因缘,然后你所要做的就是将佛法合二为一,你就犹如白天光芒四射,把你照得像彩虹一样,因为你的心能够包容,因为你的心是善良的,和具有佛性,所以你才会纯真,才能心身合一。

 

点我:

相关文章

净空法师:生气的时候,不要说话,只要念一句咒语

净空法师:生气的时候,不要说话,只要念一句咒语

这种发脾气,观察一下,这是自己心的问题,不是别人的问题。你们是一家人,一起住的时间不长,以后在一起的时间也不长,在一起住啊,一起吃饭啊,天天吵架,自己也不舒服,别...

海涛法师:有人得重病,连续十四天施食,重大病苦

海涛法师:有人得重病,连续十四天施食,重大病苦

天台智者大师说:病分四种,第一种就是自然老化的、四大老化的病,这是自然的谁都要接受;第二种就是冤亲债主病,这个冤亲债主病就是因为我们杀生、吃肉,所以生命有轮回,因...

佛陀与提婆达多的宿世因缘

佛陀与提婆达多的宿世因缘

  佛陀时代,每位弟子对佛陀都很敬仰和尊重,偏偏有位——提婆达多常常在僧团中搬弄是非,他虽然出家但对佛陀却有嫉妒的心理,所以,常故意制造是非使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分离,甚至诽谤佛陀的言语举动,若听到有...

慧光法师:随缘不是懒惰的代名词

慧光法师:随缘不是懒惰的代名词

随缘不是懒惰的代名词 --慧光和上开示--   放下,是不执着,不是叫你不要!所以往往会误解,佛教什么都教我们都不要,不要到最后,就整个人就消极...

在家预防手淫的一些环境细节

在家预防手淫的一些环境细节

有戒友说:“我发现穿睡衣更容易手淫,现在我家已经供暖了,所以经常只穿个秋裤保暖内衣之类的,很容易手淫了怎么办?”这能怎么办?换掉。不要觉得在家里就懒散了,可以穿条...

宝峰惟照禅师悟道因缘

宝峰惟照禅师悟道因缘

  洪州宝峰阐提惟照禅师,芙蓉道楷禅师之法嗣,俗姓李,简州(今四川简阳一带)人。惟照禅师幼年时即超迈而恶俗,有出世志。一日,老师教他读书,读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语时,惟照禅师恍然有省,便急忙...